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式”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2019-01-18陆步鑫
陆步鑫
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探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增强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设置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条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课中有关“血糖的平衡调节”的讲解中,教师可设置与学生亲身感受有关的问题:每天最后一节课,很多同学会感觉肚子饿,或许感觉注意力不能集中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教学内容——血糖平衡的调节.让学生联系生活,构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模式图,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以及血糖异常引起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二、基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的问题设
置
青少年对身边的新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生命现象,对学生自主探究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逐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的讲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或创设探究性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基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问题设置
教师通过在实验前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问题,让学生“动眼、动脑和动手”有机结合起来.
如在《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教学中介绍了一套“渗透装置”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展示渗透装置涉及的实验器材,并设计问题:(1)蔗糖溶液中的水能否进入烧杯中?液面最终停止上升的原因是什么?(2)若将漏斗中的蔗糖溶液也换成清水,是否还会出现该现象?为什么?对于上述的后两个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大胆进行动手操作,最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发生渗透作用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基于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问题
设置
很多学生对于高中生物课本上的实验一味模仿,不想也不敢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关键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大胆地创新并亲自动手去操作,在实验过程和结果中寻求答案.
例如,在《光合作用》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的操作过程中的“提取色素”这一步骤,教材上是用研钵和玻璃漏斗等实验用具.但考虑使用丙酮(有毒性)和无水乙醇易挥发,若研磨时间过长,影响色素的提取量.笔者在“色素的提取”过程中提出能不能选取更好的实验器材替代研钵和玻璃漏斗.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为什么在研磨色素过程中要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无水乙醇?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后大胆地替换传统的实验材料,改用研磨过滤器,这是一款集研磨和过滤两大功能的实验用具.对于实验步骤中添加的各种试剂的作用,学生将在实验操作中分别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来得出结论.
五、基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问题设置
当学生能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这无疑是对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最高肯定,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衷学习生物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细胞呼吸》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课中“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思考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教师设计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包扎伤口需要使用透气的消毒纱布?粮食等种子储存前应该做好哪些措施呢?为什么?体育课上剧烈运动后,课下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疼?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不仅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还能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原理,做到学以致用.
作为“问题式”教学实施的引导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灵活有效地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设置的问题最好是学生通过短暂的时间思考后或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自己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教师提出的問题,还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