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的全球攻势外交
2019-01-17蓝建学
蓝建学
2019年5月下旬,莫迪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印度人民院选举中获得胜利。从莫迪的胜选演说到外交人事布局来看,莫迪政府在新的任期将继续采取全球攻势外交,尤其是聚焦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
以世界政治大国为目标布局外交
2019年今年5月27日,莫迪对印度媒体表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拥有同一个目标,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以便在未来5年内重拾印度在世界秩序中应有的地位。”5月28日,印度副总统文卡亚·奈杜对印度驻外使节喊话:“印度必须继续努力,通过进一步争取世界各国的支持并建立有利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持续对话,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由此不难看出,印度依然追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外交战略布局。
同时,莫迪政府将推行“邻国优先”的外交策略,以印度版本的“印太战略”为载体,巩固其眼中的“传统势力范围”。莫迪将马尔代夫作为连任后首次出访的目的地,表明了印度对自身所处的南亚地区的重视。印度版本的“印太战略”,重在凸显印度的“战略自主”和“印度洋的管理者和看门人”角色,与美国和日本支持的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有所不同。当然,不排除印度会根据需要,不时地迎合美国和日本,共同谋求地区主导权。
对华政策:突出缓和,强化防范
在对华政策倾向上,莫迪政府在突出缓和的同时强化防范的可能性较大。在某种程度上,莫迪连任有利于延续2018年中印首脑武汉非正式会晤以来的缓和态势。印方会重视中印合作,如吸引中国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信息技术、工业园区建设等领域加强互动。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印度虽然遭遇美国的一些压力,但仍愿与中方一起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同时,莫迪外交团队也会继续推进中印高层互动。有印度学者研判,中印最高层直接互动,发出战略指引,有利于撇开各自工作层面的“官僚主义束缚”,减少两国间“负面问题清单”。2018年中印首脑在武汉举行的非正式会晤,使印方看到一条管控两国分歧的有效途径,因而增强了与中方打交道的信心。印方非常喜欢这种一对一互动,认为己方在这种互动中态势比较从容。
但是,印度强化防范措施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莫迪组阁时,把对自己连任有大功的亲信、印度人民党主席阿米特·沙阿放在内政部长要职。而沙阿一贯强调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防、反恐、移民与领土等方面持强硬立场。前任外秘、前驻华大使苏杰生出任外交部长,表明莫迪在新的任期更加注重发展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增强中印关系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莫迪连任后,印度对华政策可能呈现出缓和与牵制的两面性,发展中印关系的机遇和挑战都不容忽视。中印双方应多管齐下,共同确保双边关系在“相向而行、总体上行”的轨道上健康稳定运行。
第一,继续用好高层互动的渠道。长期以来,高层沟通、顶层设计是推进中印关系的途径。最高政治层级的互动,会给中印关系注入新能量,促使两国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当然,这也需要两国民意和舆论氛围的同步跟进。
第二,落实武汉共识,向积极方向努力。2018年武汉会晤后中印关系明显改善,逐步从洞朗对峙危机中恢复过来。当然,这种关系调整是否属于根本转变,这种缓和状态的可持续性、韧性有多大,还有待时间检验。两国各层面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落实高层共识,不断扩大中印关系积极面,抑制其消极面。
第三,保持互不为敌的战略共识,避免两败俱伤的相互拆台与消耗。从政府到民众,两国同时做“加法”(扩大合作领域)与“减法”(逐步削减争端),都需要解放思想,打开心结,消除敌对思维,增进战略互信,重塑中印关系未来。冷战结束近30年间,中印总体上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共同和共享的利益蛋糕不断做大。良性的、适度的竞争是好事,有利于两国完善各自的内政外交政策。同样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和印度都承受着国际体系主导力量的挤压、敲打甚至遏制,双方在多边舞台上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第四,打造“中印关系模式”,增强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要充分发挥各种外交渠道的作用,促使印度正确理解中美经贸摩擦,正确定位中印关系,避免误读误判。中印两国应继续探索一条相邻大国间的和平相处之道,构建一种互利共赢的“中印关系模式”,即在领土主张和战略信条方面存在分歧、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背景下,两大邻国仍然能够有力管控争端,聚焦共同利益,务实拓展合作,保持双边关系持续高水平运行,扩充两国关系的回旋空间,确保两国关系大局不因一时一事或外界干擾而发生大的波动。在世界多极化愈益明显、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的背景下,这应该是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自《半月谈》内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