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欣赏与实践提升小学生绘画能力

2019-01-17王兆军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发现美创造美欣赏

摘 要:基于欣赏与实践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高效欣赏,发现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创作具体化、形象化、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整合绘画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美育情操。

关键词:欣赏;实践;绘画;发现美;创造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欣赏美化心灵,实践创造梦想。美国的开放性教育教学,让学生感受认知上的创新意识;法国的唯美艺术,让学生在细雕微刻上精妙构思,这无不让我震撼。我们的美术教育如何提升?从哪些方面提升?带着这样的思索,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从欣赏和实践入手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从欣赏中感受生活,从实践中创造艺术。高质量的欣赏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脚踏实地的实践让学生的创作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的想象得以承载。欣赏与实践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基于二者,才能使绘画教学以课堂为核心点,向着广阔的生活空间源源不断地铺展开,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绘画能力。

一、高效欣赏,实践创作之源泉

要学好绘画,首先要学会欣赏,即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懂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激发他们心灵中对美的渴望,为实践创作寻求坚实的理念支撑。

山水畫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淡泊名利,寄情山水,洗净铅华,回归本真,身临其境,让灵魂游弋于高处,在美丽的大自然里放牧自己的情怀,何不快哉!一方画卷,无限山河。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采撷大野芳菲,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感受山水画的无穷魅力。

花鸟画再现大自然中的精灵,它们是需要孩子们以温柔之心善待的朋友。捧一颗洗净尘埃之心,回到草木之间,看虫草夭夭,领略生命美丽的起舞。必是心怀浓浓爱意之人,才能在这样一种心态中绘画出心灵的震颤,创作出饱含深情的艺术佳作。

油画虽然起源于欧洲,但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多变的艺术风格博得了中国画家的青睐,浑厚的笔触深得学生的喜爱。它传递着宁静、浪漫的艺术气息,弥漫着温暖的人间烟火。一幅幅画作,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场景,细数着平常生活中的幸福,追忆着似水流年,充满着温情和感动。

水彩画是人类文化与文明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古人在山洞、陶器、木器上进行绘画,都可以归结到水彩画的范畴。历史发展到今天,水彩画的绘画工具不断发明与演变,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学生可以将艺术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对肌理的摸索,来实践自身的绘画创作理念。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光华灿烂,辉映古今。在这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里,我们应学古人,增长明智。看陋室一间,幽兰拂袖,翰墨飘香,神游在美丽的中国字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一撇一捺风骨遒劲,一朝一夕塑造品格,气定神闲,超然物外,在行云流水的运笔中绽放着梅兰情怀,在似水流年的努力中展示着竹菊的风采。

摄影是美的见证、缔造和珍藏的保留曲目,它让美丽重生,让色彩鲜亮,让记忆缤纷。它让山川草木、风土人文均拿捏在艺术的光影世界里。以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对艺术创作进行了最美的诠释。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把剪刀,唤醒千千风物,让花鸟鱼虫和水榭楼台都在一双双巧手里变得鲜活亮丽。传统剪纸多为祈福、祭祀、喜庆团圆等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在传统艺术上又增加了渲染、套染和多层套染,赋予了剪纸作品新的内涵,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接轨,作品栩栩如生、琳琅满目。

如此种种,欣赏的世界里,没有条条框框的局限,不拘泥于各种形式的美术创作,博采众家之长。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让世界美学经典走进课堂

穿越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欣赏敦煌壁画的风采,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精致,领略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一切与美学有关的事物,信手拈来,学生不出教室,却可以畅游世界各地,并为美学独有的艺术创作而惊叹。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一颗探索美、追求美的种子,呵护其生根发芽、蓬勃成长。

(二)目之所及,发现生活中细微的美

夜空里闪烁而朦胧的星,秋日里变化莫测的云,雪野里看似凌乱的脚印,甚至明月清风,一草一木,点点滴滴,堆积出来的都是美的画面。欣赏生活中的美,就是怀着一颗诗意的心拥抱生活、热爱生活。

(三)身临其境,触摸真实的美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带着学生放下画笔,走进大自然,去收集树叶,去采集野草,做成标本、书签。形状各异的叶子,有的金黄,有的火红,有的翠绿,再加上深浅纵横的叶脉,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当孩子们拿在手里细细欣赏的时候,他们观察到的不仅仅是叶子的色彩和形状,甚至还有对人生或者其他的思索。

欣赏就是以具体之形,激发心中之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刻下美的烙印,埋下美的伏笔,激起他们创造美的情怀与渴望,然后扶持和帮助他们完成对美的追求和实践。

二、具体实践,绘画能力有效提升

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在“实践”这一有效环节上,美的实践,是把我们全部的想象得以落实的过程,是极其关键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与德育,甚至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第一,提倡个性化创作。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艺术创作。齐白石的虾永远是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永远是徐悲鸿的马,艺术的表达,可以借鉴,但是不能抄袭和模仿,无论是怎样浅显的创作,都要有自己的东西。学生是独立的人,在艺术创作中当然要体现自己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允许他们有各种奇思妙想,甚至是夸大的、不合实际的想象。对于其中不正确的,我们要加以引导和纠正,绝不能打压和歧视,要保护学生创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第二,要创设轻松、愉悦、自由的教学氛围。美术教育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有着极大的差别。我们不仅要注重艺术的严谨性,还要注重学生身心的愉悦和平和。在紧张的氛围中,個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处于紧绷状态,是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来的。好的美术课,其实就是教师带领孩子们做关于艺术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画,在画中学,自由愉悦地全身心投入,才能流淌出富有魅力的艺术灵感,才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来。

第三,提倡多种形式的创作。不同的学生对艺术的敏感不同,所以创作的倾向也不同。因此,在实践创作中切勿拘泥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论是国画、水彩画、油画,还是儿童画、剪贴画等等,只要能表现出学生对美的见解,表现出学生的创作观点,就应该是被肯定的、被认可的,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在不同的途径中得到有效提升。

第四,要让创作具体化、真实化。虽然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所有的想象力都要基于眼前真实的物体,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画一个苹果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认识一个真实的苹果,也就是艺术中的想象得是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创作也并非没有限制的天马行空。比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把学生带出了课堂,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观察自行车的结构、组成部件的形状,再让学生摸一摸自行车,甚至让学生骑上自行车在操场上转一圈,有了这样真实的体验之后,学生的头脑中才对自行车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和印象,在此基础上,再去让学生画自行车,并引导他们想象自己未来还可以创作出怎样的自行车。学生果然兴致勃勃,创作激情空前热烈,他们笔下的自行车既有真实的雏形,又有想象的发挥,他们有的为自行车安上了飞翔的翅膀,有的为自行车扣上了华丽的车篷,有的为自行车添加了辅助的车轮,可谓是精彩纷呈。

第五,绘画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效结合。绘画在美术学科中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呈现,有着其本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绘画也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注重绘画与其他的有效结合。例如,我在教学“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时是这样做的,我首先教学生如何去折纸飞机,落实了基础的手工折纸方法。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让纸飞机更加漂亮呢?引导学生利用绘画来装饰纸飞机。果然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装饰起自己的纸飞机来,他们有的为纸飞机穿上了七彩的外衣,有的为纸飞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还有的干脆从形体上改革,把纸飞机打造成了全新的航母。操场上,望着一只只飞上蓝天的纸飞机,我感叹,放飞出去的何止是纸飞机,还有孩子们心中那绚丽的梦啊!是绘画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效结合,带给我们这样的惊喜,所以艺术创作的手段要灵活多样、触类旁通。

学校是美育的摇篮,课堂是美育的阵地,我们培养的学生未必都会成为画家、艺术家,但是我们所进行的美术教育要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路上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懂得欣赏,欣赏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进而欣赏心灵美,让学生学会实践,追求美,创造美,进而践行美。从欣赏与实践入手,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王兆军,男,出生年月:1977年12月26日,工作单位:德惠市第六小学,工作单位:德惠市东十道街六小委,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发现美创造美欣赏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