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柴烧初探

2019-01-18李诗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烧窑柴烧窑内

李诗维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前 言

随着每一世纪环境的变迁,在每片土地上各地域的自然环境也不尽相同,其民族性、社会性、文化艺术性等发展的进程差异各有所别,自承地域性特有的工艺文化,待时间积累持续下去与地方的扶持,自然能形成地方特有的工艺文化或工艺产业之成就。

然而近几十年来台湾盛行着一种不上釉、不绘彩的烧成技术与审美特征,在台湾现在称之为‘柴烧’或‘台湾柴烧’。而早期台湾的传统陶瓷也是以匣装烧方式生产日用陶器,然更由于技术与时代的变迁,原有的传统窑炉与技术纷纷改建为自动化窑炉生产。直到1980年后复兴了以传统柴烧技法,以裸坯入窑烧成不上釉、不绘彩的作品,不但没有被屏弃,反而却成为了探讨的焦点,使得审美观念再次被翻转,也因此台湾柴烧也走出了一片天地。

一、何为柴烧

一般来说,凡是利用木柴作为燃料产生热能来烧造的陶瓷器皿,广义上都可称作为 ‘柴烧’。在早期的烧窑方式是无法选择燃烧燃料的,在重油、电能和天然气等燃料尚未发掘、广泛运用之前,也正因当时木柴是最取得容易、也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自然而然成为陶瓷烧窑的普遍能源。然而,在釉药尚未发展成熟时,陶器的釉彩装饰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任其烧窑时所产生的灰随着火附着于表面上的纯粹天然落灰为釉,也称之为‘柴烧’。

但这样窑烧陶器的呈现方式,随后不久因釉的出现、瓷的发现,让这股绚丽的釉药取而代之,遂因此而中断。就因为早期陶瓷的传承与发展中,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为避免燃烧过程之中木柴所产生的烟灰烬、窑汗及火焰等物质直接与作品接触而受到影响变化,以当时的审美观点,自然必须使用匣钵罩住作品与之隔绝的烧成环境,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仅靠着间接的热度使其釉彩色产生变化直到烧结,以达到作品完整的釉色或绘彩效果。在当时无论是木灰、火痕、窑汗等物质在传统正统的烧造标准中都是会被视为瑕疵、不纯熟的技术呈现,这样的烧成方式与效果就是早期传统柴烧自然而然所追求的审美形象,也可以广义简称为‘柴烧’或‘传统柴烧’。

那么,与上述传统柴烧相对应的柴烧,姑且称它为‘现代柴烧’,它们之间在烧造与审美的理念上正恰恰相反。虽然现代的脚下是踏着传统地脚步前进,但是,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丰富多样条件之下,陶瓷的审美情趣也跟着多元化起来。

似乎在现代艺术领域里,比较倾向重视质感的表现、质感的变化,因为那是一种代表个人艺术语言的传达方式来呈现器、物的理念。因此,现代的柴烧在审美理念上转化了以往传统陶瓷一贯的审美形象。

事实上‘现代柴烧’,就是以传统的烧成方式‘柴烧’作为一种媒介,即透过它木柴和火等媒材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柴烧的审美理念与意义。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在于入匣为追求人工施予釉、绘彩色的呈现;不入匣为使裸坯体直接于窑内追求木灰釉、火痕、土味色泽等自然质地的效果,那是一种具个性化、独特性的一种烧成肌理质感的表现方式。

由于,台湾柴烧陶瓷因为没有受传承传统的束缚,因此对这样的柴烧烧成技术与风格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就使‘台湾柴烧’成为独树一格。

二、柴烧烧成技艺

柴烧烧成的过程需有人轮替不停地投柴,好让热能产生窑温,而投柴的数量与速度、空气的进流量、氧化和还原作用等窑内气氛的控制,都会视司火者的技术和经验进行,当然还需要考量天候状况的客观因素,都会影响窑内烧成的气氛。

其柴烧烧成的流程概述分为三个阶段:

前置作业阶段:土坯的调配→捏塑制作与装饰→坯体阴干→窑室的清理与修补→木柴处理、窑具和其他物料筹备等。

第二阶段烧窑:排(装、叠)窑→封窑门→烘窑→烧窑→封窑。

第三阶段出窑:柴烧窑自然冷却→开窑门→出窑与纪录→作品沾粘处后续清理→完成。

然而,现代的柴烧窑为间歇性热力,过程是不同于自动化窑炉可以轻易烧制出规格化的效果,其中还需要应变自然因素及突发状况的影响,即使按照了所安排的火路、温度曲线表去执行,皆可能还是存在着变数,甚至也会出现预期之外的变化。

而柴烧过程本来就具高机动与劳动性的技术,也因此,从初始到完工,每一个环节步骤,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柴烧烧成技术仍很专业、很细微繁复,需要时间累次窑烧的经验和理论,非本文三言两语能够完全涵盖所有范围。

三、柴烧烧成效果

现代的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透过柴烧窑内的各元素气氛的结合,其特点是使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透过火流直接窜入窑内,因为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着气流及火焰进行循环飘落,当窑内达到高温时,灰烬开始溶融附着于土坏,与土坏中所含金属氧化物会进行交融产生变化,使器表质感产生非人工预先形成自然的效果。因此,柴烧作品的效果呈现除了司火者的技术和经验之外,其烧成效果的基本元素如土、木柴、火与灰等,也正是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肌理的质感变化。

土:泥土原料易于取得,又因具有丰富的可塑性,能轻易形塑出各种器形,因此不少泥土的种类都可以用于裸烧方式烧成。由于各地方的黏土会因矿物元素如矽、铝、钾、钠、铁、杂质等元素含量不同,其黏塑性、烧结温度和在窑内氧化和还原气氛交错之下,土所呈现质地颜色等都会不相同,例如有白灰、橘黄色系、红棕色系、红紫色系等面貌。这些都必须经自己自行调配,考量柴窑属性、了解黏土性质能承受的收缩率和承受的温度为先决条件,才能达到预期的烧成效果与土味。

木柴:在柴烧烧成过程中是所必需要的燃料,亦是形成落灰批覆的主要媒介来源。一般在烧窑前几个月都会先整备好干柴,以利作为燃料。而干柴在燃烧过程中较带水气的柴更能挥发升温作用。然而有些作者会将木柴大小尺寸进行分类,除了配合投柴口大小使用,也运用在不同阶段的温域层,其原理皆是通过加柴火产生热能让温度上升以及产生灰烬(湿灰或干灰),这些完全取决于司火者窑烧习惯和经验判断。

火:窑火中的火是随着气流吸入过程,在土坯与土坯之间自由流窜,每当投一次柴都会使得火流一次次、一层层地直接烙印于坯体上,在借由火路方向的安排、火劲力道的强弱、火候的深浅、受火面与背火面所产生的落差,以及烧成气氛与时间长短状态,皆在坯体上留下火烧的痕迹。而在高温之下带动坯体中的微量金属物发色,产生不同金属光泽的火彩。

灰:窑内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当火焰直接流窜时,灰会随着热气流飘散于窑内各角落,自然依附在坯体表层,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熔融,木灰中的铁则使土坯中的铁及其他微量元素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灰釉,这种非人工施釉形成的灰釉又称为‘自然落灰釉’。然而,又因为窑位、温层的不同,其灰釉会有熔融或未熔融的肌理,在其表面形成平滑、粗糙的单一或交叠的质感效果,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综上,台湾柴烧除了作为复兴传统工艺文化的根源脉络,它主要以现代的审美角度来表达一种运用传统烧成方式与土坯打交道。使作品直接与火和木灰接触,让肌理、色泽具有自然丰富的表情,这正是现代的台湾柴烧之精神所在。

猜你喜欢

烧窑柴烧窑内
驼背伍烧窑
回转窑密封装置的优化改进
由捷径追寻古拙之美——探索创新性柴烧新思路
最后的砖窑
最后的砖窑
柴烧志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如果你还爱我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分析辊道窑结构对陶瓷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