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发展
2019-01-19朱定远
朱定远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西柳州 545000)
说到课程教学,顾名思义,教书育人。体育课程教学也是一种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肢体运动,辅助器材,帮助学习者提升个人体育素质。体育教学区别与传统的“课本式”教育,通过身体的运动,锻炼人体的平衡能力,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跟随时代的脚步,正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比拼的是人才的储备,只有拥有高智商的人才,才能研发出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高职院要校肩负起培养高智商、高情商、高素质的“三高”型人才的使命[1]。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无法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必须要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汲汲不断的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1.2 满足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体育教学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能服务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原有的“课本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激活,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当今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的,人才的储备也需要多元化。“机器人”式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形势,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顺应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改革需考虑的因素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最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理解,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性格。体育教学决不能是形式上的教学,要将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趣味教学,将德育教学渗透到体育教育教学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教学模式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化进行调整和设定,让“完美”的学生更“完美”,让一般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增强学生的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2]。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模式更加的灵活,根据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情景,设置不同的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场地,采用情境带入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将体育运动的精髓传递给学生。
2.2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2.2.1 对教师的管理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学生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谨言慎行,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要把积极、阳光、坚韧不拔的精神传达给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感染,互相尊重。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在困难面前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为以后笑看人生打下夯实的基础[3]。同时,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汲取先进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优化师资结构,积极的适应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2.2.2 对学生的管理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内外兼修,既要以强身健体为教育目标,又要注重学生的内在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必须将体育纳入到必修的课程里,取缔免考或者免修的制度,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选修一项体育运动,期末进行考核,如若不合理也要进行补考。同时,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指正,要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并进行敦促,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2.3 对体育辅助器材的管理
体育辅助器材是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左膀右臂”。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体育辅助器材的管理。要有计划化、有针对性定期对体育辅助器材进行维护和保养。在教学使用过程中要合理分配器材,保证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4 对选课制度的管理
随着教育的创新,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上课形式,取消了同班级同内容的授课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学生自由选课的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教师和体育课程,节约了时间成本。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课程安排,成绩管理和日常的维护工作,化整为零,节约了师资力量,大大的提供了工作效率[4]。
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改革的有效思路
3.1 构建合理化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强健学生的体魄,塑造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能尽快融入到快节奏的社会中。因此,高校的教学体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来构建。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所学专业的特点,把训练和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进行关联,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素质扩展训练中,提前感受职场的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加快学生融入社会大环境的脚步。高职院校要学会审时度势,遵循社会对人才身心素质的需求,完善教育教学内容,逐步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3.2 构建优质化的教学环境
优质化的教学环境不仅是指环境表面上的干净整洁而是包括体育辅助器材的完整性,教学场地的舒适性,例如,篮球场的篮球数量与实际的篮筐数是否吻合,篮球架是否完整;网球场上网球拍是否无损,是否有足够的备用网球。因此,构建优质化的教学环境是高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基础。通过改善教学环境,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另外,部分高校存在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无多余的财力改善教学环境,此时高校不能停滞不前,可以采取拉赞助的模式,搭建与企业或社会机构的连接,使资金得到解决,教学环境得到优化,保证体育教学的开展。
3.3 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于强健学生的体魄,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方面有独特的魅力,寓教于乐,所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教学中的效果是其他科目无法代替的。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德育教育本就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5]。
3.3.1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体育运动往往会涉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多人团体运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小团体的一部分,要对自己所在的小队负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做危险的动作,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鲁莽损害集体的利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集体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以集体的利用为己任,与同学之间互惠互助,增加学生的责任感。
3.3.2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由于每个学生擅长的领域不同,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化。一些学生不擅长体育运动,对体育运动充满恐惧,发自内心的逃避体育课。教师要针对此类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告知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3.3 特别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体育运动,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根据不同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因人而异,把体育教学应用在实际的心理疏导和道德意识培养上。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来克服其自身的不足,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改革创新并不是一蹴即成的,要跟上体育教育的目标,还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探索,在播种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跟上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专业素养,努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