简述高校学生体适能降低的原因及训练方法
2019-01-19黄欢
黄 欢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高校学生是国之栋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不完善,未形成科学的教育模式,教师教学设计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为主,忽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由于学生个人对体适能降低的问题认知薄弱,片面的认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只需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集中整合到学习中就是最好的发展,导致自身的体适能迅速降低,影响健康正常的学习生活,为此完善教育体制增加教学趣味性,便于提升自身对体适能的认知力,改善对体育活动的不重视观念,提升锻炼自身身体素质的积极性并逐渐改善自身体适能,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高效率的体适能训练提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借助健康的身体素质努力更好的学习,动手能力、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精神状态均有所提升,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逐步向德智体美劳高素质人才发展靠拢。
1. 当前高校学生体适能降低的原因
1.1 教育体制偏差,教师注重知识传授
当前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提升培训,教师教案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并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问题,学生为快速提升自我知识掌握力度,将学习时间紧凑三点一线的生活,课余时间仍努力学习,导致学习视觉疲劳积极性不高而且知识掌握难度大,学习效率和效果却不尽人意,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另外教师为追求成绩高分,给予学生较多课题训练,学生课余时间占用多无法抽出自由时间锻炼身体,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致使学生自身知识掌握能力思维方式转化缓慢,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学习时间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无法达到快速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学生努力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佳可能对学习失去信心,另外忽略身体素质锻炼自身免疫力较差,经常生病不利于正常学习健康成长,加之教师教案设计给学生灌输一切以学习为主减少课外锻炼时间的思想,忽略德智体美劳全面高素质人才培育与发展,导致当前高校学生体适能降低,为此要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改善体适能训练方法,提高学生自身体适能[1]。
1.2 高校学生体适能降低,对体育活动重视度较低
学生认为自己正处于青春年少精力充沛,虽然深刻感受自身健康因锻炼过少逐渐降低,体适能也快速降低,但是对其重视度极低认为对自身影响作用不大,年轻精力充沛不需要锻炼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殊不知当前高校学生面临升学精神压力大,经常熬夜身体素质差,平时不注重体育活动锻炼,深夜过度玩游戏、追剧,进行娱乐活动不注重锻炼休息,高校学生猝死的事件比比皆是。由于体育课占总成绩比分低,学生认为体育属于课外活动不需要花费时间锻炼学习,多数学生在体育课看书写字做作业,加之教师注重体育课活动概念知识讲解忽略学生亲身实践体育活动,本应激情昂扬的体育活动变得毫无生机,体育课不运动的现状随处可见,为改善当前体育课活动现状,要增强体育成绩比分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体育活动作用提升学生体适能。
1.3 手机娱乐诱惑繁多,学生体适能迅速降低
随着政治经济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互联网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智能手机深受高校学生喜爱,运用空余时间进行查资料、看新闻、玩游戏、追剧,娱乐活动项目多吸引学生注意力,朋友之间组队游戏升级PK同伴沟通,一起玩益智小游戏简单便捷,智能手机占用学生较多时间对诱惑较强而运动活动兴趣不高[2]。高校学生面对升学压力较大,认为自己年轻不需要注重锻炼,在运动上浪费时间是不必要的,经常玩手机熬夜上课精神状态极差,不利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生追求以瘦为美思想观念,通过节食减肥方式危害身体健康,严重损害肠胃甚至出现厌食症威胁身心健康,造成免疫力大幅度下降,高校学生体适能逐渐降低。身体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身适应协调能力不强。为此帮助学生发展协调动手能力,感受运动的乐趣,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提升自身体适能,从心里改变自身对体适能素质锻炼的重视度,了解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意义。
2. 提升高校学生体适能的策略
2.1 完善教育体制,教师教学树立体适能教育观
改善以往教育体制不注重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培养的弊端,体育游戏教学设计注重趣味性,在游戏活动中传授体育活动技巧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例如体育活动学生分析排球对垫学习重点技巧注重学习排球掌握基本技巧,小组结合探讨排球内容学习,如低手球与高位发球、双人对垫、团体赛活动技巧,利于增强团队协作共同为胜利努力,便于挖掘学生自身运动潜力发挥自身优势,了解并遵守运动规则,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体适能,建立完善的体育锻炼体制结合教师自身教学的专业性,了解运动活动重难点在保护学生自身安全的同时,逐渐提升学生运动协调能力,掌握各类运动项目所需注重的动作,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体育项目,提升运动的自信心,缓解当前高校学生体适能降低问题,帮助学生合理锻炼逐渐提升自我身体素质。
2.2 增强学生对体智能的重视度,学分设置比值提升
增强学生对体智能重视程度,改善以往体育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使用打卡方式记录锻炼。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积极乐观勇于挑战困难的心态,要求学生每天三公里设点打卡记录运动,便于学生一起运动相互监督,在完成学分的同时增强自身约束力,在学业紧张的时候仍坚持锻炼,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提升自身体智能。家长注意子女劳逸结合,不能一味地让子女学习,忽视娱乐放松,懂得学习方式寓学于玩的重要意义,合适的运动便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缓解学习压力并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自身自制力不强要增强手机使用的限制,允许学生在休息日使用实际,但是也要保障其体育活动锻炼,杜绝体育课玩手机做作业的不运动现象,让学生懂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自己发展有益,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3 完善基本运动设备,科学健身增强锻炼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适能观念,加强身体素质锻炼,按时检测自身身体状态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懂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以科学的健身方式瘦身减肥,改善以往为了追求更瘦、更美。通过节食的减肥方式达到最终的减肥目的,运动减肥效果好而且不伤害身体健康,有提升自身协调能力和耐力。学校完善相应的运动器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提升运动积极性例如室内攀爬、排球对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一系列活动,场地和器材的提供完善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运动活动,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增加运动锻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排球训练,小组结合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交谈运动技巧,学生进行排球对垫,在体育运动活动中考验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在运动中增进友谊增加配合的默契度,充分运用学校运动器材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3]。
2.4 相关体适能社团成立,开展运动文化节
成立相应的体育社团,例如羽毛球社团、乒乓球社团、学生在运动交流中体会锻炼对自身的积极意义,学生自觉宣传体适能提升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相应的运动活动,增强学习能力,自主性学习理解体育活动知识内容提升锻炼积极性,逐渐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努力,同时也提升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磨练自身意志,提升体适能身体素质。通过举办活动宣传运动优点,便于提升学生交际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从内心深处接受运动思想,提升自身体适能努力增强锻炼宣传,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学校邀请相应的专业技术指导人员进行座谈会交流,帮助学生清楚认知学生体适能降低的危害性,教师与专业人士研讨提升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方案策划,体育锻炼自觉性思想提升结合专业的技术指导改善学生提升自身体适能[4]。
开展运动文化节,便于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成立运动项目比赛,对于积极参加运动活动的学生以及获得名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赏,激励学生加强运动锻炼,增加运动项目,开展趣味性运动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运动活动,在运动中懂得发挥自身竞争优势,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转变运动思维方式为团体赢得胜利努力,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运动活动,提升自身运动技能并挖掘运动潜力发挥优势项目增强自信心,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灵活应对人际关系。在锻炼中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帮助提升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思维提升学习能力,在运动中缓解学习压力提升自我体适能素质,逐渐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靠近,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积极主动参与运动活动并宣传增强运动锻炼提升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意义,改善当前高校学生体适能降低的问题,增加训练的科学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要完善体育基础设备并改善当前教学机制,举办相应的体育文化节加强体育运动事项,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并增强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结合游戏学习体育知识增强体适能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寓学于玩提升学习效率增强锻炼的趣味性,逐渐提升自身体适能,向德智体美劳全面高素质人才发展方向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