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后起之秀到领头羊

2019-01-17崔晶晶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

摘 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47年成立以来,在国际格局发展大潮的推动下,由后起之秀逐渐壮大成为标准化舞台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存在。可以看到,ISO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和自身发展,离不开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方面得益于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并与之相互促进;政治方面得益于二战后稳定缓和的世界政治格局,与欧洲一体化、冷战后的和平发展主题与全球化时期飞速扩大的国际交往共同成长;制度方面,由于包含了影响力较大的共同政策、超国家机构等因素,成为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国际机制。

关键词: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政治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标准化”与“标准化国际合作”问题正在引起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愈加广泛的关注。2016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第39届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强调“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化标准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有最高国家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就标准化问题发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再次表示“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研究力度明显增加,涌现出不少关于标准化学科建设的专著、关于标准化和国际贸易相互关系的研究和大量专业技术文献。然而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国内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梳理和技术经验应用层面,对标准化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关注不足。实际上,随着跨国行为体活动增加、一体化程度加深,标准化问题的影响范围早已超出单一国家或地区而延伸到全球,在国际层面表现为部分强制力较大的共同政策与超国家机构,因而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因素作用的影响和协调。

二、后起之秀到领头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70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标准化活动的重要平台、机制和行动主体,成立于1947年,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ISO是如今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标准化专门机构,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一同制定了85%的国际标准,其推出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ISO26000社会责任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发挥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ISO自身定位为非政府组织,是联合国的甲级咨询机构,也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保有密切的工作联系。相较于全球范围内层次繁多、数以万计的各类标准化机构而言,ISO成立时间相对较晚,可以称得上是后起之秀。它的迅速发展和丰富成果,不仅仅是科技进步或者单纯国际贸易增长的影响;ISO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获得“领头羊”的声望,是国际政治经济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ISO是标准化机构中的后起之秀。全球范围内,标准化机构层次繁多,主要包括行业标准化协会、国家级标准化机构、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和国际性标准化组织,既有政府性的,也有民间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于1947年,在此之前,国际三大标准组织中的另外两个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机构/协会已经成立。其中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成立于186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于1906年;英国标准学会BSI成立于1901年,荷兰标准化研究所NEN成立于1916年,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成立于1917年,美国标准学会ANSI成立于1918年,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成立于1926年。

ISO成立初期经历过一段低潮。一方面是财政一度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则是ISO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能形成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ISO制度,ISO的成员须为各国的国家标准化机构或该国最有代表性的标准化团体。ISO中央秘书处的财政经费主要来自这些成员缴纳的会费(约占70%)和每年标准及其他出版物的发行收入(约占30%)。成员缴纳的会费比例根据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和贸易额来确定。同时,尽管每國仅限一个成员名额,该国的其他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公司和个人无法成为ISO会员,但可以参与各个ISO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s)的标准制定活动,并通过承担活动相关差旅费用、专家工资等形式,从而资助ISO的标准制定工作,为ISO标准化活动提供重要资金来源。根据ISO中央秘书处前秘书长Olle Sturen(1968年-1986年在任)回忆,上任初期他惊讶地发现ISO财政已极度紧张,甚至无法全额支付他本人的薪水。作为成立时有25个成员国的国际性组织,ISO的工作实质未能在这些国家全面展开,在国际上尤其联合国内没有名气,ISO秘书长每每要主动介绍本机构的性质宗旨和工作成果。

随着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不断加深,ISO的标准化建设活动和自身发展得到极大的促进,并在全球化的当代兴盛蓬勃,引领起全球性的标准化潮流。在标准制定的性质上,ISO将方向由协调整合会员国的国家标准转变为制定通用的国际标准上,将过去的“推荐(Recommendations)”改名为现在的“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树立ISO品牌。在标准制定的领域范围上,由集中在工业技术(如螺钉螺栓)不断向国际贸易(如货运集装箱)、人文社会(如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ISBN),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全球治理(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扩展。在自身发展建设上,陆续建立了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COPOLCO)、发展中国家事务委员会(DEVCO)等分支机构。截至2017年,成员数量达到162个,制定了近22,000个国际标准,与700余家A和B类国际性标准化机构联系合作,成为全球范围标准化领域的领导者。

三、顺势而为:ISO发展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

将ISO推动标准化建设和自身发展的历程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一同观察,可以发现其背后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推动和影响:

国际经济因素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工业恢复创造了条件,此后,区域和国际贸易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不断带来一波波对于跨部门、跨行业、跨国家、跨区域标准建设、发展、协调和统一的需求。经济发展要素跨国流动,影响着经济财富的收益、效率和分配,ISO在制定和调整其标准发展战略时,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由经济因素的单一方面不断扩展,由商品要素扩展到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要素,由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服务业领域,由生产者需求扩展到消费者、监管者的需求,覆盖国际经济的方方面面。

国际政治因素方面,相对稳定的全球政治局势、欧洲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的大环境、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抬升是ISO在标准国际化合作中不断获得发展动力的政治基础。ISO的发展历程也可以随之划分为三个阶段:成立初期、冷战后期和全球化时期。成立初期,ISO具有明显的“欧洲基因”特征,发展动力主要源自欧洲内部。虽然创始成员包括了美国、俄国和中国等欧洲之外的国家,但后者未在发展初期积极融入ISO的标准制定活动。即便如此,二战后欧洲内部政治局势相对稳定,1951年建立起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欧洲共同体”正式诞生,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经历了一系列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历程。这此期间,ISO主席、中央秘书处秘书长等要职多由欧洲各国标准化组织领导人担任,在欧盟区域标准化协调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也为后来的国际标准化发展打下基础。冷战后期开始,世界政治安全矛盾得到极大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贸易极大繁荣。安全问题让位于经济和社会其他问题,ISO的工作获得成员国、行业协会的更多关注和支持。ISO将标准工作方向由协调国家标准调整为倡导制定通用的国际标准,提出并制定了先进于时代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多项标准,在世界牢牢树立了标准化领导者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进入全球化时期后,新兴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跨国行为体和国际议题范畴更加多元化,随着通信技术的飞跃,标准的网络效应和影响力更加明显。ISO设立的技术委员会和分会数量迅速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标准涉及的领域范围和数量进一步扩大。

此外,在国际制度因素等其他方面,相互依赖与复合相互依赖、全球治理和国际机制的提出和研究、建构主义的提出和发展,跨文化思维和多元化理念的等,也与ISO推进标准化建设和自身发展相互呼应,相互促进。

四、总结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47年成立以来,在国际格局发展大潮的推动下,由后起之秀逐渐壮大成为标准化舞台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存在。可以看到,ISO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和自身发展,离不开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方面得益于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并与之相互促进;政治方面得益于二战后稳定缓和的世界政治格局,与欧洲一体化、冷战后的和平发展主题与全球化时期飞速扩大的国际交往共同成长;制度方面,由于包含了影响力较大的共同政策、超国家机构等因素,成为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国际机制。

我国在1947年ISO成立时便是创始会员,1978年恢复会员身份后,一直到2008年才正式成为常任理事国,2015年首次担任其中最高领导职务,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标准化国际合作议题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影响力。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为世界经济提供最有力的发展动力,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当深入理解标准化组织和活动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为加强自身经济力量、打造国际影响力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淑梅:《欧洲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技术标准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邓铭庭编著:《标准化工作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

[3] 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 邝兵:《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5] 陶岚主编:《“标准化+”发展论》,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年。

[6] 王平:“国内外标准化理论研究及对比分析报告”,《中国标准化》,2012年第5期。

[7]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编译:《国际标準化资料概览——ISO成员国国家标准化组织篇》,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年。

[8]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编译:《国际标准化资料概览——ISO成员国国家标准化组织篇》,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年。

[9] Kenneth W. Abbott and Duncan Snid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Special Issue, August 2001.

[10] ISO website, Annual Reports of 1998 to 2017, available at https://www.iso.org/annual-reports.html, last accessed in October, 2018.

[11] ISO website, “Friendship Among Equals”, available at https://www.iso.org/files/live/sites/isoorg/files/about%20ISO/docs/en/Friendship_among_equals.pdf, last accessed in October, 2018.

[12] ISO website, ISO in Figures for 1996 to 2017, available at https://www.iso.org/iso-in-figures.html, last accessed in October, 2018.

作者简介:崔晶晶(1986.06—),女,河北省景县人,学历:本科毕业于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现有职称:中级翻译,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