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特区发祥地精神,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取得实效

2019-01-17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领导文萃 2019年20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社区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湖里街道兴华社区地处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中心。现有常住人口6396人,流动人口2446人。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全国健康示范社区、省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先进集体、省巾帼文明岗、厦门市“最美街区”等50多个荣誉称号。近年来,兴华社区在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工作中,以总支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融合为抓手,以和谐为目标,认真按照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标准开展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绩,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总支为核心,形成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专门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两委成员为组员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领导小组,制定了《兴华社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施方案》,全面负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的组织、实施、协调和保障工作。多次召开流动人口代表座谈会、分片包干入户走访,收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意见建议,为有针对地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打下了良好基础。社区设立了流动人口意见箱,对外公布流动人口热线电话,及时了解掌握流动人口反映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尽可能满足流动人口的合理需求。

二是整合资源到位。为了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工作合力,社区注重挖掘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及时把辖区共建单位、物业公司、党员群众发动起来,动员引导辖区单位积极参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发挥职能部门服务作用,努力为流动人口做好事、办实事,让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实现零差别服务,不断形成了以总支为核心、多方联动、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三是定期分析到位。坚持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政联席会内容,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由辖区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推进会,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总结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确保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序推进。

二、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发动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社区各项事业

一是深入宣传发动,激发参与热情。为了让流动人口了解熟悉厦门城市管理规定,社区始终把对流动人口宣传与常住人口一样认真来对待,注重结合日常实际工作,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优生优育、健康知识、交通法规、平安创建、法律常识、防火安全等主题内容宣传,采取悬挂横幅、制作展板、入户宣传、举办活动、发放短信、转发微信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有奖竞猜、咨询问答、发放材料,把流动人口吸引到活动现场,有效调动了流动人口参与宣传热情,让流动人口在接受宣传教育过程中了解掌握厦门城市相关规定,增强在城市生活能力。

二是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针对流动人口业余爱好兴趣不一,社区借助专业团队力量,组建了社区艺术团,分别建立了合唱队、舞蹈队、扇舞队、腰鼓队、广场舞队,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提高各个艺术队伍表演水平。坚持做到每周有活动、每月有节目、节日有比赛,年度有计划。通过经常举办喜闻乐见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互动,融洽双方感情,接近了双方距离。社区退休人员陈敏,在老家就会跳广场舞,社区指定她负责对居民广场舞培训工作,她毫不推辞,愉快接受任务,现在只要有空就组织爱好广场舞的居民活动,广场上也不时转来她们的笑声。居民说,经常跳广场舞不仅精神焕发,而且身体健康。通过个人带动集体,及时把流动人口的爱好专长展示出来、表现出来,让社区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三是建立社区书院,强化能力素质。社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社区书院作用,把社区书院平台上全市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籍管理下发至网格平台,居民群众、流动人口随时可以参与课程学习,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技能才干。定期邀请老师到社区书院举办健康卫生讲座、疾病预防知识、文明礼仪培训。一方面,增进邻里之间的情感,另一方面,满足流动人口的文化需要。

三、以融合为抓手,努力实现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保障全面覆盖

一是促进流动老年人融合。针对社区流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多的实际情况,专门成立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配备了指导医生和志愿者。定期组织老人开展卫生知识讲座、健康知识普及和适宜体育锻炼,确保了慢性病患者及时获得健康知识,了解注意事项,养成良好习惯,逐步实现自我管理。主动腾出办公用房,设立了健康加油站,免费为老人开展称体重、量身高、测血糖、量血压服务。帮助残疾、失独、失能、特困的老年人提供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全年无间隙的紧急救助服务、子女手机远程定位查询内容,有效地减少老人意外问题发生。贴心的服务,细心地照顾,让流动老人在这里享受天伦之乐。

二是促进流动儿童融合。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通过开展健康向上娱乐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打开了未成年人心结,解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孤僻、人际交往的困境,确保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快乐成长。建立了社区“四点钟”学校、绿色网吧、图书阅览室,让放学回家的学生有了学习场所,游玩地方,解决流动人口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坚持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流动人口学生开展科普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三是促进流动成年人融合。定期了解掌握流动人口工作、生活困难情况,主动为流动人员提供就业培训、政策咨询、优生优育等服务。近年来,社区先后举办化妆师、调酒师、劳动技能培训6场次,协调联系辖区企业,帮助135名流动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坚持无假日上班制度,节日期间每天安排一名社区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在社区值班,服务平时忙于上班节日期间前来办事流动人员,受理流动人员服务内容,办理结束后用电话通知服务对象前来领取,极大方便了流动人员,受到流动人员的好评。

四是促进流动家庭融合。流动人口在外打工,承担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为了舒缓他们的压力,愉快工作,社区建立了益心空间,安排了心理咨询师、配备了心理沙盘和心理宣泄物,让流动人口前来宣泄,接受心理干预,放松心情,保持健康、增强活力,融合了与家人关系,实现了家庭美满和谐。

五是促进困难流动人口融合。组织开展了八批“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项目,为8户流动人口家庭办理了二年免息贷款8.5万元,组织了60对流动人口夫妻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560人次流动人口享受免费“双查”“四术”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慰问流动人口困难家庭25人次,发放慰问金额7500元,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到困难流动人口的心坎上。

四、以和谐为目标,充分展現特区发祥地新时代的崭新精神风貌

一是建立社区守望队。把有爱心、有热心的居民群众和流动人口集中起来,邀请社区民警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讲授守望技巧、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坚持在重大节日、重要时段,组织社区守望队佩戴“平安志愿者”红袖标,开展治安巡逻、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发放材料,大大压缩了犯罪空间,减少了案件发生,消除了安全隐患,增强了流动人口居住的安全感,提高了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队。发动共建单位、社区企业和有特长的居民群众及流动人员,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坚持每月举办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电器维修、义务理发、上门服务、健康咨询等服务项目。组织志愿服务队对悦华路西段环境进行集中整治,通过铺设草坪,种植树木,建设街景,安装桌椅,打造成文明幸福一条路。在树木花草之间建立宣传栏,宣传社区志愿者的先进事迹,传递文明建设正能量。如今这条路段周围环境优美,成为居民群众和流动人员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变成休闲运动谈心交心的好场所。

三是建立能人工作室。充分发挥社区能人的作用,努力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在信达小区,建立“树霞个人调解工作室”,发挥长期从事调解工作的退休党员赵树霞专业能力,义务当起了小区调解员,积极帮助社区化解小区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小区安全稳定。在古龙小区,建立了“阳光警务室”。在业委会主任陈蕉梅带领下,通过成立业委会,加强与业主代表、社区民警、律师联动,开展多元共治,全面加强小区管理。目前,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建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流动社区
社区大作战
流动的光
3D打印社区
流动的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