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阮籍的“狂放”到魏晋乐舞的探索

2019-01-17王靓颖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政权林立的时代,北方若干好多数平易近族入主华夏,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南北朝时,原北方的统治者向江南迁移,北方则归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平易近族统治。因为南北两地统治者的风尚习尚、文化娱乐糊口迥异,其乐舞的气概和特色也截然分歧。本文从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出发,通过阮籍的经典著作《乐论》与《酒狂》阐述了魏晋时期的乐舞思想氛围,之后分别介绍了魏晋时期的多种乐舞表现形式。

关键词:乐舞美学 儒道家思想 乐舞形式

在三国对峙时期,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杂技和戏剧继续蓬勃发展。“鱼龙曼衍,弄马倒骑”,曹操去世后,陵墓铜锣墓前的歌舞是《清商乐》的初步。宫廷的音乐和舞蹈由清商署处理。之后,东晋南迁后,音乐舞蹈部门接受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这是清商乐进入南方后一个重大变化。总之,魏晋南朝时期的汉族民间音乐都被称为《清商乐》[1]。

魏晋时期,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动荡的政治环境使人民痛苦不堪。但与此同时,随着当前形势的变化,解放了他们的思想,出现了大量名人。他们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逐渐脱离了数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传统。乐舞的美学也呈现出喷发之势,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吕温的《乐出虚赋》等,文人此时开始追求内心的乐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阮籍的《乐论》,其保留了儒家乐舞思想的“乐止与礼义”的传统。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乐论》中乐舞美学的儒道家思想

阮籍的乐舞思想与儒家的传统乐舞思想有着共同之处,阮先生认为“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的“中和”之音是最理想的“正乐[2]”。用乐舞调和人的性情,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爱正所谓“乐和民性[3]”。在雅乐中蕴含着简单质朴的道理,这种思想符合所谓道德的本质,这也是典型的道教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然而,阮籍的乐舞思想并还有着一种神秘的性质:“奏之圜丘而天下神下,奏乐之方泽而地祗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它指出乐舞的最高境界是“和”。它符合“天地和谐”和“万物和谐”。因此,圣人以调和“和”的法则来激励启发万物之气。阮籍关于“天地之体,万物之本”的思想反映了乐舞与自然的自然联系。乐舞和大自然是彼此开放的,乐舞应遵循自然的“过程”来呈现。“和”的声音是自然开放的表现,其蕴含着自然中最质朴的道理,孕育着自然中最美妙的灵气。

阮籍的乐舞美学思想大体上类似儒家的“和”的思想,阮籍反对“以悲为乐”的审美态度和思想倾向。同时,他的哲学思想也与老庄的“法、道”思想相互作用。老庄主张“无为”,随着万物的阴阳,五行的节奏与万物的“精”相結合。“音”走自然之路,乐于“践行天地之体,成为万物之本[4]。”阮籍乐舞美学的核心是愉快的情感体验,它基于“阴阳”的声音和“万物”的声音。

二、《酒狂》和阮籍的乐舞思想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乐舞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乐舞是来源于世界万物,主张乐舞是由圣人触景而发的,不能任意改变,更不要说是民间乐舞。乐舞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老庄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乐舞美学思想相一致。他认为,统治阶级创造的乐舞是为了统治人民的意志。这种基于统治阶级立场的乐舞思想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

狂放可能是阮籍对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他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魏晋文人,从根本上放弃屈原和李白热衷的社会秩序。他们热爱生活,以至于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貌。他们主张尊重自然审美,以游戏的态度努力生活,开始思考个性作为自由人的价值。阮籍没有封建礼仪的倾向,但他又担心遭到统治者的迫害。他自己酗酒麻醉自己,并用他的醉酒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种“狂”是他对不满的现实的一种独特的抵抗。

《酒狂》是阮籍创作的一首琴曲,后来他成为了他的头衔。这也是他的乐舞思想和他的生活方式的另一种描述。《酒狂》是阮籍讲醉酒的一种状态,用来表达心中的焦虑和不安。6/8节奏的速度使得旋律具有华尔兹般的激情,而大跳跃的过程使舞蹈动作跌宕起伏。

阮籍和司马的政治观点不同,但他很谨慎。他经常使用简洁的材料构成一个短的空间,使节奏平滑,节奏强劲,但又很明显,使整个歌曲的主题清晰。这种创作风格是当时的另一种选择,在古琴创作史上更是罕见。

继三国鼎立后,北方民族政权向南迁移,音乐舞蹈的精髓在长江以南舞动。北方杂舞和传统的南方舞蹈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和舞蹈品种—《清商乐》,同时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华夏大地,同时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带动了中原的音乐和舞蹈发展,这与华夏原创舞蹈息息相关,后来形成了北方地区特有的舞蹈内容。

总之,魏晋南北朝乐舞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北方的杂舞、南方的吴歌。杂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创作舞蹈的总称,其中有在上一代遗留下来的《明君》和《圣主》,都是由鞞舞演变而来。《公莫舞》是从巾舞开始的,此外,还有根据流行舞蹈创作的《杯盘舞》、《拂舞》等。吴国的音乐和舞蹈也很繁荣。西晋平复吴地后,有3000人被选为乐伎。

注释:

[1] 李宁宁.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思维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9):52-53.

[2] 诸子论乐舞:中国乐舞美学名著导读,此处源于本书作者的考究,考察了阮籍理想的人生状态。

[3] 蔡仲德.中国乐舞美学史[M].北京:人民乐舞出版社,原文中指阮籍自己的生活态度,这里推广到了治国的层面。

[4] 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作者以为其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 诸子论乐舞:中国乐舞美学名著导读/刘蓝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蔡仲德.中国乐舞美学史[M].北京:人民乐舞出版社, 1990.

[3] 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PP·177-181)

[4] 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PP·185-186)

[5] 阮籍.大人先生传[A].阮籍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6] 李宁宁.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思维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9):52-53.

作者简介:王靓颖,女(1993.03—),汉族,山东聊城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