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关系错配、盈余质量与整合审计收费
2019-01-18陈娇娇方红星
陈娇娇,方红星
(1.山东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 引言
Simunic对审计市场供需双方进行细分,将审计服务供给方分为八大与非八大审计师,依据购买方资产规模将其细分为大小客户市场,研究发现在大客户市场与小客户市场中,八大与非八大审计收费并不存在显著差异[1]。后续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多沿用类似的分析框架,发现不同规模的事务所在细分市场中的审计收费存在差异,并将审计收费差异归因于审计师声誉或是品牌。通常认为大规模事务所提供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客户为向市场传达其优良品质倾向于选择大所审计。审计师与客户的细分深化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对审计市场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制的认识。国内审计市场中大小所并存,呈现审计双方高端配高端、低端配低端的互选机制,即国际四大事务所与业绩好的大规模客户匹配,非国际四大事务所与业绩差的小客户匹配[2]。伴随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分期分批执行,内部控制审计逐步由自愿性审计过渡到强制性审计阶段,上市公司进入内部控制审计时代且整合审计已是大势所趋[3]。考察审计收费时,只有全面考虑整合审计下的两类审计收费,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审计定价形成过程中审计师和客户双方的行为和决策。本文试图在整合审计背景下研究资本市场审计关系错配(大所配小客户,小所配大客户)对整合审计收费的影响。
本文以2012—2015年沪深主板A股执行整合审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审计关系错配与整合审计收费,分别检测错配情形下审计师收取的整合审计收费的高低。本文是对审计关系错配与整合审计收费有价值的探索,扩展审计师客户选择与整合审计收费研究。本文可能有如下增量贡献:第一,既有文献并未对整合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客户关系展开独立的研究,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整合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客户错配机制,弥补现有的审计师客户选择行为研究的不足;第二,现有的审计收费研究更多的是从单一的视角研究整合审计收费的高低,缺乏结合审计师客户配对组合与整合审计收费的研究;第三,基于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协同作用,执行整合审计有助于审计师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补充整合审计经济后果研究文献。
二、 文献回顾
Brown 等将审计关系匹配定义为在给定审计师客户双方偏好、审计师能满足客户偏好的条件下,审计师客户双方互选的最终状态[4]。客户选择事务所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诸如审计收费的高低、审计师行业专长、审计师地理位置、审计质量、客户的代理问题、事务所规模、客户重复选择聘任前任审计师、审计师与客户的社会关系联结等[5-8]。客户倾向于选择能满足其需求的审计师,诸如认同公司会计处理、改善审计意见等[9]。管理层希望审计师可以进行会计事项合作,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关注审计师的声誉和能力。对于这些影响因素分配的优先顺序取决于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事务所在选择客户时通常考虑客户风险、行业特征、盈余质量、自身执业能力等[3,10]。审计关系匹配由事务所层面与客户层面双方决定。给定事务所与客户充足的变异性,事务所与客户均能获得满足其偏好和需求的匹配者[11]。审计师对客户收费的折溢价程度因客户规模大小而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国别的审计市场中也不尽相同。国际大所对小客户群收取审计收费溢价,在大客户群中收费溢价效应不明显[12];国内五大事务所源于市场地位、经营战略及公司差异化需求而对大规模客户收取高额审计收费溢价,对小客户给予审计收费折扣[13]。王杏芬以2012年首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下审计双方互选问题,发现国际四大匹配规模大业绩好的公司,采取品牌竞争策略,收取高额审计收费溢价[2]。陈冬华、周春泉认为审计市场存在自选择的问题,在控制自选择因素之后,大所调低审计收费,小所调高审计收费[14]。此外,也有研究证实在考虑审计师客户关系与审计收费时不能忽视审计质量,大规模事务所收取高额审计收费溢价却并未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从而引发“店大欺客”行为[15]。
从上述文献回顾中不难发现国内既有的审计收费研究主要基于财务报表审计收费视角,尚未涉及整合审计收费研究,也未探讨整合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客户关系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扩展了审计关系错配与整合审计收费研究。关于审计师客户选择及审计师客户关系与审计收费的研究,主要按照规模将事务所分为大小所,按客户规模分为大小客户,以此展开研究,而未研究审计关系错配(大所-小客户;小所-大客户)对整合审计收费的影响。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同时接受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考察审计收费时,只有全面考虑整合审计下的两类审计收费,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审计定价形成过程中审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双方的行为和决策。整合审计收费为同一家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两项业务的综合收费。整合审计收费从数量上而言是财务报表审计收费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之和。整合审计收费由审计成本、风险溢价及审计利润等组成,最终由审计师与客户之间讨价还价达成均衡博弈价格。审计师的风险成本主要是法律诉讼损失与声誉损失,审计市场中存在“深口袋”效应,大规模事务所一旦受到起诉,会严重影响其声誉。大规模事务所长期建立的品牌声誉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声誉本质而言是市场参与各方对承诺的高昂信用投资,极具价值,良好的信誉品牌可获取公众持续信任。声誉高的审计师不仅增加个人收入,亦会提高其任职的事务所的市场竞争力[16]。在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中,审计师声誉兼具信号传递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双重功效,大规模事务所在激烈的审计市场竞争中形成声誉与品牌的竞争优势。因此,大所具有更强的声誉保护动机,约束机会主义与审计合谋行为,在承接整合审计业务时出于审计风险的考虑势必会保有更为谨慎的执业态度。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审计师的声誉资本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客户的关键资源。基于深口袋保险价值与声誉机制的约束,大规模事务所的管理机制更为严格,其规避审计风险的动机更强,因其高审计价值而收取高额审计费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
H1:整合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声誉越高,收取的整合审计收费越高,因此,大规模事务所收取高额整合审计收费溢价。
审计师提供的整合审计服务是一种审计产品,其产品质量因审计师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需求方应依据其偏好进行选择。审计师与客户之间存在双向自愿选择的匹配机制,客户偏好于选择能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且成本较低的审计师;审计师倾向于选择低审计风险客户。我国审计市场中国际四大与本土事务所并存,审计双方高端配高端、低端配低端的互选机制,即国际四大事务所与业绩好的大规模客户匹配,非国际四大事务所与业绩差的小客户匹配[2]。
整合审计收费是同一家事务所对客户收取的财务报表审计收费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之和,是审计师与客户之间达成的审计定价,主要由两类审计业务的审计成本、风险溢价以及审计利润组成。研究整合审计收费需要从整合审计服务的供需双方——审计师与客户两个视角展开探讨。审计师与客户签订审计契约决定审计收费水平时要权衡收益与成本,而审计师与客户规模大小是审计师决策收益与成本的关键。Francis和Stocks研究发现国际八大对其小客户群收取审计收费溢价,在大客户群中收费溢价效应不明显,原因在于大客户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抵消了审计收费溢价效应[17]。大规模事务所有较强的品牌竞争意识,为维护良好的声誉,实施了更为细致的审计程序,付出更多的审计工时与审计努力。大规模事务所易于吸引高执业素质的审计人员,行业专长较强,为小客户提供优质整合审计服务,收取高额的整合审计收费。此外,大规模事务所的议价能力明显超过小客户,在整合审计契约谈判时拥有较大的主导权,并收取了高额整合审计收费溢价。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a。
H2a:整合审计模式下,大规模事务所对小客户收取整合审计收费溢价。
小客户的业务复杂度较低,大规模事务所审计流程的程序化可以进一步降低审计成本。此外,小客户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大所通过降低审计收费拉拢小客户群,采用低价策略培养忠诚度高的客户。大规模事务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审计成本,规模经济的成本领先战略使得大规模事务所有更多的审计收费降低空间。大规模事务所低价竞争策略将利润让渡于小客户,给予小客户整合审计收费折扣。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b。
H2b:整合审计模式下,大规模事务所给予小客户整合审计收费折扣。
基于小规模事务所与大客户组合视角而言,国内审计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尤为激烈,小规模事务所为留住客户需要提供优质的审计服务,审计师增加审计资源投入,例如,配备专业经验丰富的高级别审计人员、对高风险环节进行更为细致的审计,审计师通过收取高额的审计费用来弥补增加的审计成本。小规模事务所的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低于大规模事务所。面对相同程度的风险时,小所需要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增加审计工作量,加大审计资源投入,耗费更多的审计工时并付出更多的审计努力,并收取整合审计收费溢价。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c。
H2c:整合审计模式下,小规模事务所对大客户收取整合审计收费溢价。
小规模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同质性较高,从而可替代性较高,加之审计市场“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态势,客户可供选择的事务所较多。小所生存压力较大,为保留客户以期维系长期审计业务关系,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小所对大客户的经济依赖较大,审计师与客户谈判时处于劣势地位,为稳住市场份额保住客户,采取妥协谈判策略,审计师为保住客户不会大幅度提高审计费用。大客户在整合审计定价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谈判优势与议价能力,整合审计契约谈判主导权掌握于大客户之手,压低整合审计收费。小规模事务所在审计收费契约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为保留客户可能主动压价做出价格让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d。
H2d:整合审计模式下,小规模事务所给予大客户整合审计收费折扣。
审计师与客户均有其自身的利益取向,整合审计却是自愿进行的,审计师与客户之间是双向自愿选择。审计市场中审计师与客户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双向选择完成审计契约的签订,审计师进行客户选择时权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收费,期望低风险高收费;公司期望支付较低的审计费用获取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及合意的审计意见。基于维护审计声誉及规避审计风险视角,面对日益增加的法律诉讼风险,审计师不仅需要遵守职业准则,客观、独立、谨慎执业,审计师选择客户时还会重点考虑客户的风险水平。审计师执行整合审计时,其提供的财务报表审计知识与内部控制审计知识相互溢出,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与财务报表审计收费之间的正向交叉补贴关系致使整合审计收费增加,客户支付的整合审计收费越高,审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越大,引发审计失败的可能性越高,潜在的诉讼损失越大。国内相关研究采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来度量审计风险,研究发现审计师能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18],并将其作为风险因素在审计定价决策予以考虑,审计师需要付出额外的审计努力来降低审计风险,进而收取高额审计费用[19]。公司的操控性应计项目金额越高,审计师受到起诉的风险越大,审计师期望在审计市场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因此,对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操控的容忍程度较低。从审计师角度而言,被审计单位的盈余质量较低,内部控制风险与财务报表错报风险越高,进而增加整合审计风险。审计师需付出更多的审计努力,投入大量的审计资源,进而收取高额的审计收费溢价。反之,若是审计高盈余质量的客户,由于客户的风险较低,审计师可节约审计资源投入,给予客户整合审计收费折扣。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
H3:其他条件不变,审计师对盈余质量低的错配客户收取整合审计收费溢价,对盈余质量高的错配客户给予整合审计收费折扣。
四、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整合审计背景探讨审计关系错配与整合审计收费,考虑到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可获取性,以2012—2015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行业公司、ST及*ST公司、当年上市的公司以及控制变量缺失公司。内部控制数据来自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余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与WIND数据库。为消除异常值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1%的缩尾处理。
(二) 变量说明
整合审计收费在数量上等于财务报表审计收费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之和,整合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涵盖财务报表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借鉴方红星、陈娇娇的研究[3,20-21],本文构建整合审计收费影响因素模型(1),具体变量解释见表1。其中,公司规模依据营业收入分行业分年度排序,前三分之一为大规模客户,后三分之一为小规模客户。
(三) 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模型(1)来验证H1,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解释变量BS(大所审计小客户)与SB(小所审计大客户),构建模型(2),以此来检验H2中的竞争假设。
IAFee=β0+β1Big8+β2Inv+β3Rec+β4Tenure+β5Loss+β6CurRat+β7Opin+β8ICQ+β9CONT+β10ICAO+β11Size+β12Sub+β13SOE+β14Listyear+β15ROA+β16Lev+β17Locat+∑Year+∑Ind+ξ
(1)
IAFee=β0+β1Big8+β2BS+β3SB+β4Inv+β5Rec+β6Tenure+β7Loss+β8CurRat+β9Opin+β10ICQ+β11CONT+β12ICAO+β13Size+β14Sub+β15SOE+β16Listyear+β17ROA+β18Lev+β19Locat+∑Year+∑Ind+ξ
(2)
为验证H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盈余质量(EM)构建模型(4)。采用基本琼斯模型衡量客户公司的盈余质量,具体见模型(3),其中:TAi,t代表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Ai,t-1代表公司i第t-1年期末资产总额;ΔREVi,t代表公司i第t年的营业收入与第t-1年的营业收入差额;PPEi,t代表公司i第t年的固定资产净值;依据模型(3)求出残差绝对值,并将EM值分行业分年度低于均值取值为1(盈余质量高),高于均值取值为0(盈余质量低)。
(3)
IAFee=β0+β1Big8+β2BS+β3SB+β4EM+β5BS×EM+β6SB×EM+β7Inv+β8Rec+β9Tenure+β10Loss+β11CurRat+β12Opin+β13ICQ+β14CONT+β15ICAO+β16Size+β17Sub+β18SOE+β19Listyear+β20ROA+β21Lev+β22Locat+ ∑Year+∑Ind+ξ
(4)
五、 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显示整合审计收费(IAFee)均值为26.400,标准差为1.280,表明上市公司支付的整合审计收费差异较大。整合审计中大所(Big8)比例占到49.8%,将近半数公司选择大所执行整合审计。大所审计小客户(BS)的比例约为22.9%, 小所审计大客户(SB)的比例约为23.1%。上市公司施行连续财务报表审计(Tenure)的比例为50.5%, 略高于连续内部控制审计(CONT)。内部控制审计是新兴的审计业务,施行时间较短。被出具非标准财务报告审计意见(Opin)的比例为3.8%,稍低于被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ICAO)的比例,两者的占比均较低。国有上市公司(SOE)占比达到73.1%,样本公司的上市年限(Listyear)均值高达15年,资产负债率(Lev)均值为52%,财务风险较低。
(二) 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3第2列列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其中审计师声誉(Big8)与整合审计收费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H1得到证实,大规模事务所基于其长期建立的品牌声誉在审计市场收取整合审计收费溢价。
表2 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此外,模型回归结果中的应收账款占比(Rec)、财务报表连续审计(Tenure)、亏损(Loss)、公司规模(Size)、业务复杂程度(Sub)等与整合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符合直觉逻辑并与既有的研究结论一致。表3第3列列示模型(2)的回归结果,BS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负相关,表明大所给予小规模客户整合审计收费折扣,H2b得到验证。大规模事务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执行整合审计程序时可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在商定整合审计定价时有较大的让利空间,将部分审计利润让渡给小客户,采用低价的竞争策略渗透审计市场从而培养高忠诚度的客户。此外,小客户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较低,大所审计流程程序化,可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节约审计成本,对小客户给予整合审计收费折扣。SB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负相关,表明小所给予大规模客户整合审计收费折扣,H2d验证。小规模事务所提供的整合审计服务的同质性较高,可替代性不足,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小所对大客户有较强的经济依赖,在整合审计收费契约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压低整合审计定价。
表4列示基于客户盈余质量视角探究审计关系错配对整合审计收费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4)BS×EM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大所对高盈余质量的小客户给予整合审计收费折扣,SB×EM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小所对高盈余质量的大客户给予整合审计收费折扣,验证了H3,这与章永奎、刘峰的研究结论一致[22],审计师具备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能力。可操控应计一定程度上反映审计风险的高低,审计风险直接影响审计收费。整合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对客户的盈余管理行为予以充分的关注,因此当审计师审计盈余管理程度高(盈余质量低)的客户时,面临更高的审计风险,需要执行更为细致详尽的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付出更多的审计努力,收取高额整合审计收费。反之,审计师审计盈余质量高的客户时给予整合审计收费折扣。
(三) 稳健性检验
我国审计收费存在政府指导价的“固化”现象[23],非预期审计收费能更好地反映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认知进而规避审计收费“固化”效应[18]。DeFond等较早采用审计收费残差来衡量审计师租金(租金代指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经济联系或者超额利润),使用各种代理变量来替代审计租金(审计收费残差、非审计收费残差、总收费残差)[24]。既有文献将审计收费残差作为审计师超额租金,主张采用审计收费残差来衡量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经济联系[25-27]。Hribar等认为正审计收费残差是审计师的额外努力或者是当审计师面临低质量财务报告的客户时收取的风险溢价[28]。
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时,采用模型(1)回归残差(Fee)替代整合审计收费,依据收费残差的大小来衡量整合审计收费的高低。审计关系错配变量仍然采用BS(大所审计小客户)与SB(小所审计大客户),构建模型(5)进行稳健性检验。
Fee=λ0+λ1BS+λ2SB+λiYear+λjInd+ξ
(5)
本文在模型(5)的基础上加入盈余质量变量(EM),构建模型(6)作为前文H3的稳健性检验。变量EM采用前文的分类即EM值分行业分年度低于均值取值为1(盈余质量高),高于均值取值为0(盈余质量低)。
Fee=λ0+λ1BS+λ2SB+λ3EM+λ4BS×EM+λ5SB×EM+λiYear+λjInd+ξ
(6)
表3 审计关系错配与整合审计收费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表4 审计关系错配、盈余质量与整合审计收费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表5列示审计关系错配、盈余质量与整合审计收费稳健性检验结果,模型(5)中BS的回归系数显著负相关,验证了H2b,大所给予小规模客户整合审计收费折扣;SB的回归系数显著负相关,验证了H2d,小所给予大规模客户整合审计收费折扣。模型(6)中BS与SB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BS×EM与SB×EM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显著负相关,验证了H3。整合审计模式下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协同作用促使审计师更有效地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盈余质量高的客户收取较低的整合审计收费。
六、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合国内本土审计市场特点,基于整合审计背景研究审计关系错配与整合审计收费,研究发现大所对小规模客户给予整合审计折扣,小所对大规模客户给予整合审计折扣。深入探讨其成因发现盈余质量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基于维护审计声誉及规避审计风险视角,面对日益增加的法律诉讼风险,审计师选择客户时会重点考虑客户的风险水平。客户盈余质量的高低与其风险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审计师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对风险高的客户会收取审计风险溢价,将部分超额利润让渡风险低的客户给予其收费折扣。本文研究意义如下:首先,研究结论提供审计关系错配与整合审计收费的经验证据,有助于厘清整合审计模式下审计市场供需双方的策略性行为,洞察资本市场中审计师行为选择,弥补现有的审计师客户选择行为研究的不足,补充整合审计经济后果研究文献;有助于深度了解整合审计收费决定因素,制定合理的收费区间。其次,基于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协同作用,执行整合审计有助于审计师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整合审计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操控。有助于监管部门深入了解执行整合审计的经济后果,为进一步推行整合审计提供参考,为制定科学的监管策略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审计市场是声誉市场,审计师声誉是在审计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国内小规模事务所声誉与品牌建设任重道远,实现品牌竞争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品牌建设过程,需要加大本土所品牌建设国际化力度。事务所应重视声誉建设,提升竞争力、建立更为专业的职业团队、更为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才能在整合审计市场中拥有审计定价主导权。
本文的研究不足如下:(1)内部控制审计与整合审计实施期间较短,时间窗口较短,样本数据量有限。依据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指引,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公开可获取的时间为2011年,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窗口较短。(2)研究样本较为局限,只选择沪深主板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