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多元展现文化自信
2019-01-17闫肖锋
闫肖锋
近来,海南等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2019年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厅对维也纳酒店、世界大厦等84个不规范地名进行整治。其中维也纳酒店对整治提出异议:酒店的商标使用是合法的。随后海南省民政厅公示称,商标没有问题,但是不能把地理位置写成“维也纳”。另一方面,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有关负责人近期也表示,各地要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
整治洋标牌要不要法治精神?百姓会质疑说:我家小区要改名,那房产证、身份证、户口本要不要改?改名成本有多少?谁来承担?标准是不是合理?这些问题有待明确。
而更长远的话题是,在强调包容多元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如何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
有些引起歧义的地名确实需要整治。说起“普罗旺斯”,谁能猜中你在哪里?听到“帝都”“王府”,你说你处在哪个朝代?但即便整治,也要在广泛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再下决断,也要多向被执行的商家做合理解释,毕竟这些地名是当时有关部门批准予以实施的,对历史事实必须尊重。从整个改革开放大局看,对于洋标牌、洋品牌的一时兴盛,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根本体现是要“尊重多元”。为什么?
其一,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繁荣,很多人从不自信到自信,到崇洋到追求傳统文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我们拥有五千年文明,但近代三百年以来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外来文明,中国的现代化也是谦虚学习西方的结果。今天的繁荣来自学习多元文化,而不是固步自封。
其二,“洋”和“土”本质是两种文化符号,两者有辩证关系。从全球化进程看,别人的“土”可以是我们的“洋”,我们的“土”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洋”。对多元文化可以不认可,但必须尊重。
其三,很多时候“文化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狭隘的文化对立,这倒是我们要警惕的了。
拿海南的整治来举例。首先,海南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域,如果对于多元文化符号如此排斥,可能会让海内外对海南的观感有所倒退;其次,如果哪个名字确实有碍于海南的形象,应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的立法进行规范,充分和受影响群众沟通,让整治行动符合程序正义;再次,应该适度尊重商家和普通民众有“洋气”的热情,他们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只要他们不妨碍其他人的权利。
开放看世界,才能激发真实而淳朴的民族自信。
正如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寻找“中国味”所表达的那样,“文化自觉”是一个肇始于五四运动、至今远未完结的历史进程,切不可拔苗助长。而文化自信,可不是靠整治就可以达成的。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