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壮族砧板陀螺文化的田野考察

2019-01-18蒋东升唐元超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砧板壮族陀螺

李 利,蒋东升,唐元超

(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繁衍出的一种必然产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集体的智慧结晶。每一种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唐代的诗歌盛行可以反映出唐朝时期国家繁荣昌盛,边疆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必然符合当时社会需求,不是“无根浮萍”任意产生的。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背后,必然是多民族的推动。在广西防城港市峒中镇的壮族中流传着一种近几年才走进人们视野的民俗体育项目“砧板”陀螺,是壮族珍贵的众多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种,现在已经被列为防城港市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砧板陀螺首次亮相是在第三届广西体育节上,随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至此峒中镇砧板陀螺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揭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府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是壮族砧板陀螺发展的契机。本文以体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为切入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在防城港防城区峒中镇进行实证考察,整理数据并分析,获得原始资料数据。对“砧板”陀螺运动中壮族人民在这一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中的角色和区域文化背景下,峒中镇壮族砧板陀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探究。为壮族砧板陀螺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1. 壮族砧板陀螺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1.1 壮族砧板陀螺的生存环境

广西防城港市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座占据沿海岸线发展和沿边境线开放的优势的城市,同时也是组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这里拥有多个国家级的开发开放平台,在国家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重要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防城港防城区峒中镇是与越南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的人流量和物流量比较大。因此峒中镇生活的壮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与越南民间进行的各种交流活动,促进边境和谐发展。

国务院在2017年发文正式批复峒中口岸(含里火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口岸的性质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口岸。峒中镇依山而建,山高林密。开发程度较低,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轻,动植物生态系统相对完善。是"砧板"陀螺原材料理想来源。因为山地多,所以农作物种植比较困难,经济发展较为迟缓,为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初步规划在未来几年里建成当地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如海产品、粮油和蔬果等深加工基地。推进进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建设,建成后电子产品、原材料、新材料和新能源将在这里进出国门。同时,利用峒中镇特有的山地资源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此游玩消费,给政府带来税收和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使峒壮族"砧板"陀螺得到广泛的开展与宣传。

1.2 壮族砧板陀螺的起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砧板”陀螺起源于我国宋朝年间,宋朝前越南是中国的一个郡县,被称为“交趾”、“安南”是越南的郡县时代,公元968年,丁部建立“大瞿越国”,自称“大胜明皇帝”。从此,脱离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成为“藩属国”。1802年越南阮氏政权统一越南,才结束藩属关系。越南从古至今或多或少都与中国有联系。也开展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对维护边疆和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砧板”陀螺是两国民间进行民俗活动交流的一种体育项目。以前“砧板”陀螺的传承没有具体文字记载,由当地老人言传相教世代传承下来。

“砧板”陀螺以前的名字有几种叫法,如“大面陀螺”等。“砧板”陀螺是为了申请非物质遗产时,宣传和推广时的需求而重新命名的。峒中镇那丽村一直传承着“砧板”陀螺,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也没有停止过。中越战争时期,停止了与越南的“砧板”陀螺交流活动,战争结束后,在两国正常建立外交关系以后,在政府推动下得以继续开展交流。“砧板”陀螺在峒中镇那丽村开展,通常是在天气晴朗的晚上,在陀螺场进行。因为白天要进行农忙,是兴趣爱好支撑村民在白天农忙之后,晚上进行“砧板”陀螺的比赛。进行打“砧板”陀螺即是锻炼和放松的方式,也是村民交流的维系方式。

1.3 壮族砧板陀螺的文化内涵

纵观整个壮族的发展历史,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可知其人口高达1700多万,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南省。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形成了同一民族不同分支系,也形成了众多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使壮族文更具有多样性,奠定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困难时候的相互帮助,是御敌时的相互支持和救助。是和平时的载歌载舞。壮族的民俗体育项目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民俗体育项目根据分支所处地域不同有“抢花炮、龙舟、抛绣球、舞狮、跳桌、壮拳、打棍、打陀螺、荡秋千、射箭”等。峒中“砧板”陀螺也是峒中壮族人民老少喜爱的项目,是壮族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在演变和变迁过程中内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和争执,或与其他民族相处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矛盾时,当使用武力解决矛盾本民族不占优势时,只能思考其他办法解决这些矛盾。最终就使用砧板陀螺进行比赛,和平解决问题。在一定层面体现了我国的“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

1.4 壮族砧板陀螺的展演形式

壮族砧板陀螺通常会以展演的形式穿插在比赛中,出现在人们眼前。当然也有单独的砧板陀螺展演。砧板陀螺的展演通常是选用大尺寸的陀螺进行,据考察现存最大陀螺的尺寸为43多厘米。砧板陀螺展演通常会被安排在砧板陀螺比赛的赛前或者赛后阶段开展,有利于提升砧板陀螺的比赛氛围。展演的砧板陀螺柱身上通常有一道环柱绳槽,作用是绳子缠绕在环柱绳槽上,拉动绳子,使绳子带动陀螺旋转,从而使陀螺获得一个旋转的力量进行旋转。展演时一般会在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上进行。便于四周的群众观看。

1.5 壮族砧板陀螺的比赛

砧板陀螺的比赛,通常就是争夺“陀螺王”称号。比赛场地通常会安排在农村比较平整宽阔的地坪上,便于观众的围观欣赏。根据比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允许多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可以派出2至5人出战。进行比赛时,各队只能派出一人参赛,比赛进行过程中可以换人,比赛所用的时间经过比赛双方赛前商量确定,时间可长可短。在裁判的示意下比赛开始,参赛选手拉动环柱绳槽上的绳子旋转,将旋转的陀螺着地,以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为评价获胜的参照标准,时间长的获胜。

获胜方称为“钉方”,失败方称为“落方”。随后,“落方”将陀螺拉转落地,任由“钉方”的陀螺任意“钉、打、劈、砍”。一次以后,查看陀螺旋转的时间,时间长的一方有获得一分;“落方”则以谁拉旋转的陀螺旋转时间长而且没有让“钉方”击倒甚至反过来击倒“钉方”得分参照标准;“钉方”则看谁拉旋转的陀螺将“落方”击打的远,钉的飞、劈的准、砍的死(停止)为得分参照标准。“钉方”和“落方”拉旋转的陀螺同时停止则为平局。最终获胜的一方的砧板陀螺即获得“陀螺王”称号,这是莫大的荣誉,从而令整个比赛充满情趣,使比赛氛围浓厚。

2. 砧板陀螺历史特征及历史价值

2.1 文化继承的特征

“砧板”陀螺起源于宋朝时期,后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变着。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整理。峒中镇壮族“砧板”陀螺通过在广西第三届体育文化艺术节上亮相,才得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发现这个民俗体育项目的存在。壮族砧板陀螺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坚守的传承。它集成了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壮族人民将陀螺不断地创新与完善,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与需要,只有适应社会的变迁与需要,才能在历史中得到发展,不适应社会的变迁与需求,将会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创新演变的砧板陀螺不与其他陀螺相同,坚守自己的特色,在千百种陀螺中,毅然坚守自己砧板陀螺的方式不变。

2.2 健身娱乐特征

无论是砧板陀螺展演还是比赛的进行,“砧板”陀螺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健身和娱乐功能,虽然比赛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是这不能影响壮族和其他民族融洽相处、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带有浓烈民族地域气息的文化,随着民族地域的变迁而进行演变着。“砧板”陀螺作为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展演和比赛都有一定的动作。一方面,就身体而言,“砧板”陀螺材质通常为龙眼木和蚬木制作而成。体积有大有小,有一定的重量。“砧板”陀螺运动对身体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鞭打陀螺可以使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锻炼,腰背部肌肉和腿部肌肉得到锻炼得更加明显。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的人才可以担任鞭打“砧板”陀螺的人选。普通人只能短时间鞭打陀螺,并且会感到疲劳。另一方面,就围观群众而言,同样也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砧板”陀螺进行比赛时氛围紧张刺激、往往在突然之间爆发出喝彩声。

2.3 文化交流特征

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是与越南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峒中镇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长度达到43公里。中国和越南接壤的边境长度达到一千多公里。边境的和谐是国家和谐的重要基础。边境和谐是促进边境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国边境人民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共同繁荣发展是建立两国和谐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一方面,“砧板”陀螺是中越边境峒中镇特有的民俗体育项目,“砧板”陀螺的开展使当地民族感到自豪。另一方面,“砧板”陀螺是传统民俗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不可被遗忘的。这种文化具体表现为内部合作关系、对外表现为竞争合作关系。峒中镇所处之处为耕地少、交通不便的山高林茂的山区。村子相邻的距离较远。与越南相隔一条河,在一定时期不能进行来往。若无特殊事情相互交流沟通较少,“砧板”陀螺比赛的举办无疑给邻村和两国边境人民的交流与沟通架设了一座桥梁。峒中人民在农忙之余、节日庆典上进行比赛交流,在比赛期间相互交流,以诉相思之苦。同时能够拉近两国边民的关系,消除彼此之间的不愉快。从而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边境的稳定。

2.4 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冲刷与洗礼。依然保持着其独有的魅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在历史的潮流中淘汰了自己的不足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其优秀部分。同样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和光芒。在“西方体育”中国化的今天,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标记。为中国的文化自信增添筹码。“砧板”陀螺是峒中镇特有的民俗体育项目。是研究峒中边民和越南边民体育文化的重要参照。通过“砧板”陀螺运动我们可以透析了解到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生产力低下和物资匮乏的年代是怎样在异国的威胁下生活与发展的。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分析壮族文化发展的变化规律的趋势走向,为砧板陀螺的保护与传承规划提供参考。

3. 结语

笔者主要从中越边境壮族民俗体育砧板陀螺的地理环境、起源、文化内涵、展演形式、比赛、历史特征与历史价值展开探究。壮族砧板陀螺的传承主要依附节假日和大型赛事,传承组织具有自发性,传承资料具有本土性的特点。国家和政府重视投有一定量的资金支持。选定了传承人带头传承砧板陀螺。对外教学和宣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砧板陀螺工艺与现代科技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降低制作时间,提高产量,是对传统砧板陀螺制作工艺的一种挑战和威胁。两国边境砧板陀螺比赛成为砧板陀螺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猜你喜欢

砧板壮族陀螺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保养砧板有办法
砧板这样用才安全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壮族山歌
我最喜欢的陀螺
TOP7注意:你家得有两个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