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2019-01-17费丽明

唯实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服务业深度制造业

费丽明

江苏作为全国率先发展省份之一,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基础实力雄厚,工业体系较为完备,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科教科研底蕴丰厚,科技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活跃,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迈进新时代,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两翼”,在产业相融、共生共长中集聚创新发展、引领转型发展、促进繁荣发展的新动能,成为江苏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正确认识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意义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过初步核算,我国2018年GDP达90.03万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处于建立健全阶段,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新产业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断变化的特征和历史机遇,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在经济发展中,先进制造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中坚实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强劲。现代服务业依托信息技术、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为社会生产或社会生活提供服务产品,其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引领产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行业,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产业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共融共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拉动发展的产业合力,是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新形势下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6.46万元(约9769美元),接近1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再满足于温饱,在住房、交通、通信、教育、文化、旅游、娱乐、数字信息和享受型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形势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客观形势要求我们,要大力促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丰富多样的、适销对路的工业产品;要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面向更多的社會生产环节和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因此,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入融合,通过细化社会分工,重整社会生产的产业链,重构产业生态,构建高质量的社会生产供给体系,成为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然选择。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看,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凭借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不断向“高、精、尖”发展,通过社会分工演变与产业优选,成为制造业的“领跑者”。而现代服务业则是依附传统产业与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相互融合,通过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以传统产业为服务对象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密不可分的双向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补充,同时也依赖于制造业而发展。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可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中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其间的关联、互动关系是内生存在的。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顺应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然选择,通过发展政策引导,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加大科研投入,营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是对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有益促进。

二、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江苏基础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充分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制造业是拉动江苏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核心动能。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带动下,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从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实现五年翻番增长,年平均增速达到15.1%;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迅猛,五年累计增长均达一倍以上。“十三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中高速增长态势平稳,发展质态不断提升。2018年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速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84%,比2017年末提高1.18个百分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充分发展,不仅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还在制造业前后两端,通过细化社会分工,为研发设计、科技服务、仓储物流、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了产业空间与发展前景。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从发展趋势看,受益于工业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复合拉动,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经济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于2016年末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贡献率,达60.4%,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核心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快速提升,自2015年末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于2018年末达51.0%,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服务业拉动发展、第二产业支撑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从服务业行业结构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快速,是拉动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截至2018年末,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五年累计增长74.9%,软件业务收入五年累计增长一倍,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五年累计增长115.2%,科技服务业和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效应明显。在政策驱动下,现代服务业凭借产业集聚的资金、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发展中与其他行业相结合的领域更加广泛,对其他行业发展的渗透更加深入。在供给侧与制造业、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的发展协同更加紧密,对行业发展起到了提质增效的引领作用;在需求侧与居民生活更加密切,为满足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推动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以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充满活力。从全国发展格局看,江苏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与其所具有的区位优势高度关联,也与分布在江苏境内丰厚的科教文化资源密不可分,以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充满活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自“十二五”以来,全省科研机构发展快速,高智人才集聚、科技人才存量众多,科学研究活跃,授权专利存量丰硕。2018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2所,在校生200.09万人,毕业生53.87万人。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2.47万个,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79.41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50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70%。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60.03万件、30.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88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4.2万件。从发展形态看,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科技园区、产业生态小镇是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优势产业和创业投资的重要集聚地。2018年末,全省共46家国家级开发区,114家省级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13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5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56家,与市级及以下产业集聚区、经济街区、产业园区、经济楼宇共同构筑成为拉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环境优越。长期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着力促进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年的经济发展成就表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率先发展、快速发展,带动产业经济在融合中双向促进,对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凝聚力显著增强,适宜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日益丰厚,促进发展的全产业链业态环境优越。在政策供给层面,江苏省先后编制《江苏省“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等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高度,为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支持与保障,营造了优越的发展软环境。

三、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难点与重点

迈进新时代,江苏经济正在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所带动,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纵观产业经济发展历程,产业融合在双向促进、带动产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横看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羁绊与掣肘,分析产业现状与特征,剖析产业融合的交汇点、重点与难点,对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具有指导意义。

产业融合的交汇点是产业共生。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看,每一个产业都是一个产业生态,在产业两端分别存在着促进其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链条。同时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正是因某一产业与另一产业在某一产业生态链条上具有“同质性”而产生;产业与产业由此关联,构成产业生态。正如自然界生态中的同种共生,产业与产业的相互融合,交汇点是二者能否在“同质性”的产业链条上相互关联,并实现产业共生。由此推演,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交汇点就是能否促进产业共生。产业相互促进的广度与深度,事关产业融合的实效与质量,也事关产业融合的成败。

产业融合的难点在于互融共进。在促进发展实践中,产业融合的宏观导向在微观层面被分解为不同产业单位之间的业务协同或业务合作,需在产业单位的合作运营中逐步实现。但是产业单位的运营都具有独立性,能否将相互独立的产业单位协同起来,是产业单位业务协同或业务合作成败的关键。在微观经济运营层面,如何从利益分配、工作机制和协同合作上,引导产业单位实现合作共赢,是促进融合的关键点。在宏观管理经济层面,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共进,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难点。

产业融合的重点在于提质增效。从微观经济运行看,产业单位的运营都具有趋利性。不同产业单位开展业务协同或业务合作的成败,重点是能否给双方带来产品质量的提升、业务范围的扩大、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带来科研能力的提升、技术的进步、显著的管理成效。从宏观经济管理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能否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能否提升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能否对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拉动效应。因此不论是微观经济运行成效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提质增效均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点。

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原动力。持续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坚持收回“有形之手”与归还“无形之手”相结合,从管理和放开两个层面,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扫清制度的羁绊与掣肘,释放促进发展的原动力。一方面要在宏观层面着重强调发展规划的纲领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指导性意见,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政策组合的施政成效;在微观层面切实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市场中逐步收回“有形之手”。另一方面以自贸区试验区为“发展标杆”,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经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区域经济创新力,提升竞争力,逐步将“无形之手”归还给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问题。

厘定目标,注重优化供给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从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厘定产业发展目标,注重优化供给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线,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供给侧的产品供给体系。二是借助科技、信息与人才集聚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线,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从供给侧优化生产服务供给体系和生活服务供给体系,从需求侧不断提升需求体系的质与效。三是借力国家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金融业、现代保险业、创投业务的健康发展,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分别面向生产领域、生活领域,优化现代化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四是依托产业布局,围绕资金、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构建生产要素流通体系,链接供给端与需求端,促进生产要素流通和集聚。

增强导向,促进产业融合模式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深入分析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及关联程度,找准产业融合的交汇点,增强促进发展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融合模式创新。一是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上下游,鼓励和引导以服务外包、劳务外包、生产要素租賃、事务业务协同、托管或委托经营等多模式的社会分工,促进产业链条重构,创造更多的、有利于产业融合的交汇点。二是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自然人依托自有资源优势、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断优化供给侧体系,适应社会分工的新变化,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需求。

借势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相继提出“五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其中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均与江苏关联密切。这一方面说明江苏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江苏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因此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因势利导,借势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承接中心城市——上海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链转移和高端服务业的产业辐射,在产业融合发展中谋求带动发展;与浙江在优势产业上谋求“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在全产业链衔接中谋求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江苏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沿长江黄金水道向内陆辐射,沿“六大”经济走廊向沿线地区或国家辐射,为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拓展发展新空间,在合作共赢中寻求新突破、谋求新发展。

借力发展,促进协同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整合运用政策资源、生产要素资源、产业发展平台资源,实现借力发展,促进协同发展。一是紧跟产业规划与发展导向,整合运用产业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减税降费措施和区域性发展优惠条款,减轻融合发展的压力。二是依托生产要素流通体系,整合适宜发展的资金、科技、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三是借助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产业生态小镇等发展载体对生产要素的集聚优势,在融合发展中主动融入产业链生态,在促进协同发展的进程中谋求新突破、新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服务业深度制造业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