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强高校教学管理
2019-01-17,,
,,
(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1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教育思想。讲话强调了四个“重要论断”,明确了四个“主要内容”,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
陈宝生部长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重要讲话,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提出第一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是由本科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的,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第二个基本点是“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东莞理工学院提出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并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四个战略支撑体系”之首。为此,学校提出了本科教育十方面的建设任务,即强化本科教育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构建一流应用型课程体系、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国际合作育人、建设本科教育卓越质量文化。
基于以上形势,学校提出应转变本科教育思想,深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强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课程建设,加强教学制度建设,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
具体应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做好专业教学基本工作。围绕管理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做好专业工程认证,重视专业评估等工作。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程群建设和改革,带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等建设,建立优质课程资源,把网络信息化建设应用于课程建设。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内容
2 大力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
2.1 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按照“调整、优化、提高”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特色品牌优势学科,以优化专业群结构为重点,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力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建成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和创新服务三个专业群,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辐射和集聚功能。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加大专业建设与评估力度,积极推进专业标准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结合办学声誉、教师质量、培养过程、条件资源、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评估结果,建立良性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2.2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按照“提升传统专业,打造名牌专业,强化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围绕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综合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深化双创教育和加强国际合作等举措推动各专业深化内涵建设。总结和推广卓越计划、产业学院、人文创新实验班等培养模式。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优化师资资源配置,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持续优化与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完善基于专业能力链,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育特色品牌专业,树立品牌意识,引领专业差异化发展。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探索和完善专业内涵自主评估周期化和制度化。构建和完善"互联网+大数据"专业状态数据年度发布机制,建立学校、企业、校友、第三方评价等多方联动的专业质量动态评估机制。
2.3 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打造“一专业一特色”。巩固、拓展优势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专业,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发展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鼓励开展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打造一批教育观念先进、特色鲜明、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的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计划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在校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创建10个左右省级重点、特色专业,若干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3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量化考核与激励机制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包括对师生、管理队伍和教学环节进行管理的教学制度。具体是指从院长、教学副院长到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以及每位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一种教学管理责任链。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学组织管理机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教师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制度。
3.1 教学过程管理(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的结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以及实施细则、管理组织。
3.1.1 质量标准建设
3.1.1.1 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较完善,符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院应把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规范教学过程和质量标准上下功夫,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质量标准和相关文件。这些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切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了遵循学校的《学校教学质量标准》、《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规范》等制度规范外,应该制定学院的《教学工作规范》、每个专业制定《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等教学质量标准和文件,从备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考试、毕业设计等环节都提出了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
具体应该有:《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项目实训(含二级项目)管理办法》、《实习教学管理办法》、《课程设计管理办法》等。
3.1.1.2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重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析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严肃的工作,它以教师及其教学活动为主要评价对象,其作用是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根据《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学院应该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最终还综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教师考核情况分析总结。
3.1.2 学院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包括:教学要素自身按照规律进行科学组织及运行;管理部门对教学要素进行统一协调的组织与协调,其主要功能是科学地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调控。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见图2。
图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架图
3.1.3 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在学校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主管校长和教务处的领导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和教务办组织实施。学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院教学发展、改革和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评议、指导、监督和咨询。成立了督导组,担负着全院的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风与学风等状况的检查、督导的重任。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3.2 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过程的检查(教学状态数据)、教学效果评价(调查)等。
针对专业构建了一套完善的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施内、外部共同监控机制,并将反馈信息应用到教师评优、评奖、绩效考核、职称晋升中,并应用于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中。
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
3.2.1 质量监控方式
学院重视教学质量的改进,注重收集来自内部和外部各方的评价结果,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实施持续改进。
专业以学校的办学思路为指导思想,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特色,制定出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严格遵照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和学校、学院制定的质量标准,精心组织教学,通过初期、期中、期末的定期教学检查监控教学过程,通过“领导听课、专家督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过程考评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考试成绩分析、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评估教学效果;再将各类信息汇总,反馈教学过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形成专业建设规划与具体改进措施,修改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3.2.2 质量监控内容
质量监控内容包括日常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档案材料的质量监控,包括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监控。
日常教学秩序的质量监控:日常教学秩序由学院分管教学工作领导、督导、教务秘书等共同进行管理。学院常规检查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由教学质量监控领导组、教学督导组、教研室对教学运行状况、教学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主要包括期初、期中和期末检查。开学初教学检查,是开学第一周对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进行巡视,并给以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收集教师的课程教学大纲,并在网上提交,检查教师的教案等情况;学期随机教学检查,是教学督导随堂听课,对教师授课、学生学风情况进行巡视和评价,对教师的进度与课程大纲的符合度进行检查等;期中教学检查是每学期第9周至12周,学院组织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对本单位教风和学风情况及教学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检查的形式包括:听课、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进行课外教学环节检查等。根据需要,抽查教师教学文件如作业、实习报告、教案等。每学期都有期中教学检查总结报告。期终教学检查以考风为重点,进行考场巡视,对发现的考风问题,及时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对考试试卷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对实习资料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考试质量进行评估,教师对期末考试试卷进行质量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教学归档材料的质量监控:学院制定了《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试卷、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实训项目报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归档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每学期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开展专项检查与评价,对材料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进行检查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整改意见。
教学效果(目标分析)质量评价:院管理者主要是通过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查了解,根据制订的目标要求,对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进行抽查和检测,对师生的一些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察。以理论、技能、能力、创新素质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要求来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的优劣。通过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确保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3.3 制定完善的量化考核与激励机制
由于教学工作可量化评价指标较少,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激励、运行、惩罚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教师评聘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对科研能力的考量,有相对完整的硬指标,但对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缺乏一套客观且有操作性的评价方法,难以被纳入职务晋升的指标体系;另外目前教师大多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由于学院相关政策使得教学“回报率”远远低于科研,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另外,学院部分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多,较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在教学时间的投入上相对较少,导致备课不够充分,上课效果欠佳,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较少等问题。
因此,高校应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教师业务水平考核、教学酬金分配、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真正营造一个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学育人的积极性与上进性、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通过研讨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现有的奖励分配制度充分调研,量化考核机制
鼓励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参与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学生课外指导等工作,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对所承担的各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量化,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具体激励办法,在新的绩效考核方案中鼓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提升教师自豪感。学校已经制定《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可目前还没有真正实施,另外,建议制定《高水平教学人才岗位聘用办法》,把教学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