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流动商贩的产生背景、成份及特征研究

2019-01-17于国

锋绘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成份城市化特征

于国

摘 要: 简单分析了我国流动商贩产生的背景;从地域和年龄两个方面对流动商贩的成份做了分析;进而总结了我国流动商贩五个方面的特征。指出我国城市城市流动商贩治理必须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城市流动商贩治理新模式。

关键词: 城市化; 流动商贩;成份;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突飞猛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我国的城市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大中城市在规划建设方面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则是城市发展的悖论:一方面是城市的蓬勃發展,高楼大厦、楼堂馆所的栉比鳞次;另一方面却是许多城市社区、街道生活服务设施的严重不足。

1 流动商贩产生的背景

众所周知,我国的城市化是“压缩饼干型”的城市化,既肩负着传统的城市化的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尽快完成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使命。这使得大部分城市在城市空间区域上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城市空间区域人为的不合理的分化,严重忽视了城市市民的多元化生活需求,导致例如卖废品之类以往非常容易的蝇头琐事却成了市民的头等难题。在我国的大众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有工作的穷人”——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决定了较低的消费水平。

此外,随着城市化大潮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因为户籍制度限制难以获得市民待遇,更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劳动力市场。作为城市边缘群体的外来人口,尽管大多数在城里处于社会下层,但其处境仍然明显比在原籍时要好。

需求是造就市场最好的温床,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内在缺陷,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多层次的消费群体直接催生了流动商贩,小商小贩们便自然而然的出现在我们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闹市街头。因此,我国城市流动商贩的产生既是商贩“本身寻利行为的必然结果”,亦是“基本符合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必然现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流动商贩的问题由来已久,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逐渐呈现规模化、无序化、常态化的趋势。流动商贩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原因。总体上来讲,与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失业问题以及长久以来的城市管理建设的内在缺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流动商贩的成份分析

我国当前的流动商贩数目众多,几乎存在于我国所有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1)从地域成份来看,农村是主要来源地。

在众多的流动商贩中,有不少城市化大潮中离开世辈居住的农村家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被赋予了追求自我利益的基本经济权利,他们选择了预期收益最大化的行动——进入城市寻找新的职业。然而,为数甚多的流动人口却只能徘徊在城市大门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尴尬——综合素质普遍低下。由于我国农村教育长期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质量普遍较低:文化素质不高、技能缺乏、观念落后等。根据2000年有关统计数据,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高中文化仅占13.38%,中专4.65%,大专以上更是可怜,仅占1.4%。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员流入城市谋生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中的农民工,一方面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另一方面却无法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因此大量的从事无照经营以谋求在城市的立足之地。

(2)从年龄、性别来看,年龄多在30-50岁,平均35岁左右;女性较多,且有增多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对商贩的关注,某些城市政府对商贩的宽容,流动商贩从业者有年轻化的趋势;性别,男性居多;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在高中甚至初中以下;从业状态来看,失业者和下岗者为多,少数商贩则是为工余兼职,赚取并不丰厚的收入补贴家用;流动商贩的成份来源具体如下:全国各地的流动商贩在某些方面具有迥异的特点,比如,由于上海作为我国最具现代化、最开放的城市之一的原因,外来人口规模庞大,因此流动商贩以外来人口为主,上海本地的商贩相对较少;而山东的一些城市,比如潍坊,作为山东一个颇具影响的地级市,商贩多来自周围的县市以及本地的困难群体……

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流动商贩中间女性往往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可能跟我国城市中女性失业人口更多有关系。据有关统计,在众多的失业人口中,女性失业人口占据相当的比重。由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与变相性别歧视”现象以及女性在企业竞争的相对劣势,在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中,女性便首当其冲。据有关统计,1999年女性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8%,相反,在1150万下岗人员中,女性为680.8万,占全部下岗人员的59.2%。

(3)流动商贩具体成分复杂。

就业问题是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课题,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同时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空前严峻,就业也被胡鞍钢称作我国21世纪亟需解决的两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这次结构调整堪称“创造性地摧毁”: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的经济成份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行业和采用旧技术的领域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9年底,我国的下岗职工人数为6500万,登记失业人口为600万(登记失业率为3.2%);2000年,这一数字则要达到1350万。我国的失业率不断攀升,2000年为3.1%,2001年为3.6%,2002年上升到4.0%,2003年为4.3%。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年的国企改革和市场化,目前由国有和集体企业失业人员构成的老失业群体已达到峰值,而“新失业群体”问题开始逐步凸现。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所属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报业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实际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但只有其中的40—50%能够实现就业。其中,15至29岁的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远远高于4.2%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新失业群体的出现导致流动商贩中青年所占的比重开始上升。

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劳动就业的供求总量和结构上出现日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低技能劳动人口基数过大、比例过高、供给过多;另一方面新兴技术行业对熟练的高技能和管理技术人員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21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业已形成一个与上世纪80、90年代截然不同的社会,“一个断裂社会正在生成,它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社会地位再生产的逻辑已经开始显现”,只有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资本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而我国城市中大量存在的这部分失业群体,无论是知识能力、职业技能还是再就业能力明显偏低,他们是属于城市失业群体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底层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无证经营。自然地,城市中失业群体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为生计所困,被迫转为流动商贩。据《北京市2003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公报》显示,2003年北京市409.5万流动人口中,摊点经营人员占6.78%,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无照的流动商贩。依此数字计算,仅首都北京就有近30万名流动商贩。

3 流动商贩的特征

3.1 弱势群体

所谓的弱势,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人员、郊区农民、城市下岗工人、年老体弱缺乏扶助者等组成,他们在繁华似锦的城市里,从事的是最底层的、最没有身份、最没有地位的职业,当举国人民都在享受小康社会的富庶时,他们却只是为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生存而挣扎在城市的边缘;另一方面,所谓的弱势,是相对的,相对于社会其他工作有保障生活稳定的其他群体而言,一辆简单的三轮车,一些赖于生存的商品,构成了流动商贩的全部,艰难地生活在繁华洁净的城市“天堂”里。

3.2 极强的流动性

流动商贩,通常称为“无证商贩”,他们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固定的门面,甚至也没有固定的经营商品,东躲西藏也就成了流动商贩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商贩通常利用三轮车、自行车作为运销工具,有的甚至只用一、二个包裹或行李袋,所售商品易于摆放、收裹、转移,只要城管执法人员不在,随时随地可从事兜售;而执法人员出现时,商贩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四散转移。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流动小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渐渐发展到现在,在我国城市的每个角落流动,但是,商贩自产生以来,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终日流连于繁华的街头与城管部门打游击,在城市管理制度的夹缝中谋求生存。

3.3 经营的无序性

不得不承认,没有人想也更不会愿意千辛万苦的来到城市,而从事生活无保障的“非法经营”,但是为了在城市生存下去,众多的弱势群体又不得不去从事小摊经营。由于是小本买卖,流动商贩会选择人口流动较大或人群聚居的地方,他们的经营通常是各自为战,所以,流动商贩的经营呈现无序性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在本已密集和拥挤不堪的城市中,大量的流动商贩的存在也影响到另一类公共利益,即城市的交通秩序和基本的美观,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国这些年来对城市摊贩一直实行以堵为主的禁止政策。

3.4 经营作用的两面性

流动商贩的经营从作用性质来看,既有消极的一面,也存在积极的因素。一方面,流动商贩经营的不良后果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挤占公共道路、阻塞交通、破坏城市环境以及干扰周围居民正常生活等;违犯各种商业和税收法规,扰乱正常的商业经营;成为非法和黄色出版物以及其他假冒伪劣物品的重要销售场所等等。另一方面,流动商贩的经营也有积极的一面,同样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流动商贩的经营多在交通便利、人口聚集的社区,加之价格低廉,因此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市民特别是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需要,因此,流动商贩的经营享有“马路市场”的美誉;国际著名城市设计师沙里宁曾经说过,“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流动商贩经营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存在是城市就业、弱势群体生存、社会稳定等社会问题的“消化器”。

3.5 潜在的危险倾向性

流动商贩多半无技术,迫于生计只能靠摆摊设点的方式赖以生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由于他们文化知识层次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生存条件的“恶劣”、朝不保夕的游击和随时面临取缔没收的提心吊胆,逐渐形成和积累了一些不平衡、不公平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在受到查处时,流动商贩往往很难做到自愿配合接受处罚,反而往往对城管执法人员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一旦城管执法人员行为不当,极有可能发生过激行为。

流动商贩的经营尽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一方面流动商贩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的公共利益相悖,引发了与城市管理执法者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由于流动商贩的无序性、流动性,流动商贩的治理成为我国城市管理者一道无解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吕晓东.城市民生与小商贩治理思路[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4:27.

[2]盛永祥.地下经济现象的博弈分析和研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53.

[3][美]雷·布鲁利.对街头商贩的观察与评论[J].城市发展研究,1996,5.

[4]贾全全.浅析摊贩及其近代治理与整顿[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成份城市化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绩优指数成份变更与一周表现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for Rotating Machinery Condition Monitoring Using Vibration Signals
抓住特征巧观察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欧盟禁止在化妆品成份中使用3-亚苄基樟脑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