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家》的译本
——陆文夫与美食文化(二十)

2019-01-18高建国

江苏地方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陆文夫美食家当代文学

◎ 高建国

著名作家毕飞宇,说过一段话,“中国有一个作家在西方影响很大,那便是陆文夫。《美食家》不仅畅销,而且长销。这是很少作家能做到的。”(吴秋华等《作家毕飞宇巧喻苏州人性格:苏州人做得多说得少》)毕飞宇经常走访世界各地,他的话是有根据的。20 世纪80 年代,《美食家》便开始走向海外,陆续译成英、德、法、日、俄、阿拉伯语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广泛传播,将中国美食文化,带到了全世界。30多年来,它也成了各国书店的长销书。但这些译本,国内读者很陌生。本文介绍几种,以期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

《美食家》的英译本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陆文夫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欧美刊物上,图为1985年第2期德国《音调》杂志,上面发表了陆文夫的文章《Läßt sich nach der »Mitte des Lebens« Des Niveau noch anheben》(能否在“中年”以后提高水平?)

《美食家》发表于1983年,1984 年便译成英文,刊登在《中国文学》杂志。这是中国文学出版社创办的外文杂志,英文版1951 年问世,法文版1964 年问世。陆文夫20 世纪50 年代创作的小说《小巷深处》,以及新时期的小说《围墙》(1984 年)、《门铃》(1986 年)、《临街的窗》《井》(1987 年)、《清高》(1988年)等,都是通过《中国文学》译介出去的。(林文艺《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1984 年之前,《中国文学》是月刊,主要刊登短篇小说。从1984年开始,英文版改成季刊,扩充版面,开始发表中篇小说。《美食家》便发表在当年的“春季号”上。从此这部小说,传播到海外各个国家,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影响(吕敏宏《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及译介模式》)。日本一位读者,“接到书后一口气把全书读完……”对改刊后的《中国文学》大加赞扬。澳大利亚读者德怀特认为,新版《中国文学》发表《美食家》等作品,标志着“80 年代以来它有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改版后的1984 年春季号达到了其辉煌的顶峰。”(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

除了出版杂志,《中国文学》还推出英法两种文字的“熊猫丛书”,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到150 个国家和地区。《美食家》也被列入其中。(何琳《〈中国文学〉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此外,中国文学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陆文夫的个人作品专集。这部名为《A World of Dreams》(《梦想的天地》)的作品集,收入了《美食家》《小巷深处》《唐巧娣》《小贩世家》《围墙》《门铃》《梦中的天地》《微弱的光》等陆文夫的8 篇作品。(吕敏宏《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及译介模式》)因为影响较大,国外还出现了盗版书。“英国也出版了一本类似的文集,书名叫《美食家及其他中国当代小说》(The Gourmet and Other Stories of Modern China)。这个译本读起来更顺畅,似乎是未经授权而对无版权的熊猫译文的润色。”(金介甫等《中国文学“一九四九~一九九九”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另一方面,海外更多商业出版社,纷纷重译出版《美食家》等中国作家作品。研究者说,“1977 年后,英译中国当代小说的商业出版社逐渐增多,分布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和新加坡。”比如,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书店,伦敦国际读者出版公司(London Readers International),均出版了英文版《美食家》。(鄢佳《中国当代文学作者英译之旅》)

由于陆文夫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在海外市场产生反响,也激发了国内出版机构的再版热情。2009 年,已经产生影响的“熊猫丛书”,又由外文出版社再版,“选择了其中影响力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现当代作家作品作为第一辑出版。”(苏向东《熊猫丛书重出江湖 首批40 种图书将亮相德国书展》)第一辑40 种英文版作品中,便有陆文夫的《美食家——陆文夫作品选》。这个译本,收入陆文夫8 篇作品,译者是喻藩琴等人。此外,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年还联合推出,《陆文夫小说选》英汉对照版,收入了《美食家》《小贩世家》《围墙》等3 篇作品,供中外大学生学习阅读,也扩大了陆文夫作品在国际青年读者中的影响。(汤箘《汉译英中政治文化成分的转化、案例分析》)

《美食家》的德译本

《美食家》的德译本,有两个版本比较出名,译者分别是:哈泽贝尔根(Stefan Hase-Bergen,中文名“韩北山”)、乌里希·考茨(Ulrich Kautz,中文名“高立希”)。

第一种版本,1992 年问世,布洛克迈耶尔学术出版社(B rockmeyer)推出。译者哈泽贝尔根说:“《美食家》的这第一个德译本,早在我1987 年上海求学时便写好了。瑞士出版社Die Waage 1988 年同我签订合同,准备出版此书,但付印一再拖延。1992 年出版商Wiesner通知我,因为苏黎世的Diogenes 出版社也正打算发行一个自己的译本,所以Waage 出版社决定放弃此书的出版。于是我决定与Helmut Martin 教授合作,将这部《美食家》的德译本作为China themen 系列丛书的学术专著出版。”(包汉毅《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以汉语熟语的德译为例》)之前的1990 年,哈泽贝尔根便撰写过研究陆文夫的专著,《苏州刺绣:作家陆文夫的生平与作品》,这为他翻译《美食家》,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的《小巷深处》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食家》,陆文夫许多小说散文都是通过《中国文学》杂志译介到国外。图为1987年第3期法文版《中国文学》,上面刊登了陆文夫的小说《临街的窗》

第二种版本,1993 年问世,第欧根尼出版社(Diogenes)出版。译者乌里希·考茨撰写了后记。他是德国美因兹大学汉学家,酷爱中国文化,曾任德国汉学协会(DVCS)创始主席,译过大量中国当代小说。(谢淼《学院与民间: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两种译介渠道》)乌里希·考茨说:“现在依旧在重印的陆文夫的《美食家》,德国读者特别喜欢它。我原本不想翻译这本书,瑞士一家很有名的出版社找到我,后来发现,这个小说真不错,而且翻译的过程很愉悦,完全符合我个人的偏爱。”(杜然《镜像的制造者:访德国汉学家高立希》)

英文版《梦中的天地》,内收《美食家》等7部作品,1986年外文出版社,集体翻译

两种版本比较,乌里希·考茨的译本,“为德语读者接受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包汉毅《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以汉语熟语的德译为例》)柏林《世界报》发表Alfons Schuhbeck 的文章称,“终于有一部著作是以吃饭做主角了——虽然这并非一本食谱。小说《美食家》我读起来简直就是珍馐美味、大快朵颐——当然是对于脑袋。作家陆文夫端上的是一道生活哲学的中国大餐。 ” (同上)《新苏黎世报》发表Ruth Keen 的文章说:“陆文夫以其世界知名的作品《美食家》,创作了一幅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小说的主题‘吃饭’,是作为人们基本需求的一个代表,作者写来饶有意味、引人入胜。出色的翻译让语言也美味起来,如同小说中端上来的珍馐一样。”(同上)德国电视一台“每日新闻”节目主持人,乌尔里希·维克特读过此书,赞叹道,“一本薄薄的、精致的小说,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书写了一个人生的重大问题:吃是为了干好活,还是干活是为了吃好。”(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德国汉学家乌尔里希·雅奈茨基(Ulrich Janetzki),对《美食家》同样赞赏:“还有一本书我认为也是成就巨大,那就是陆文夫的《美食家》。如果你读过这本书的话,口水会哗哗直流。我来中国六次,每次都受到中国人的友好接待,并不是每个德国人都有这种口福。这本书和政治内容无关,反映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杜雪琴《当代文学在德国——乌尔里希·雅奈茨基访谈录》)在德国,Kautz 的译作具有很高的销售量。2007 年8 月29 日,Kautz 在北京,接受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说自己翻译的中国小说,要数《美食家》卖得最好,因为德国人同样“很喜欢吃”。他认为,“《美食家》是一部成功的、极为有趣的书,给予读者以关于中国、中国的政策、那里的人以及美味的展示。”(包汉毅《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以汉语熟语的德译为例》)由于乌里希·考茨的译本,质量较高,中国德语专家宋健飞教授,在其专著《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他的《美食家》译本。

在德国人心中,陆文夫是一个重要作家。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中文名“顾彬”)说:中国“小说家当中还有那么一批人,我非常重视他们。格非有一些作品我也喜欢,陆文夫也是。”(顾彬《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当中国学者要求顾彬,为中国当代作家排序时,顾彬说,“好像还是八九十年代的王蒙、九十年代的王安忆、苏州写《美食家》的陆文夫,这部小说不错。”(刘江凯《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曾受到部分中国学者的争议。北大著名学者严家炎,却坦言,他“特别欣赏顾彬对《李顺大造屋》那种不同评价间的开放性处理,这不仅涉及高晓声一个作家,也牵连到王蒙、陆文夫等其他作家作品的如何对待,它显示了评论者的智慧。”(严家炎《交流,方能进步——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给我的启示》)

《美食家》的法译本

1988 年,中国文学出版社推出法文版《Le Puits》(《井——陆文夫小说选》),内收《美食家》等7 篇作品。由于反响不错,1990 年第二次印刷。但它不是最早的法文版《美食家》。1987 年,法国巴黎的比基埃出版社(Philippe picquier),已经将《美食家》译介给法国读者,这也是影响最大的《美食家》译本。译者陈丰(Chen Feng )和安妮·居里安(Annic Curien),将《美食家》书名改成了《Vie et passion d'un gastronome chinois》(一位中国美食家的生活与激情),以此与19 世纪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的名著《美食家的生活与激情》相呼应。《人民日报》称,《美食家》“仅在巴黎就销售十万册,十几年来法国各城市仍有许多读者,每年都在加印。”(胡殷红《“美食家”陆文夫》)为了宣传销售《美食家》等作品,出版社及巴黎的书店,使用了多种公关手段。首先,频繁举办作家和巴黎读者见面签售活动。“(巴黎)友丰书店多次举办类似活动,不失时机地组织访法的中国作家与当地读者见面交流……陆文夫、张辛欣等作家曾先后在该店举办的交流会上与法国读者见过面,其活动十分热闹,有的曾被巴黎电视六台、‘哥伦比亚’等报社采访报道。”(杨胜伟《巴黎友丰书店》)其次,在报刊上进行文字推广。“1988 年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法国文化交流部等邀请中国作家……陆文夫、张贤亮、张抗抗、张辛欣等访法,《当代外国文学精萃·中国专刊》对上述十三位有影响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专号在对1976年以来用法文出版(包括中国国内)的主要文学译著进行分类报导的同时,还发表了平帕诺撰写的专文和编辑部的评介文章。”(张泽乾《中国文学在法国》)再次,将《美食家》纳入“袖珍本”出版系列进行普及性发行。“毕基耶出版社开始自行出版袖珍本,以降低售价,如陆文夫、王朔等的作品再版时都出了袖珍版。”在法国,“译作是否能被收入袖珍本,直接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学是否有可能问津低价的普及性传播,有朝一日落入普通读者或者学生们的手中……中国当代文学陆续收入袖珍本,从某种角度来说,毕竟意味着它开始融入法国文学系统,意味着它将有可能赢得较大的读者市场。”(张寅德《中国当代文学近20 年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正是这些因素的推动,《美食家》“1987 年著作出版,在法国长销至今。”(陈丰《〈美食家〉在法国》)

日文版《美食家》,1987松籁社,陈谦臣翻译,陈舜臣监译

《美食家》成功进入法国市场,意义深远。一是由于法译本《美食家》的热卖,使得刚刚成立的毕基埃出版社,在市场上有了立足之地,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研究者认为,“毕基埃出版社通过选择符合法国读者阅读期待的文学精品进入市场,陆文夫的《美食家》就为拓展市场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祝一舒《翻译场中的出版者——毕基埃出版社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美食家》在法国的营销经验,也为江苏作家后续进入法国市场,提供了借鉴。毕基埃先生(毕基埃出版社老板)坦言,自己庆幸在出版社刚刚成立时,就遇到了江苏作家陆文夫。二是《美食家》“这部书的翻译也开启了中国当代作家与法国文学文化界的交流大门,陆文夫先生先后三次访问法国,有机会与法国作家界和文化界进行广泛的接触。”(许钧《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由于《美食家》在法国产生广泛影响,法国文化界将陆文夫视为贵宾。受陆文夫的影响,一批江苏文学作品陆续被译介到法国。“苏童、毕飞宇、陆文夫、黄蓓佳等近十位江苏作家均有作品被译为法文,在法国刮起了‘江苏风’,仅毕飞宇一人就有七部作品得以在法国出版。”(李巍《法国人眼中的江苏作家》)三是进一步扩大了《美食家》的国际影响。1988 年,联合国公布了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名录,1991年第2 期《中国翻译》杂志,译录了其中被译成英法文的中国作品名单,其中就有Curien(居里安)和Feng Chen(陈丰)共同翻译的法文版《美食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于1948 年创办,为本组织永久性活动项目之一。目的在于促进翻译出版较不通用语种的作品(主要译为英、法文),以便于国际广泛了解欣赏全世界的文学遗产。”(裘克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简介》)法文版《美食家》,能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说明它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法文版《陆文夫小说选》,内收《美食家》等7部作品,1988中国文学出版社,集体翻译

《美食家》的日译本

在《美食家》日译本中,松籁社出版的版本(1987 年,陈谦臣翻译),很有特色。译者陈谦臣,是华裔日本龙谷大学教授;他的哥哥陈舜臣,是华裔日籍著名作家,在本书担任监译,还写了序言。这个译本的最大特点,是致力于文化沟通。译者可能预感,小说对日本读者,会产生影响,甚至会吸引他们前往苏州,旅游观光和品尝美食。故而在小说的正文前,附加两张地图:苏州地理方位图和苏州城市简图。城市简图上,标有怡园、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虎丘、留园、西园、寒山寺、沧浪亭、石路、观前街、司前街的位置;也注明了松鹤楼、新聚丰、义福昌、苏州饭店等所在地。这些景点和饭店,大都与小说情节有关,既能帮助读者理解小说内容,也能方便日本读者的苏州旅行,准确找到《美食家》写到的景观和饭店。小说正文后面,还附有18 条“译注”,诠释了“鲃肺汤”“叫花子鸡”“金圆券”“玄妙观”“荆轲与高渐离”“淮海战役”“镇反、三反·五反运动”“五毒”“大观园”“老正兴”“鸣放”“反右派斗争”“阴阳头”“破四旧”“士别三日”“家伙”“绍兴加饭·陈年花雕”“五粮液”,这些特殊词汇的内涵诠释,有助于读者加深理解《美食家》情节叙述的文化背景。

法文版《美食家》,1988比基埃出版社,Annie Curien与Feng Chen联合翻译

日本翻译出版《美食家》,不止一个版本。1987~1990年,日本东京的徳间书店,出版过“现代中国文学选集”丛书,共13 种,由市川宏(ほか)主编,其中包括陆文夫《美食家·他》(1990 年,松井博光翻译)。(李冬木《中国小说篇名日译——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除了这个译本,日本汉学家釜屋修,也翻译过陆文夫的小说集。陆文夫为这个日译本,还写过序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陆文夫说:“通过釜屋修君的翻译,我笔下的人物又漫游到日本来了,我作为这几个人物的领队,有幸能结识日本的读者诸君,是十分高兴的。如果你曾经到苏州来旅游过的话,我们在马路上、在园林里也许曾经见过面,可惜的是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又说,“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写出来的有些人物比我还要逍遥自在,他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字在世界上漫游,不需要护照,也不买机票,只要你肯关照,他们就会来到你们的身边,向你倾诉他和她的欢乐、痛苦、追求、幻灭、各种生活的状况和人生的经历。他们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只是求得你的了解和理解而已。”这篇序言,还谈到中国文学作品传播海外的作用:“人和人之间要相互了解和沟通的话,文学倒是个可靠的途径,虽然文学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是虚构的人物有时比真实的人物还要坦率点,即使他想戴上面具的话,那面具也是一眼就能看穿的。”(陆文夫《致日本读者》)釜屋修热心译介陆文夫小说,主要是因为,他很“欣赏(中国)江南水乡的委婉,生活和文学的情趣都很开阔。”(王中枕《釜屋修先生与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德文版《美食家》,1993第欧根尼出版社,Urich Kautz翻译

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日本汉学家与欧洲汉学家不同。欧洲汉学家,相对独立一些,开展的组织活动也不多;而日本汉学家,组织活动相对频繁。比如,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以东京驹泽大学为据点,“每年竟能开研讨会5-7 次之多。釜屋教授报告了一个统计数字:6 年间,他们开了43 次研讨会,共有282人次到会。没有固定的会场,有时候在咖啡店举行,没有固定的方式,自由参加,各抒己见……陆文夫、张辛欣、张贤亮、冯骥才、莫言,是他们近期研究的重点。到会人数也由起初的4-5 个人发展到10 个人,最多达到30 人,真是越办越红火。”(蒋守谦《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东瀛行追忆》)此外,“该研究会每个月举行一次研究发表例会和精读作品的读书会。读书会以阅读80 年代的作品为主,现在正阅读的是陆文夫的《围墙》。之后会结集出版一年一度的研究报告成果的《会 报》。”(谷川毅《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釜屋修是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骨干成员,他透露:该会“除暑、寒两假之外,每月开研究会。到现在已有八十次。此外还有一些对外交流活动:例如曾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访日小组、德国汉学家、美籍华人研究家等进行座谈。研究会所讨论的作家已超过七十人,都是当代作家、作品,包括一部分长、中篇在内,已达一百五十篇之多。有时连续几个月集中研究一个作家,例如陆文夫、冯骥才、莫言、残雪、李锐等。有时集中研究一些获奖作品。”〔孙立川等《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1919 ~1989)》〕由此可见,陆文夫作品,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研究重点。除了座谈、评论、翻译,这个研究会的资料编撰,也取得不少成绩,曾出版《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1919~1989)》,可视为日本汉学界,对中国20 世纪文学研究之成果大观。该书“以资料性编纂的方式呈列了日本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积极阐释,据1980-1989 年的研究资料索引,可以看到它涉及了中国80 年代文学中重要的小说家及其作品,如王蒙、刘绍棠、邓友梅、陆文夫等50 余位作家。”(釜屋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07 年12 月,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还出版过《中国新时期文学日译一览》一书,从中可查到陆文夫日译作品的相关资料。该书“收集了1976~2007 年6 月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其中小说条目有1430 项(译成日语的作品数目)”。(谷川毅《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涉及陆文夫的条目,有11 篇(部)作品,数量相对较多。在日本汉学家的研究视野中,总能找到陆文夫的名字,说明陆文夫作品在日本,还是颇具影响的。

《美食家》在日本产生影响,因素有多种。一是强烈的使命感。1987 年12 月25 日,日本汉学家萩野脩二、辻田正雄,与中国访问学者夏刚,有过一次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对话。辻田正雄认为,20 世纪50 年代的中国文学作品,“有不少佳作……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矛盾冲突。”夏刚问辻田正雄:“辻田先生方才提到‘文’与‘道’兼备的作家不多,那么您心目中有哪儿位呢?”辻田正雄提到了11 位中国作家,其中包括陆文夫。(萩野脩二、迁田正雄、夏刚、田星《当代中国文学隔岸观》)二是独特的语言风格。日本汉学家萩野脩二,在《当代中国文学展望》中,专门论述过陆文夫、张洁和刘心武等人的作品。他说:“我试图从具体的语言形态入手,接近其思想内核。语言毕竟是能为外国人所直接理解的。”事实上,《美食家》在海外一经推出,便引起反响,首先就是因为没有语言障碍。日本汉学家辻田正雄认为,陆文夫作品的语言很“细腻”,体现出它应有的特色。(同上)

《美食家》的其他译本

除了上述译本,《美食家》也有一些其他语种的版本。

在俄语国家,《美食家》多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合集出版。俄国汉学家罗季奥诺夫说:“苏联解体后发表次数最多的单个作品,应该算是陆文夫的《美食家》,它被收入了3 个文集。”(〔俄〕A·A·罗季奥诺夫《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苏联解体后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的传播状况》)这三个文集,分别:一是1995 年出版的《正在起飞的凤凰》。一本292 页的中国作品选集,扎哈罗娃、谢马诺夫编译,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入了12 篇中国大陆当代作家的小说,包括2 个中篇,10 个短篇。陆文夫的《美食家》,也在这本书中,由扎哈罗娃翻译。(同上)二是2002 年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诗歌与小说:谈过去看未来》。莫斯科Centerpo ligraph出版社出版,扎哈罗娃、雅罗斯拉夫采夫编选。收入9个中短篇小说,包括陆文夫的《美食家》。陆文夫的小说,仍选用扎哈罗娃的译本。(同上)三是2007 年出版的《命若琴弦: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选集》。中国作家协会编选,两家俄国出版社(莫斯科AST 出版社;圣彼得堡Astrel-SPb 出版社)同时推出。收入4 部中篇小说、7 个短篇小说。陆文夫小说《美食家》,依然采用扎哈罗娃的译本。(同上)由于陆文夫作品,经常出现在俄国读者视野中,其影响不言而喻。比如,江苏记者采访俄国汉学家艾德林,问他:“我们江苏省有位文笔具有民族风格,并且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著名作家陆文夫……您知道他的作品吗?例如《美食家》《围墙》等等。”艾德林立刻答道:“陆文夫,苏州人。美丽的城市,美好的作家,我们到上海后,可以去苏州,我很想见到他。”(应天士《艾德林漫谈中国当代文学》)俄国读者喜爱《美食家》,也要归功于这部小说的历史文化内涵。俄国汉学家罗季奥诺夫说,“《美食家》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源自该小说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其实这两个因素,即历史性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在俄罗斯成功传播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那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当代中国文学创作(比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对俄罗斯读者难以有大的吸引力,或者说它们要想在俄罗斯受欢迎,就必须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的文学传统。”(〔俄〕A·A·罗季奥诺夫《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苏联解体后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的传播状况》)

法文版《美食家》(袖珍本),1996比基埃出版社,Annie Curien与Feng Chen联合翻译

英汉对照版《陆文夫小说选》,内收《美食家》等3部作品,1999中国文学出版社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集体翻译

《美食家》在欧美亚其他国家,如芬兰、捷克、伊朗等,也有一些译本。芬兰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不多。1994 年,出版过三本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就有芬兰语言学家,玛利亚·派乐托马(Marja Peltomaa)翻译的陆文夫《美食家》(Herkkusuu)、邓蓉《我的父亲邓小平》(Lsäni Deng Xiaoping)和另一位语言学家,艾娃斯卡拉(Eva Siikarla)翻译的苏童《妻妾成群》(Punainen lyhty,芬语意为“红灯笼”)。这三本书,开启了中国作品走进芬兰的大门。《美食家》出版后,在芬兰大受欢迎,次年又推出第二版。研究者称:《美食家》的“芬兰语版是在欧洲翻译较早的,在芬兰很畅销,1995 年再版。”(李颖《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捷克翻译中国作品不多。他们译介中国作品,也不用中文原著译成捷克语。“最近25 年内(1989 年至2014 年),据罗然教授的统计,在捷克出版的50 多部中国作家作品当中,一半多是从英法文转译的。而且更要紧的是,其中只有10 部,也就是五分之一才是中国大陆当代作家的作品”。(李素《学术与市场之间——略谈中国当代文学在捷克的译介》)这10 部当代作品中,就有陆文夫的《美食家》(Dharma Gaia 出版社,2010 年)。伊朗译介陆文夫作品,应归功于伊朗翻译家阿姆罗伊,“陆文夫、汪曾祺等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他的笔,翻译成当地语言,推介给伊朗人民。需要指出的是,他并不懂中文,中国的文学作品都是他借助英文译本翻译的。他不仅把许多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伊朗,而且还写过不少文章介绍中国文学和文化,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中东地区的传播,做出很大贡献。”(徐幼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出版合作项目的三大特色》)陆文夫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行销世界,认为这是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必然结果,“文学的河流长期被大坝拦阻,一旦开闸以后就会产生冲击,这也是很自然的。”(陆文夫《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学的骚动》)体现出一个中国作家的文化自信。

行笔至此,看到中国作协发布“改革开放40 年来最有影响力的40 部小说”榜单,《美食家》名列其中。“评语”说《美食家》,“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疆域,拉近了文学与世俗生活的距离,显示了日常生活在社会历史与人的精神世界上本体性价值。陆文夫在作品中展现出从容不迫的叙事风度和洞察世道人心的智慧,在近四十年的接受史上,《美食家》不断生长出新的意义,从而表现出了经典的典型品格。”想到苏联作家,爱伦堡说过:一名作家,应该向读者奉上最好的作品。一百双鞋子,不要只有一双好的;而作家的一百部作品,却只有一部好的就行。这就是著名的“一本书主义”,曾影响过丁玲的创作观。它启示我们,作家创作不必追求数量,一生能写出一本传世的作品,便可影响世界。《红楼梦》如此,《白鹿原》如此,《美食家》也如此。陆文夫一生,文学作品并不多,但国际影响很大,这是创作精益求精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向文化渗透的时代,这种精神值得提倡。

猜你喜欢

陆文夫美食家当代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A taste of Jiangnan
陆文夫《故事法》的故事(主持人语)
美食家忽必烈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茅盾与陆文夫
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
大美食家
我长大了要当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