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效果分析
2019-01-17邓雪珍
邓雪珍
【摘要】目的 探寻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临床最佳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的40例患者,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术后并未出现电击脱落、切口血肿等并发症。同时,相比于术前患者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予以术后针对性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5..01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是现阶段心律失常类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临床效果明显。然而,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身体状况予以有效保障,依然是临床重点是思考的课题。相关研究[1]指出,针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予以术后针对性术后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发症,优化预后。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探寻分析了针对性术后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我院治疗的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病例库中随机抽取80例,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妊娠者、精神障碍者、脏器疾病严重者。其中男女比例为48:32,平均年龄为(60.3±1.5)岁。
1.2 方法
1.2.1 术后体位及活动
术后1 d要求患者绝对卧床进行休息,最好保持平卧位或左侧卧,以此来避免电极脱落。3 d内对侧上肢活动进行有效限制,要求患者身体不得激烈地翻动,避免电极移动位置。3 d后便可在床旁进行适度的运动,接下来可在病房内行走至少五分钟,每天至少两次,并渐渐地延长运动时间。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运动不得过于猛烈,特别是上肢运动。
1.2.2 出血及血肿的护理
术后,出血或血肿是常见症状,普遍出现于术后1~2 d内。术后,将0.5 kg的砂袋放在切口下方囊袋部位进行压迫[2]。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因皮下组织较为稀少,基于产生囊袋血肿或渗血的症状,应对伤口色泽、是否出现血肿等情况进行密切关注,一旦发现大量渗血,应迅速穿刺引流处理。对于皮下血肿轻微的症状,可及时采用油性笔标注出范围,并动态监测其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如实记录在册。
1.2.3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患者调整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术后上肢活动应轻缓,如果上肢强有力地运动上百次则会导致电极出现脱位的现象。同时,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脉搏检测,并告知起搏器工作频率为60次/分,如果频率变化明显,每分钟少了8次,这可能是电量不足的原因。如果产生了胸闷、晕厥、心悸等症状,应迅速同医师取得联系,并有效处理。
1.2.4 日常护理
指导患者尽量摄入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粗纤维一类的食物,获取足够的营养,并可预防出现便秘症状。针对便秘严重的患者,术后可严格遵照医嘱指导其服用麻仁软膠囊,情况严重时可使用开塞露,不得使劲排便[3]。
1.3 观察指标
对本研究对象手术完成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前及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和左室射血分数进行观察对比。采用本院自拟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00分为总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值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临床观察指标采取(x±s)表示,经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P<0.05)。
2 结 果
本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手术,且通过针对性有效的护理干预并未出现电极脱落、切口血肿等并发症情况。相比于术前,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更高,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是现阶段临床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然而不同患者在身体素质、基础性疾病、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除了手术有效操作外,术后针对性护理干预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所以,临床上我们应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指导,从术后体位及活动、出血及血肿的护理、健康教育、日常护理着手,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新技能,以此来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卫菊.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术后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2):22-23.
[2] 周春红.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177-178.
[3] 刘漫霞.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护理措施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1):104-104.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