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19-01-17杜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50期
关键词:空白点重音百合

杜宁

语文课堂中,教師的文本解读越深刻越有高度,在教学设计时就越轻松越灵活。基于文本解读之下的教学设计,才能寻其道,获其效!

一、把握文本的“核心点”

文本的“核心点”即课堂的“突破口”和“主问题”,文本解读中,必须首先考虑这个“突破口”何在。如《伟大的悲剧》一课,用一个核心问题“悲剧,还可以是伟大的吗?”就可以贯穿整篇文章。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读完文章就会明白:悲剧是指整支探险队伍的命运悲惨,而探究“伟大”的原因,才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当学生感受到队员身上人性的光芒,明白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正是人类探索自然、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那么,也就明白了“悲剧”的“伟大”。整节课,由一个核心问题切入,达到了“长文短教”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相对变得轻松简单了。

深入研读文本,把握其“核心点”来设计教学,由点及面,层层深入,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简单而轻松。

二、挖掘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中的“情感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在文本解读中善于挖掘,带学生一起与文本中的人物、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笔者在解读《最后一课》中发现:这篇表现爱国主题的短篇小说有其独特的“文本特质”。探究文本的“特质”,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文本解读,找出特质;二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确定其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独特的教学价值。而这一篇小说的独特教学价值就在于其“情感”因素。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实小弗郎士所有的情感变化都是源于这个“最后”。于是教学中,笔者聚焦“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句话,分别标出了每一遍不同的重读字“我的”“最后”和“法语”,当学生连读三遍后,就在不同的朗读重音中,有了不同的情感体味。重音在“我的”——强调不舍之情;重音在“最后”——强调懊悔之意;重音在“法语”——强调愤恨之情。一时间,学生就与小弗郎士产生了情感共鸣。而文中反复出现的“可怜的人”更是体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发自内心的体察和理解。于是,笔者又发现了文本的另一个情感切入点——“可怜的人”。韩麦尔先生可怜在哪里呢?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可怜在他就要离开他的小院,可怜在他即将告别他的学生,可怜在他就要结束母语教学生涯,可怜在他即将失去自己热爱的祖国……然后屏幕聚焦文中提到的三次“可怜的人”“这可怜的人”“可怜的人啊!”至此,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真正走进了韩麦尔先生的情感世界。

可见,深入解读文本后,合理的设计就会从文本解读中生长出来。从“情感点”入手的语文课堂,会让学生在情感的浸染中,提升能力,享受语文的魅力。

三、发现文本的“空白点”

在研读《伟大的悲剧》一课时,笔者发现文章中并没有人物心理的详细描写,但面对生死抉择的那时那刻,每个人的心情都一定是不平静的。因此,笔者抓住了这个“空白点”,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斯科特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在他面对失败的打击时,在他静静等待死亡到来时,他或给父母,或给妻子,或给儿子、朋友等人写些什么呢?请你以斯科特的身份,写出其中的一封信。

研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笔者发现很多教师都在蜂蝶与百合的对话处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可对于百合成功后,对待成功的态度和心境缺乏探究,而后者恰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笔者关注了这一“空白点”,从而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做个演员,从来到百合谷的人们当中,选择一种身份,发挥想象,设计一段人物的内心独白。”笔者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他们对百合的赞美之情不仅停留在一开始的坚强、自信,而且认识到百合的谦逊、坦然与淡定。

在文本的“空白点”上做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时空,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简单有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余映潮老师说:“没有优秀的、精致的、深刻的课文研读,一定难以产生优质的课。”抓住文本的核心点、情感点和空白点深入解读,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达到“深”进去,“浅”出来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空白点重音百合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和语调
百合:润肺止咳宜炒宜炖
百合,你买对了吗
吃百合,不得“百合病”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