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公安院校防卫控制课程的若干思考
2019-01-19罗鲁广
罗鲁广
(铁道警察学院 警官培训中心,河南郑州450053 )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贯彻执行公安部提出的“执法规范”的号召以及教育训练“教学练战一体化”的要求,使民警执法更加规范有效,同时也使民警在实战中既有效保护自己又有力打击违法犯罪,在实战中牢牢掌握主动性。根据笔者长期教学经验,结合当前新形势下公安工作需求,对公安院校防卫控制课程设置及其相关训练加以分析讨论,以供参考。
1. 当前公安院校防卫控制课程开展的现状
1.1 防卫控制课程保障的困境
现在各公安院校开设防卫控制的时间基本都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一般是一周1次课,个别院校一周2次课。课时一般都是32学时、48学时,很少有学校在48学时以上,课堂教学以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课后没有专业老师辅导,学生基本上无法自己进行学习训练。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三个阶段,技能的掌握需要训练时间、训练量以及训练强度的保障,很多教师会因为学校课时要求和教学大纲的限制而压缩授课内容。
防卫控制作为技术性极强的运动项目,除了要保障课堂学习时间外,课下的复习也极为重要,作为本科大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技能基础,加之每个班人数较多,老师很难给每个学生做动作指导以及错误纠正,课堂90分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没有专业老师课下辅导,每周一次的课堂教学实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公安院校由于课程设置内容较多,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上以完成工作量为主,一些内容就会以介绍的形式进行,组织学生学习训练的时间几乎没有。
1.2 经费保障不足,缺乏训练场地
公安院校对警体课程的经费投入重点集中在射击、战术还有一些装备保障等,场馆建设也是大体如此,严重缺少训练设施与器材,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浙江警察学院、江苏警察学院等处在经济发达省市的公安院校场馆器材情况稍好一些,其他省份的公安院校场馆陈旧、训练设施老化、装备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师生。
1.3 师资队伍薄弱,缺乏专业师资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基础,在公安工作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基本也是保障,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安院校防卫控制课程教师大部分都是体育院校散打专业毕业,在大学或高中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以散打的踢打摔为主,对警察防卫控制课程的设置也是在此基础上增加擒拿格斗的训练,从而忽略了该项技能在警察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4 学生对课程认识上的困境
由于部分教师忽视警体课程尤其是防卫控制在警察职业中的需求,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甚至把防卫控制课程看做是一般的体育课,上课最大的动力就是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从未考虑过该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是可以作为日后参加公安工作后可以做为有效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以及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训练过程中两个人互相配合完成各种技术动作,从未考虑过在真正的实战过程中犯罪分子不可能配合警察完成抓捕,是会以命相搏的,这样直接影响课堂学习训练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训练过程中,由于生理反映使心理产生消极训练或是抗拒训练,这种情况在学生训练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观意识上逃避或不想受苦等原因,导致课上不好好学习课下不好好训练。
1.5 授课内容单一,与公安工作结合不紧密
作为预备警官,公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一线公安机关就职,在校所学是否与实际工作相吻合很快就能得到验证。很多毕业生返校后与老师交流的时候谈到防卫控制课程,都说在学校学的内容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发挥的作用不大。究其原因,当前我国大部分公安院校的防卫控制课程都是以散打中的拳法、腿法、摔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而且受授课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都是一节课学习一个技术动作,很难将所学内容掌握,更谈不上应用到实战中。此外,警察执法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所有的行为都要严格遵照法律程序,如果没有法律作为支撑,很容易出现武力使用不当甚至是滥用武力。
2. 防卫控制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2.1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能力提升
防卫控制不仅是警察执法过程中制服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技术手段,更是公安民警在执法执勤过程中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中,应该重点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控制、搜身带离、解脱等技术动作,同时设计动作要简单易学,课上课下都方便学生学习训练,学有所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慢慢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动作。
大量案例证实,我国公安民警在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是先将嫌疑人摔倒在地,然后再进行反关节控制,最后再实施上铐、搜身、带离。但是在公安院校开展的防卫控制课程中很少有针对地面控制技术以及摔法的训练,因此,应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公安实际工作以及相关案例,将地面控制技术和摔法融入到警察防卫控制课程体系中。
2.2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优秀课程需要一个优秀的评价体系去监督其具体实施。传统的考试模式都是一锤定音,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考试过程中两个人互相配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随机编排随堂考试人员,摒弃传统考试模式,丰富考试内容,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考试内容。在防卫控制课程中,应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方案制定能力,对自我评价以及方案制定完善的学生予以加分奖励,提高其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训练个性化、具体化、定位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自己冲击目标,学习能力一般的也有发挥之所长,真正做到学业评价公平,而不是为“期末盖棺论”。
2.3 创新教学训练方法,改善教学环境
所谓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是指师生之间的人文环境。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授课效果。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出勤率就比较高,课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比较理想。反之,仅仅依靠点名、扣分等强迫性制度来强迫学生上课,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当前我国公安院校采取的是警务化管理模式,对学生采取封闭式管理,严格、强制是主要特点,但是作为大学生,与部队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课堂教学应从人文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在满足其合理要求的基础上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轻松的教学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合作交流,促进练战结合
公安院校开展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为了保障学生毕业从警后能够尽快完成从预备警官到合格人民警察的转变,“练为战不为看”,防卫控制课程的开设,是警察在执法执勤过程中有效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人民警察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尤其是一线公安机关民警的沟通交流。明确在执法过程中,哪些技术动作是常用的、实用的,哪些技术动作是必须要掌握的,并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真正能够做到“练战结合”,而不是玩花架子。此外,在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加以相关法律的学习,将技术转化为警察的执法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武力,真正做到学习训练实战化,让所学技能在公安工作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防卫控制课程教学是保障人民警察在完成各项执法执勤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中,遇到不能或不允许使用警械武器的情况下徒手控制犯罪嫌疑人重要手段。作为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公安实际工作。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每一位以公安工作为职业追求的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公安工作中该课程的价值体现尤为突出,因此为保障每一位学生在毕业从警后能够学有所获,学能所用,必须确保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实用、有效,还要确保课程内容便于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