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大以来“时代新人”研究述评

2019-01-18周建超

探索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培育时代

周建超

(1.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育人战略目标[1]34。之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反复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2],自觉承担起“育新人”“塑造新人”的使命任务,勉励广大教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出的时代号召、明确的战略目标定位。随即学术界关于“时代新人”的讨论便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进而把以往对“新人”问题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为了从学术上厘清和阐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来源,以1982年4月至2019年3月为时间节点,以国内专家学者有关“时代新人”研究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期刊、会议学术论文和报纸文章287篇。从文献发表的时间节点来看,1981年4月至2017年9月共65篇,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共222篇(共中,2017年10月至12月20篇、2018年154篇、2019年1月至3月48篇),从月发文的均值为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从文献发表的载体来看,在党的十九以来有关“时代新人”研究的222篇论文中,CSSCI来源期刊34篇、中文核心期刊17篇、一般期刊87篇、报纸文章84篇。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学术界对“时代新人”的主体构成、科学内涵、路径方法和重要意义等方面的探索思考,内容丰富,见仁见智,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关于“时代新人”的主体构成、科学内涵、实践路径方面研究尚未达成一致共识,同时学界对“时代新人”提出的哲学基础,以及从整体性和实证性等视角开展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及时梳理已有研究成果,以从学理和实践上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与拓展。

1 “时代新人”的主体构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目标,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此,学术界首先对“时代新人”的主体构成展开了讨论,有学者认为,“时代新人”主要是指青年群体,特指价值观与人生观尚在形成的青少年,并非所有人[4],强调青年群体是“时代新人”队伍中强劲的人才支柱和生力军[5]。另外,从“时代”的时间特性、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时代新人”主体不仅仅是指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承担者,更是指未来的“接班人”,同时符合这二者的核心群体就是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6]。也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都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每一个人都应做时代新人[7]。因此,“时代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8],是涵盖全党全社会的集合概念,也是涵盖党员、公民的个体概念,是一个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化、系统化概念,包括各级各类机构、各种各样群体、各级各类公务人员、各行各业工作人员,以及不同年代的成人、不同年龄的孩子,所有社会主体都要将自己锻造为“时代新人”[9]。

从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出发,有学者认为,“时代新人”实质是“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类’特征的实践主体,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人,是一种统观历史面向未来创造自己生活的人”[10]。当然,有学者更明确提出,“时代新人”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对此,也有学者认为,这两者不能简单等同,应适度区分:“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是作为“社会主义新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阶段的最新表达,是一个特定范畴,具有历史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目标来呈现的,它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具有历史普遍性。但是,两者也都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因而两者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相互蕴含、彼此作用[12]。

2 “时代新人”蕴含的科学内涵

在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种关于人的发展理论都应回答自己理想状态中的人的价值形象,以此观照真实世界生活中处于现实状态中的人,并通过相应的路径把现实状态中的人转变成理想状态中的人。“时代新人”无疑是理想状态中的人,现实生活状态中的人与“时代新人”还有差距,因而,必须通过努力使人从现实状态走向理想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厘清“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既是培育“时代新人”中必须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又是决定培育“时代新人”成败的关键问题。对此,学者们依据各自的理解,从不同的视角与层面阐释了“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

有学者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1]56为标准,认为“时代新人”就是这三者的体现,其中“有理想”即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健康向上的生活理想、符合时代需要的素质理想;“有本领”即有专门技能和具备通用、再造、创造、认知、交往、决策和执行等能力;“有担当”即是民族复兴大任、建设现代化强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者[4]。因此,“时代新人”要在理论自觉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探索中练就过硬本领,要在改革创新中锤炼担当精神[13]。还有学者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育人理念及新时代青年成长目标三个维度对“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14]。也有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六个下功夫”为标准解读了“时代新人”的具体内涵,即“时代新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品德修养、宽广的知识见识、不懈的奋斗精神、过硬的综合素质,可以说“六个下功夫”进一步明确了“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15]。

由于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标准,在阐述“时代新人”基本内涵的过程中,学者们还提出了其他见解,如要突出“时代新人”在理想信念、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时代新意[6],认为“时代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志向,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齐备的法制纪律观念,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16]。也有学者从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提出“时代新人”应有理想信念素养、有担当责任素养、有励志勤学素养、有奋斗奉献素养、有开拓创新素养[17]。

总之,“时代新人”是具有多种品质素养“有机统一”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其内涵就是有理想与立足现实有机统一的实干家,有本领与服务人民有机统一的奉献者,有担当与全球视野有机统一的搏击者,有自信与开拓进取有机统一的奋进者,有道德与政治意识有机统一的坚定者[5];就是要实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有机统一,实现价值认同和价值转化的有机统一,实现“顶天”理想和“立地”实干的有机统一,实现坚守规范和勇于创新的有机统一,实现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贡献和世界贡献的有机统一[18]。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提出,要弄清“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不仅要着眼于它的内容的丰富性,更要着眼于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的不同维度或向度,即应从素质构成(包括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能力等)、精神状态(包括坚定、自信、奋进、担当等)、使命作用(主要是担当起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三个维度才能对其科学内涵有全面和立体的认识[19]。

3 “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方法

提出具体的理想目标还只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前提,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及其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重点。如前所述,“时代新人”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现实生活中的人与“时代新人”的要求是有距离的,这就决定了培育“时代新人”必然会遇到诸多现实困扰。培育“时代新人”将面临理想信念与社会实践的疏离、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本领提升的疏离、理想的意图与责任担当的疏离等困境[14];也会面临像青少年道德修养底蕴不足、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观念相对弱化、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4]。因此,只有直面这些矛盾困境,才能找到化解这些矛盾困境的科学路径和方法,从而完成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对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3.1 以高校教育为切入点培育“时代新人”

学术界认为,高校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也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的重要使命,因而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

一是培育“时代新人”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导向、主体激励和实践引领等多维价值功能,以增强其思想定力、提升其自我境界、激励其奋斗作为[20]。正如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同时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21]。二是培育“时代新人”要发挥高校在教育功能、教师专业优势及学生主体作用方面的整体效应[22],要加强时代新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以提升其认知能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巩固其文化基础,加强历史观教育以坚定其道路自信[23],要着力从“历史之维、国际之维、责任之维和实践之维”的教育上下功夫,以拓展和深化时代新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在国家比较视野中坚定中国自信,更加明确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做到脚踏实地、知行合一,“以实践的教育锻炼能力、服务社会”[24]。同时,要着力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信心勇气、意志毅力和责任担当,引导“时代新人”在思想上体悟“知”、在心理上涵育“情”、在品质上滋养“意”、在事功上践履“行”[25]。三是培育“时代新人”应注意各高校的具体场域,从高校教育队伍、方法、内容、环境等方面同时发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11],要立足高校自身特色,主动肩负新使命,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探索内涵式发展新路径,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26]。

3.2 以思想价值引领为切入点培育“时代新人”

在从何入手培育“时代新人”的相关研究中,学者认为: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引领作用,因为它“决定时代新人的政治底色、明晰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彰显时代新人的责任使命”[27],为时代新人的培育“确定了坚定的政治原则、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明晰了基本的道德规范”[28];同时,还要注意破解包含交往信息化、视野全球化、价值工具化和认识多元化在内的社会转型的复杂影响,立足大学生实际生活,有针对性地转化价值理念,只有破立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29]。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唯物史观引导“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30]。因此,有学者基于道德价值的功能,分析了道德价值在强化信念、规范行为、塑造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影响,提出培育道德情感、形成道德理性、锻造道德信仰是形塑“时代新人”的新路径[31];也有研究结论认为,道德荣誉感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着力点,应当遵循淡泊名利的价值导向、秉承知荣明辱的教育理念、坚持精神物质并重的奖励原则,通过完善荣誉奖励制度、强化耻感教育力度、重视荣誉观的引导培育等方法来达到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目标[4]。

3.3 以其他多视角为切入点培育“时代新人”

有学者认为,基层党组织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又一阵地,应从理论与道德教育、能力塑造及组织纪律建设三个方面挖掘和培养党员干部中的“时代新人”[32]。也有学者专门探讨了军队中“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认为要从育人着力重点、育人目标指向、育人有效手段、育人科学理念四个方面下功夫[33]。培育“时代新人”既要从宏观之维回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要转向人的发展的微观之域,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视野[6]。当然,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从文艺作品的视角讴歌、塑造和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一直是文艺界的积极倡导和历史重任,因而有学者认为必须通过反映新时代的文艺作品来塑造富有魅力的“时代新人”形象,以之引领人民前进[34]。

4 “时代新人”提出的重要意义

“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出场的,它的提出展现了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新力量新主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术界一致认为,培育“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切召唤,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工程[9]。二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时代新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明确了当今教育新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未来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35]。三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就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律性的认识[17]。四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培育“时代新人”揭示了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36],也是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和突破口[37]。五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时代新人”的提出符合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当代青年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38],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打开了新视野,拓宽了新途径[9]。

5 深化“时代新人”研究的思考展望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时代新人”展开了热烈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在研究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为推动这一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需要对许多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5.1 关于“时代新人”的整体性研究

一方面,整体性研究主要是对“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的生成背景、主体构成、目标模式、内涵特征、现实困境以及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宏观的立体性研究,以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时代新人”的出场视域,以及我们党和国家对民族未来命运的深层次思考。目前,学术界对“时代新人”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一角度进行论述,这固然有益于对论题相关层面的深入,但仍缺乏整体观照。另一方面,整体性研究还应将“时代新人”的生成脉络放到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变迁,以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整体考察。事实上,“时代新人”是对近代中国先进思想家所从事的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与实践这一未竟事业的深入探索与推进,是中华民族追求人的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中最关键、最深层、最艰难的工作,是一切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因而,近代以来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民素质,从严复、梁启超,到孙中山、鲁迅等无数先进知识分子都对如何重构现代新国民新灵魂、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限制,仍未能科学理性地解决这一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几代领导人都就如何改造国民性、形塑社会主义新人、实现人的现代化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为培育“时代新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系统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的现代化历程和思想,并分析这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性、差异性和特殊性,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培育“时代新人”的生成轨迹,揭示其蕴含的历史价值、时代意涵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5.2 关于“时代新人”的主体内涵研究

由于学术界对“时代新人”的主体构成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还未形成共识,这也就导致对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的解读结论见仁见智。同时,在“时代新人”的内涵和外延上,还存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三个概念交替使用的现象,这恰恰说明人们对“时代新人”主体内涵的认识还不尽一致。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报告中提出的“时代新人”以及后来他所论述的“育新人”“塑造新人”的主体内涵究竟指向谁、如何来判定、是否有明确的标准或依据、“时代新人”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对这些基础性问题亟须展开深入研究。如若不能深入探索并回答好这一系列问题,就无法对“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和培育路径进行具体阐释。因为,作为“时代新人”,青年、学生、农民、工人、知识阶层、军人、党政干部等基本素质要求和形塑的理想人格形象是不尽一致的,因而实现的路径方法也不尽一致。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包括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各类群体、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历史重任,并不单一指向青年群体,因而“时代新人”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概念,它与毛泽东时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邓小平时代的“四有新人”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根本任务都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揭示了“时代新人”的政治内涵和素质要求,又体现了“时代新人”在育人目标上的新时代特点。

因此,我们在厘定“时代新人”主体内涵时,一定要把它置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具体语境,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中来考量来审视,并且对“时代新人”这一时代集合概念进行阶层、群体、职业、年龄的科学区分和综合研究,探寻其蕴含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逻辑、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

5.3 关于“时代新人”的理论资源研究

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同样,“时代新人”的提出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与以往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直接相关。对此,学术界已有所论及,认为“时代新人”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16],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代代相传的重要使命[38],但都只是提及,未能展开深入探讨。

也就是说,“时代新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向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究竟存在怎样的深厚渊源,前者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后者,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的开展无疑将有助于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宏观视野展开对“时代新人”发展脉络的梳理、归纳和阐释,从而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时代新人”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这是学术界应当努力的方向。

当然,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时代新人”还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9]3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39]426,这是对培育“时代新人”发出的使命召唤,也是学术界所承担的以文化人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与研究。

此外,还应关注“时代新人”与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在长期成长奋斗和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研究,从而更加历史地阐释“时代新人”生成的思想资源。可以说,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但是以此为视角展开的研究对于我们探讨如何基于个人成长成才过程进行“时代新人”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5.4 关于“时代新人”的实证性研究

对“时代新人”的研究还不能仅满足于在内涵要求、目标设定、意义彰显和路径方法等理性层面的定性阐释,还应关注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定量研究。

从当前呈现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报刊宣传、理论解释和时评文章,未见有份量的厚实的可操作的实证性学术论文。如就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来说,学术界还主要围绕高校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宏观论述层面的居多,其他角度的考量较少,而针对“时代新人”不同主体的具体培育路径考量更少。也就是说,我们如何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取得相关可信的具体数据,并在详细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寻找破解培育“时代新人”遇到的矛盾困境,继而有针对性提出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使理论研究与现实操作、应然与实然达到有机结合,是对这一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就“时代新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指标体系、操作路径、考核评估,以及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问题开展详实的抽样调查研究,并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为培育和塑造“时代新人”提供真实的依据和可供操作的学术成果,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培育时代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