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01-19陈令伟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体育

陈令伟

(山东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

体育训练的教学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体育能力、体育素养的培养,还应当以人才的培养的为目标,融入团结、隐忍的品质及价值观,从而提高体育训练的有效性。所以,如何高效的提升体育训练教学的教学水平,基于新时期的教学进行改进,是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全面提升。

1.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必要性

1.1 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训练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锻炼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以便学生改善学生的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同时,高校学生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能会导致学生体重指数(BMI)超标情况,对学生个人身体情况是有害的[1]。另外,学生在训练中能逐步掌握新时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技巧,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技巧调节,这一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1.2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首先,通过体系化的体育训练,能够让高校学生认知到关于体育训练的方法技巧,如防止训练拉伤的办法、自我保护的办法等。通过对多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从而让学生掌握新时期的体育训练内容。同时,可结合对应的训练项目,能够让学生认知田径、体操的技法,从而在有效的方法中控制自己的BMI指标数据,不仅能降低各类疾病的出现几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对健康的理解。其次,由于体育训练与学生本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需根据训练的规律构建出一个发展蓝图,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精神,而这些素养对于学生的的就业规划有着良好的作用,从而实践“发展”的目的。

1.3 可持续发展性思想

训练可以根据学生身体能力、个人身体机能的情况作出一定的调整,根据多方面的调整实践“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同时,体育训练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学生们通过体育学习,并不断了解到沟通水平、竞争意识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确保学生能结合创新型的训练情况自主的确立训练的目标,在训练过程中养成锻炼、学习、发展的良性循环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本意识,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

1.4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高校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通过课余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训练中放松自己。如学生可在训练后淋淋尽致的释放一身汗,改善了个人的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也舒缓了学习学习、生活的压力。有利于让学生更快的把握住生活、学习方面的机遇,从而有效规避各类风险的发生,从而让学生在认知外在潜在环境的问题,根据多项问题进行自我调控,有效适应了环境方面的变化。

2. 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指导模式趋于表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针对体育的技巧作出了一定拓展,而这些技巧仅仅是面向于体育考试的基本要求,导致学生对新时期的训练内容的深度、广度都存在严重的差异问题。同时,受大学学习氛围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有的畸形的认知,从而引发教师所采用的指导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境与新时期的体育训练不兼容,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不利于体育课程指标的项目实践。

2.2 训练内容的设定不合理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分析,过度采用了透支型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承受强度过大的教学内容。同时,训练内容的设计定不符合常规形式的教学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积极性受到打击,压垮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另外,由于某些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操作技法过于陈旧,没有将“奥运精神”予以融入,也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2.3 训练方法不科学

传统的体育训练方法主体是围绕对应的项目内容进行项目实践的,例如健康标准知识、体育项目的技巧、体育训练的核心精神而开展的。而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仅采用了类似知识讲座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机探索的兴趣。同时,教师没有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能力不充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全面开发,还会导致学生在课余训练中多采用机械的操作模式,使学生之间对项目的理解认知的沟通方法不科学,会导致学生的训练实践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3]。

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背景下课余体育训练教学的创新建议

3.1 体育精神的创新探索

3.1.1 教师应注重教学思想方面的优化,围绕新时期的“体育强国梦”思想进行教学探知和教学分析,重视新时期体育思想、体育精神的探索[4]。例如可将不同时代下的中国奥运精神融入至训练模式当中,借助视频、图片的方法播放各位奥运健儿对奥运精神的理解。

3.1.2 教师重视对学生团队精神、个人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个人身心特点和身体机能作出系统的探索,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此外,教师还应注重不同模式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思路,拓展健康指标的课程内容于训练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另外,教师除了可以将精神文化思想文化进行模式兼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拥有健康锻炼和、自主训练的习惯,还可将“健康”落实到体育课程当中,确保学生的成长更为有效。

3.1.3 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意识,将学科思想模式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学习规划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有效的训练模式缓解自己的压力,既能提高文化课程的基本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实现训练的本质目标。

3.2 体育技巧的创新探索

3.2.1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开发,结合高效的方法探讨、模式启发让学生逐渐学习到新时期的学习技巧和体育技能。通过有效的交流讨论,从而在团队协作中认知了体育训练的模式。如教师可将“击剑”的技巧进行讲述,通过分析骨骼组织、肌肉的伸缩与拉伸的情况,让学生更为清晰的学习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3.2.2 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分析,发现击剑也是一项锻炼个人协调能力的模式。而这一运动要求学生具备个人肢体协调能力、身体灵活能力的能力素养。而这些能力与篮球的训练方向相类似。另外,由于训练中身体中的各个神经元都参与着组织协调和功能协调,而反复的进行课余的体育锻炼,能够加快这些刺激信息的传递与导出,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特别是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类较难的问题。但体育训练能够加快人们的思维,要求学生个人拥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各类事情的专注程度。

3.2.3 由于体育训练还强调一定的美观特征,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对形体美学和体育方面的审美美学作出一定的探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美学感知。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需掌握动静相结合的体育训练模式,结合合理的训练规则和训练章法进行实践,从而在过程中逐步认知各个技法步骤的要求。最后,据相关报道显示,人体的生命组织活动与健康的体育训息息相关,即“50%体制遗传+10%社会功能因素+40%个人锻炼因素”三个部分。通过有效的锻炼,逐步让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从而降低了社会因素对学生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能贯彻持续性发展的中心价值。

3.3 创新情境式的角色感知探索

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可以结合AR、VR设备进行提现时感知,通过在情境中认知运动的魅力和运用的发展导向,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同时,在这个学习空间的感知与探索中,学生能够带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在过程中逐步学习到启迪的教学意识。另外,在此空间中,教师还应让学生根据虚拟现实技术所展示的空间进行调整式训练,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作出一个有效的推断,从而认知个人在学习、训练中的问题所在。最后,通过体系化的训练探索,学生们也学习到了不同模式下的情境感知内容和感知方向,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提高了个人的体育能力。

3.4 课堂模式的优化

在当前课堂模式的优化过程中,教师需结合“互联网+”的体制进行方法实践,让学生自行重视体育精神对自己发展的意义,进而逐步认知到训练的必要性。同时,校方应强化各类设备的财政投入,积极的引入对应的管理机制、训练机制以及理念要求,重视多元化课余形式的组织探索,不仅显著提升了内在课堂的质量标准,还切合了课余训练的模式要求。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体育素养、体育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优化,为学生制定适合学生个人实践的项目,以提高核心价值观和身体机能为核心,从而彰显出个性发展的体系价值。

3.5 评价模式的优化

教师还需针对当前的体育评价模式进行改革,特别是体育考试的成绩内容的要求进行项目优化。在此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业余训练的规则、训练的强度、训练的积极性作制定出主体评测的标准,以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5]。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测评,有利于学生不断树立起终身学习、终身训练的观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课余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与实践,结合体育精神、体育技巧的探索,对各类教学模式予以创新,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猜你喜欢

课余体育训练体育
丰富的课余生活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