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的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9-01-18董立叔王海军
董立叔,陈 梦,王海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弘扬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然而,近年来,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体育文化在西方意识不断渗透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正面临着萎缩甚至消亡的危险。河北如何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政策来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实现其可持续的生态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需要和必然的文化诉求。
1. 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
民俗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都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相联系。民俗体育文化的产生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与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河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培育出了众多的民俗体育项目,形成了丰富和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截止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29项(包括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通过田野调查与走访,将我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可以归纳为生产生活需要(如狩猎、捕鱼、走百病等)、军事战争(如八卦掌、通臂拳、洪拳、五虎棍等)、宗教信仰(歌舞、火把节、蝴蝶会等)、休闲娱乐(地秧歌、中幡、吴桥杂技等)、图腾崇拜(如白族的图腾是虎、布朗族的图腾是鼠)等。
2. 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困境
2.1 生存环境的改变阻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生存环境是民俗体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河北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城镇化战略,挤压了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植根于农村土壤的民俗体育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闲暇的时间通过观看电影、玩游戏等方式进行休闲娱乐,很少有人参加体育运动,即便参与,也会选择篮球、跆拳道、瑜伽等竞技体育项目,而对于民俗体育项目不闻不问,严重的阻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2 西方意识的渗透制约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人的价值观念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价值观念又指引着人的行为。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如美国政治家缪尔萨提出的“儒家文化是西方文化下要打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十条戒律”等,导致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认为民俗体育是过时的、不时尚的体育项目,如大部分年轻人对“博克”、“背篓求”、“姑娘追”等民俗体育项目并不了解,对其深层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最终将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体育文化持有漠视态度。
2.3 传承人的断层限制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承人的断层不仅是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河北民俗体育文化还存在“血缘脉络”、“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传承方式,这种保守的传承方式限制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对于传承客体而言,许多民间艺人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对传承内容在认知上出现了偏离。而这些进入城市的传承人经过城市化的生活后,在健身路径的选择上也选择瑜伽、跆拳道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而以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健身的不多,导致了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再次出现断层。
2.4 宣传的力度不够影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谁的宣传力度大,谁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但在民俗体育文化宣传与推广中,相关部门和主要媒体没有充分发挥导引作用。无论是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等)还是现代媒体(如网络、数字杂志)对篮球、跆拳道、瑜伽等西方体育项目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要远远大于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将会使更多的民众不能确证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核价值和文化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 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3.1 加强规划与管理,建立传承评价体系
河北省民俗体育项目繁多,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需要有详尽的规划与部署,要杜绝各市(区)、县任意将一些民俗体育项目申报为县级、市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规范名录申报,制定传承人登记制度,提高传承人待遇,建立相应的资料库与信息库等,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规划管理体系。同时要建立我省民俗体育文化的四级保护管理体系,制定相关保护措施,避免“重复管理”和“管理缺位”等现象的发生。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依据传承的主体性、濒危性和完整性等原则,结合遗产保护评价体系与专家访谈的结果,建立传承评价体系,以期实现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价值所在。
3.2 确证时代价值,加强项目传播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中明确指出,“扶持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民俗体育具有与现代体育不具有的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反映不同地域人民的思维方式与民族心理,对于增强凝聚力与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民俗体育在抵御现代文明病、富贵病和增进身心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如修身养性的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健身气功、技艺精湛的武术等。民俗体育还能起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河北省拥有世界瞩目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沧州武术、永年太极拳等,应依托这些优势项目,搭乘国家政策的顺风车,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加强项目的传播力度,可以依托教育平台,将我省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体育项目引入校园,实现教育传承。只有全社会确证了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了教育传承,营造了良好的保护氛围,才能够真正推动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3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京津冀地域毗邻,古冀州是京津冀地区的母体,而慷慨激扬的燕赵文化又是京津冀文化的主要源流。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为河北省文化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京、津、冀文化重要组成不分的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应充分依托北京、天津带来的资源优势平台。鼓励我省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去北京和天津等地区交流与学习,建立京津冀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平台,定期联合举办民俗体育活动展演与赛事活动,加强各地社团组织合作,打造我省优秀民俗体育项目品牌,建立三地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我省民俗体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环境。
3.4 以体育产业为路径,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
自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提出要引导游客在旅游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我省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全国的武术、太极拳和杂技等。我们应借鉴省外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如山东风筝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湖北武当山武术文化等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借助京津冀协同中的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的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环境。打造经典民俗体育项目品牌,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扩大了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受众范围,构建一条既能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