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CT征象及预后分析

2019-01-19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450007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侧脑室脑室中线

1.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河南 许昌 461000)2.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河南 许昌 461000)3.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7)

林 炜1 陈 建1 王化强1张建松2 葛凯杰1 张海锋3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是青壮年人群残疾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残及死亡率均居各类创伤首位,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创伤性颅脑损伤病情判断标准为格拉斯哥昏迷及预后评估,通过长期临床随访发现其存在一定缺陷,该标准易受患者主观因素、麻醉及镇静药物等影响,且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预测准确率持续下降[1]。CT扫描作为创伤性颅脑损伤辅助诊断方式,方便、快捷且应用广泛,但在临床上仍缺乏统一诊断标准,且不同临床医生对CT影像解读也存在一定差异,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出现不良预后等现象[2]。因此,本文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CT征象进行研究,分析CT征象与预后评估的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68例,并根据患者创伤后3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评分为4~5分)126例和预后不良组(评分为1~3分)42例。预后良好组男性82例,女性44例;年龄14~75岁,平均(46.39±15.56)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15分,平均(7.22±3.14)分;致伤原因:车祸65例,高处坠落25例,跌倒或暴力14例,其他22例;治疗方式:保守治疗52例,手术治疗74例。预后不良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15~75岁,平均(48.22±15.9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15分,平均(7.51±3.64)分;致伤原因:车祸22例,高处坠落8例,跌倒或暴力5例,其他7例;治疗方式:保守治疗17例,手术治疗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创伤性颅脑损伤;②入院后至少实施过1次头颅CT检查;③无严重胸腹部复合损伤;④无脑部疾病(脑肿瘤等);⑤CT图像清晰且病例信息完整,出院后方便随访,且能如实记录3个月后GOS评分;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②非本市常驻人口,无法定期随访,随访信息缺失;③合并全身性感染;④有精神病史或因其他原因无法配合治疗;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⑥过敏体质,造影剂皮试阳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64排螺旋CT检查,患者仰卧位,并对颅脑创伤部位行常规扫描,结合实际需要设定扫描参数,层厚、层距8~10 mm,扫描时间0.7~3.0s,其中仅部分患者实施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CT征象进行统计,并分析CT征象与预后之间关系,其中CT征象为:三脑室形态改变、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及环池形态改变情况。①三脑室形态:取首次CT检查测量三脑室宽径,记录最大宽径;②侧脑室受压:患者脑室与颅腔间比值,测量侧脑室额角最大宽度、同平面内颅腔宽度比值;③中线移位:于室间孔平面测量中线移位程度;④环池变化:与中脑水平测量两侧环池宽度,并精确至0.1mm,记录值为测量较宽一侧。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均采取双人不交流录入EXCEl表格,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例数(%)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预后影响因素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将P<0.05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征象16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三脑室宽径6~10mm的患者最多,为74例(44.05%),侧脑室受压比例>0.2的患者最多,为89例(52.98%),中线位移6~10mm的患者最多,为72例(42.86%),环池宽度2~3mm的患者最多,为81例(48.21%),见表1。

表1 168例患者CT征象情况

表2 CT征象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GOS预后评分单因素分析[例(%)]

表3 CT征象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GOS预后评分多因素分析

2.2 预后单因素分析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GOS预后评分单因素有:三脑室宽径、侧脑室受压比例、中线位移、环池宽度(P<0.05),见表2。

图1-4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CT征象。图1 双侧侧脑室、三脑室均扩张,且三脑室宽径为9.0mm;图2 侧脑室受压变窄,侧脑室/颅腔=0.12;图3 双侧脑室受压,中线向左偏移,且在10mm以上;图4 环池受压变窄,宽度为0.6mm。

2.3 预后多因素分析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GOS预后评分不良的多因素有:三脑室宽径在6~10mm、中线位移>10mm、环池宽度0~1mm(P<0.05),见表3。

2.4 影像学表现见图1-4。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社会结构、生产及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伤情较复杂且占全身各部创伤9%~21%,外伤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其中因交通事故导致损伤高达50%以上,因此准确掌握伤情、及时诊治显得尤为重要[3-4]。目前,CT已成为创伤性颅脑损伤诊治的首选检查方式,方便、快捷,能客观显示诊治所需的基本信息,且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其清晰度及准确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其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仍缺少量化性指标[5-6]。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均较高,因脑组织正常运转需有足够的氧气供应、脑血流量及血流灌注压,颅内压升高必然降低脑部血流灌注压,导致血流供应减少,造成缺氧性损伤,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7]。CT征象能直观显示患者颅脑内血肿情况,通过对脑室宽度、脑池受压、中线位移及环池宽度等可间接反应颅内压变化情况,本研究发现我院16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三脑室宽径在6~10mm、侧脑室受压比例>0.2、中线位移6~10mm及环池宽度2~3mm患者均较多,因该状态下患者颅内压均较高,颅内压升高会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凋亡量明显增加,进而出现神经性损伤,增加致残、致死风险,这与张焕芝等[8]研究类似,即颅内压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64排CT图像包含大量临床信息,能清晰显示5mm以下病灶区域,本文通过对各项指标的量化区分,弥补临床医生因各自经验不同而导致最终诊断结果不同的缺陷,为后续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参考。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主要使用GOS评分进行判断,本文将16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及不良组进行分析,发现三脑室宽径、侧脑室受压比例、中线位移、环池宽度均可影响患者预后,其中三脑室宽径、中线位移及环池宽度为独立影响因素,这与岳中华等[9]参照CT计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研究相似。三脑室宽径、侧脑室受压比例、中线位移、环池宽度均可反应患者颅内压高低,而持续监测颅内压能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诊治可防止颅脑损伤进一步恶化,降低颅内压能保证脑血流灌注,维持患者内患者稳态,进而提高预后[10-11]。郑书刚[12]研究发现中线位移是颅内压升高标准,CT图像能清晰显示中线位移及环池宽度的变化,本文研究发现中线位移在10mm以上患者、环池宽度在0-1mm的患者预后较差,屈波、万振海等[13-14]研究发现除弥散性脑肿胀或轴索损伤患者外,中线位移在10mm的患者死亡率高达80%以上。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CT技术可对创伤性颅脑损伤进行诊断,且可CT征象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预后。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对患者长期预后情况进行研究,且病例数量有限,应在后续相关研究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侧脑室脑室中线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产前超声在胎儿侧脑室增宽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检查在胎儿侧脑室陈旧性出血诊断中的意义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超声和MRI测量胎儿侧脑室扩张的一致性评估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MRI在孕中晚期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