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2019-01-18王艳婷李少雄周志超周传华李小芳
王艳婷,李少雄,周志超,周传华,李小芳
(1.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天津300457;2.武警天津市总队医院 天津300252)
0 引 言
随着全球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各个国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国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跻身世界强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我国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战略选择。产业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1]。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创新驱动型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服务等领域。根据IMS Health的数据分析,2010—2015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从7936亿美元增长到 1034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5.4%,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水平,同时预测 2015—2019年该增长率将达到 4%~5%[2]。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等因素共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医药市场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位[3]。
1 我国进入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
我国虽为医药大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医药市场,但并非医药强国。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缺乏创新的意识及技术,低水平重复多,原始创新少。自 2015年以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限制辅助性用药”“两票制”“带量采购”等多项涵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等全生命周期改革的新政策密集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接轨国际最高标准;2018年国务院进行医疗监管机构改革,医药行业研发、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促进了生物医药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我国政府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跨国药企进入中国的竞争愈加激烈,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医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美国医药产品创新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不同,过去多年,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医药研发的主体,企业的参与程度较低。近年来,我国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研发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不断涌现。恒瑞医药、绿叶制药、海正药业、正大天晴等一批优秀企业实现了从仿制药生产向创新药研发转型,带动了产业升级。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专注于创新医药产业研发的企业由大批归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这些企业有的已成功上市,有的已初具规模,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产品的研发体系结构向发达国家靠拢;研发出的创新型医药产品,不仅为人类攻克疑难病症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企业也成长为区域的创新引领标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2 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条件
生物医药产业是天津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迈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集群优势为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依托高新区及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天津市形成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带动了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2017年,天津泰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由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中,天津滨海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青开发区入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50强名单,分别排名第8位、第14位和第42位。由科技部等四部委和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聚集了天津药物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九州通、康希诺生物等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新药创制大平台建设居国内前十名[4]。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整合及优化配置,为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创新要素的聚集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天津市不断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要素。凯莱英、方恩医药等近年成长起来的企业拥有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共同体药物评审委员会(EMEA)规范的新药研发及临床试验平台,为医药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医药技术的转化及产业化。天津市政府制定了吸引及培育人才的政策,以人才作为产业发展之本,形成了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孵化模式,培育出康希诺生物、赛诺医疗等创新型企业,并实现了发展壮大;组建天津中科海河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等基金,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为创新性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形成天津市精准医学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等特色产业联盟,构建了区域互动的创新网络。随着各类创新要素的不断聚集和提升,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也吸引了科伦药业、修正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入驻,开展新药研发及生产,进一步提升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2.3 重点企业带动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天津市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推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截止 2018年底,9家企业在 A股上市,12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2019年3月,康希诺生物成功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成为港交所上市的第一支疫苗股,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的回报。这些企业开发的埃博拉疫苗、冠脉支架等多项技术及其产业化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放心的医药服务。这些龙头企业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辐射作用,将推动技术的区域扩散及共同参与创新的合作机制。
2.4 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与北京市、长三角、珠三角等具有较高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水平的地区相比,天津市在产业创新发展中仍存在着突出问题。一是没有从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的思路推进产业建设,引进项目时重经济指标,期望短期内带动 GDP增长,企业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产业链;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吸引创新人才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三是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一些孵化载体的建设及服务水平不高,培育和孵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不强,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少,如目前全国共有 60余家《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机构,其中天津市只有 3家,占比不足 5%。GLP平台是新药开发评价的关键性平台,其服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区域医药产品开发的效率。
3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要点分析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区域,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5]。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提出是我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
3.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推进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2009年,国家率先批复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两个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让其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示范区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截至到目前,我国已成立了 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天津滨海高新区为主体于2014年12月获得国务院批复支持建设,成为全国第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一区二十一园”的空间组织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园区依托生产要素的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后,产业园区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推动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国科技体制与管理改革的先行先试区,成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引领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将使我国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新形势。依托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将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2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不断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完善产学研创新网络,使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交流合作获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实现创新的外溢,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形成创新的正反馈机制。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各园区要基于自身的基础条件,秉承协调发展理念,避免各园区的产业趋同现象,明确核心园和各分园产业的功能定位,形成独特的功能特色和创新优势,实现各园区的联动发展,促进各园区的功能提升,推动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天津市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在全国的比较优势,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最终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攀升。
4 对策与建议
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要在保持原有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在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把握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大势,借鉴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4.1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主的创新主体,依托政府、中介机构、金融要素等的支持,通过创新要素的集聚、整合、交流和共享,形成的互相依存的系统[6-8]。人才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只有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才能不断聚集人才,推动天津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形成健全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构建适合各类人才的培训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园及各分园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基础上,从完善产业链条的角度,对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根据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服务外包等医药行业分类,形成各个园区特色发展的布局,对已有的创新链条上的机构不重复建设,避免引进过多同类型企业造成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对投融资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业辅导等科技创业服务机构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配置,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链,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2 推广及复制成功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经验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自实施以来,对于区域的创新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中关村自主创新已跃居为我国创新体系标杆和引领者,已形成在局部获得成功并可在全国复制的宝贵经验[9]。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 1999年成立以来,已经成长为北京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柱[10];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等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硅谷”,将朝着世界一流创新集群的目标发起冲击[11]。天津市在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及学习借鉴这些地区的宝贵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4.3 鼓励技术创新,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通过打造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链,推动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型。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支持创新主体开展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创新服务平台围绕共性及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升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吸引和鼓励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创业,发挥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推动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使得知识和技术能够及时的技术外溢和传递,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