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2019-01-18张春育

天津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导向

李 宁,张春育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天津300308)

在新形势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发挥科技创新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正处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随着 2015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颁布,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入新阶段,成为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抓手[1]。如今,科技创新要面向产业需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高校、科研院所到企业,各方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流动。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1 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成果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于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各类科研项目申请数量快速增长。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持科研团队的发展和良性循环,申报科研项目逐渐成为科学家的生活常态。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申请各类项目,不断迎合各类项目申报要求;获得立项后为了配合项目顺利结项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写论文、申请专利,才能形成所谓的“成果”,故科学家难于安心专心搞科研[2]。此外,很多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阶段或小试阶段,缺乏成果孵化熟化的平台、技术和人才,企业“接不住”。因此造成了在科研立项阶段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研发与市场脱节,缺乏企业发展、产业进步所需要的较成熟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的问题愈加突出。

1.2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标准化表达不够

据统计,目前我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科研经费投入世界第二[3]。但由于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并非针对市场需求,导致积累了大量无法直接投入市场应用的科技成果。传统的成果鉴定方法过于主观,评价结果简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企业看不懂、接不住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直接判断接受科技成果后将承担多大的风险,是否可以做到风险可控,因而造成企业难于决策。在新的形势下,科技部废止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为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信息能够无障碍对接,急需在政府的引导下,以行业协会作为监督,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社会认可度,将不同领域的科技成果,表达成企业家可以理解的“科技普通话”,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金融无缝对接,打通科技创新的价值链。

1.3 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过程的服务人才不足

成果转移转化过程是一个将技术、资本、市场相融合的过程,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团队对接市场。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 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对 2766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调查发现,仅 6.8%的单位具备专门从事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人员[4]。这些单位即使有专人负责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专业化服务能力也可能不足,多采用简单中介的运行模式,以科技成果交易对接会作为媒介推介其科技成果,缺乏专业化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特别缺乏具备成果转化实操经验,并懂专业,精通法律、市场、财务的复合型人才[5]。这类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市场同样难求,引才成本较高,在传统事业单位体制下,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难实现。

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建议

2.1 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立项,为重大成果产出提供持续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颁布,从政策上极大地调动了科学家的积极性,为科学家营造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同时,《促科法》也强调,“在制定相关科技规划、计划和编制项目指南时应当听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意见”[6]。科研立项要以国家、地方、产业重大需求为方向,从源头上确保科技成果完成后能够及时转化。因此,科研机构的成果产出,应进一步明确定位,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凝练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中的科学问题,形成服务于行业发展、产业进步的重大成果产出,加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以及地方应能够给予上述科技项目持续而稳定的支持,宽容失败,使科学家能够真正安心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

2.2 建立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转变以经费、论文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为主要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突破常规,建立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科技考核与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对单位及科研人员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将从事应用研究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区别评价,针对应用研发领域将评价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作为主要导向,重点从成果为企业或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角度进行评价,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确立成果考核的评定标准。

2.3 建立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体系

2017年,青岛市结合GB/T 22900—2009《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正式发布 DB 3702/FW KJ003—2017《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规范》,可以为科技成果的等级评价提供一定评价标准。但仍缺乏一套满足多方需求的成果标准化评价体系,急需建立一套政府引导,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评价主体,以成果产业化为目的,满足市场化需求的成果标准化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形成规范细化指标,将不同技术领域、应用领域、不同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企业家看得懂的“普通话”,以期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找到适合企业发展并满足企业需求的科技成果。因此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向产业界流动的必要环节。

2.4 完善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服务功能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离不开良好的市场化服务的支撑,因此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中,强调了“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服务”。技术转移机构是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有机联系起来的重要环节。提升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采取科技信息对接、公开挂牌交易、科技质押融资、专业咨询辅导等多种专业化服务,打造技术交易市场网络,最大限度共享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信息组员,为促进课程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 结 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7]。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我们要找准着力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破科技与产业供需之间的“藩篱”,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面向产业需求,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力,建立有效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从而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有效供给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