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视角下知联会建设与发展研究

2019-01-17林华山赵东平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联会知识分子社团

林华山 赵东平 李 清

(1.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2.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重庆 400020;3.重庆市荣昌区委统战部,重庆 402460)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统一战线社团(以下简称“统战社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取得新发展。统战社团逐步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以下简称“知联会”)作为中国统战社团体系的重要构成,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级组织建设得到很大推进,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但是,与新时代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建设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的要求相比,知联会的建设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新时代,知联会应坚持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发展道路,切实成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功能显著、秉持初心的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全面彰显统战性、知识性、服务性、联谊性功能,真正成为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

此前,统一战线与社团的关系得到了统战理论研究和统战实践探索的关注,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大量研究成果探讨了社团统战工作问题[1],这类研究成果关注的是“对社团的统战”[2],而不是关注“开展统战工作的社团”本身。我国的统战社团是一个体系,不同统战社团之间既具有属性的一致性,也具有属性的差异性,其中又以知联会为典型。以往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知联会的自身建设[3][4]和社会功能[5]等问题,并未对知联会作为独立的范畴进行研究,也未揭示知联会的独特属性。本文建立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的概念和视角,以重庆市为主要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对知联会的角色定位、问题差距和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一、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体系中知联会的角色定位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国形成和建立了一系列统战社团,构建了统战社团体系。知联会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在全国各地各级普遍建立的统战社团,既具有统战社团的一般特征,更具有成为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的鲜明特质。知联会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具有如下独特的角色定位。

(一)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社团

社团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社团的本质是社会组织,在国内外具有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等多种称谓,其共性是处于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地带。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基础的显著差异,中西社团的运行及功能差异显著。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三权分立体制,突出强调“国家—社会”的对立二分,形成了政治上竞争分治、社会上撕裂对立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中,西方国家的社会组织偏向强调对抗性、此消彼长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并追求社会组织制衡国家权力。在中国,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领导,施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形成政治上协商共治、社会上团结和谐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包括知联会在内的社会组织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党扩大群众基础、增强执政能力的需要。基于社会组织所处宏观环境的差异,我国的知联会不同于国外社会组织。一方面,知联会以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政治底线,自觉摈弃西方所谓“国家—社会”二分逻辑,自觉成为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知联会与西方国家社会组织以社会性功能为主不同,具有突出的政治整合功能。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知联会不仅为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提供了制度化的路径,而且在一些统战资源相对有限的地方,对广义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政治吸纳,起到了“大统战社团”的“兜底性”作用。这与西方处于执政圈之外的“党外”力量为解决政治参与问题,往往通过组建新政党或通过选举与执政党分享权力不同,极大地彰显了中国特色。

(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团

我国大部分统战社团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的产生于辛亥革命至大革命时期,有的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年代,有的产生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比如,欧美同学会成立于191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7年5月6日发起创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成立于1949年5月4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于1953年。而知联会产生于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期。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于1986年9月,是全国第一家知联会。改革开放时期,我国还产生了其他统战社团。比如,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于1981年12月22日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84年6月16日成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于1988年成立。工商联、侨联、青联、欧美同学会等统战社团的历史较长,具有丰富的历史沿革、很强的建制性、鲜明的领域性特征。相比之下,知联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改革开放前产生的统战社团相比,知联会为党团结党外知识分子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生,这与革命时期产生的统战社团在当时主要服务于革命斗争、赢得政权有很大不同。同改革开放同时期产生的统战社团相比,知联会主要是应对社会结构变化后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和多样化而生,旨在更好地团结分布于各种所有制、各行各业各层次的党外知识分子。这不同于台联、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要是为了助推解决历史遗留的祖国未完全统一问题而生。基于这两点,知联会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新型统战社团。越是社会结构深刻调整,越是需要知联会承担新型团结任务。

(三)具有政治引导功能的社团

知联会以统战性为根本属性,以政治引导为核心功能。知联会是中国特色新型社团,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团,不能将其等同于学术团体、社会公益组织等一般社会团体。固然,知联会具有一定的知识提供、社会服务、联谊交友功能,但这些功能均是统战功能的派生。知联会作为党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以把党外知识分子团结联合在党的周围为首要宗旨。知联会的统战性突出体现为政治性,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与工商联突出的经济性、新专联突出的专业性、海联会突出的联谊性等存在属性侧重差异。知联会不满足于一般的联谊和组织,而是明确致力于对党外知识分子开展政治引导。知联会把党外知识分子特别是无党派人士组织起来,建立了适应无党派知识分子以个体活动为主的组织载体,极大地发挥了团结作用。

(四)具有群众组织特性的社团

知联会明确定性为群众组织性的社团,规定了其既不同于政党、不能朝更高组织化的政党化方向发展,也不能升格为更高建制化的群团。这有利于知联会更好实现作为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的独特价值。一方面,知联会作为社团,不是政党,也不允许发展为政党。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限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涵盖了作为中国政治唯一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有组织参与力量的民主党派,无组织但视同民主党派看待的无党派人士,有组织且视同民主党派参政的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虽“无党而又有党”,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载体而表现出很强的分散性和个体性特征。即使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狭义党外知识分子,实现三类安排的也只占少部分,他们也有参与渠道的需求。知联会以非政党形式起到了组织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知联会是“统战社团”而不是“统战群团”。群团是“群众性团体组织”的简称,是当代中国社会团体的一类。从狭义角度看,群团即为纳入机构编制法定管理、免于注册登记的群众团体,在中央层级有工会、妇联、共青团、侨联、台联、黄埔军校同学会、欧美同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22家。知联会联系包括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党外知识分子,在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多样性不断扩大条件下,需要高度灵活的社会化运行机制,不宜发展为建制性较强的群团。知联会具有的鲜明时代性、相对松散性、横跨式覆盖性等突出特征,有利于在把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起来的同时,又以自身的社会性和适当的松散性保持党外知识分子特别是无党派人士必要的独立性。

二、知联会成为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面临的问题

对照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的角色定位,知联会在建设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定位不精确

知联会在定位中存在“一刀切”现象,对其作为“大统战社团”的兜底性功能认识不到位、发挥不充分。知联会横跨式、广覆盖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激活。一是对知联会的定位不重视。有的地区和部门不重视知联会工作。调查发现,47.2%的党组织没有把知联会建设放在党委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全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担心开展知联会工作会牵扯单位精力和财力,影响中心工作,削弱业务工作。相比于民主党派工作,知联会运行存在“淡化”的现象。二是知联会成员的结构失衡。或以清一色的无党派人士为主,忽视了对民主党派成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适当吸纳;或以体制内人员为主,忽视了对体制外党外知识分子的吸纳(表1);或以民主党派成员为主,忽视了对无党派人士的吸纳。

表1 知联会会员中“体制内”人员占比

(二)政策不明确

目前,知联会建设和发展缺乏比较明确系统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存在脱节情况。《意见》出台已有7年,知联会建设发展的外部条件和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称《条例》)对知联会建设仅有一款原则性规定。这些问题导致新时代知联会建设发展的政策不好把握,缺乏自上而下的指导性规范。一是关于知联会的层级设置的政策规定不明确。《条例》第四章单列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这条规定中的“可以”在效力上属于非强制性规定,也未对中央、地市、县和横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知联会组织的设置作出相应规定。二是关于知联会组织体系的政策规定不明确。目前,各地区、各领域、各层级的知联会以相对独立方式运行,上下之间不存在必要的指导—被指导关系。这种“块状”运行状态影响了知联会组织体系的高效协同运转。三是关于知联会在统战社团体系中独特性地位未得到界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作为以其为主要成员的统战社团,同样应具有一定的枢纽型功能。目前,知联会与同一个地区、一个层级的其他统战社团协同关系不紧密。

(三)机制不完善

知联会成为现代化社团,对运行机制有很高的要求。当前,知联会不同程度存在社团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不够科学的问题。一是知联会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实践中,多数知联会运行实际主要由秘书处承担,其他组织架构设计较少发挥预设作用。同时,知联会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独立承担社会组织法人责任,内部民主建设水平等均需要提高。二是知联会日常运转的随意性较强。知联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水平需要提高。据调查,重庆市67%的知联会章程修订不及时;77%的知联会没有及时建立议事决策、学习教育、会员管理、调研考察、财务管理等制度;85%以上的区县知联会没有独立财政账户、没有财务人员、没有固定资产。三是知联会会员科学评价体系未建立。对知联会会员发展标准的掌握、入会会员的评价、新会员的吸纳标准均比较模糊。

(四)载体有欠缺

目前,知联会以传统的统战社团或一般社会组织运行的情形比较突出,尚未完全形成契合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运行规律、契合党外知识分子特点的载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化、单一化问题。一是工作手段相对传统,不能充分反映时代要求。知联会开展工作大多以会议的形式完成,习惯使用行政方法和传统手段,活动的吸引力有待增强。调查显示,知联会活动的实际效果有待大幅度提高(表2)。二是工作理念相对传统,不能充分满足会员需求。当前,知联会工作中“要求导向”突出,而对会员的多样化、高层次需求考虑较少,影响了对会员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的调动。三是知联会的活动品牌尚需深度打造。现有知联会活动载体的社会知晓度、美誉度以及可持续性仍需大力度扩大和强化。四是队伍建设相对松散,不能充分支撑社团发展。一些地方知联会领导班子中会长、副会长的“关键少数”作用发挥不够。会员的来源面比较狭窄,在更广泛领域、青年一代中有计划地培养储备不足;在去向方面,对三类安排的力度有待加大。一些地方政治资源分配不合理,对知联会的政策供给程度不同,“拿着帽子找人”和“人才扎堆”“育而不用”现象并存。

表2 知联会“五大任务”工作实效

(五)保障有差距

目前,知联会工作格局基本建立,但是对知联会建设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知联会成为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一是社团登记政策支持不充分。现有社团登记门槛较高,知联会作为社团登记的难度较大。部分知联会长期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长期作为“山寨组织”运行。二是干部兼职政策有制约。目前,党外干部兼职“审批难”和法人代表无法落实的问题突出。统战干部因工作需要在知联会进行兼职面临的政策瓶颈较多。这导致知联会工作机构无法充分健全、协调运作较难。三是人财物保障问题突出。不少知联会面临场所、经费和工作力量的问题,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和活动经费长期存在较大困难。据调查,全市有13.2%区县、高校的知联会处在无编制、无经费、无场所的“三无”状态。全年预算知联会活动经费1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仅占35.7%。一些地区、单位的知联会尽管有一定保障,但是存在预算不足和人员、场地不固定等情况。46.3%的区县知联会秘书处无专职工作人员;90%以上区县知联会日常工作由统战部门相关职能科室负责,存在“越俎代庖”现象。一些地方的知联会工作由统战服务中心全程负责,存在“大包大揽”现象。

三、知联会强化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建设的路径

新时代,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着力研究解决当前知联会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把知联会打造成为典型性、枢纽型、社会化、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新型统战社团。

(一)细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知联会组织的角色定位

知联会按照“小而精、小而全、小而活”的定位,原则上以吸纳体制内无党派知识分子为主,避免与民主党派组织、欧美同学会、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等统战社团交叉发展,但不宜“一刀切”。实践中,可根据统战资源禀赋、统战社团发育状况、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及分布等情况,因地制宜灵活确定会员构成。在县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领域,知联会可适当发展民主党派成员、归国留学人员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甚至包括在内地经商创业的港澳人士等,以发挥其“大统战社团”的兜底性作用。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知联会组织体系

加强省级知联会建设,并逐步延伸覆盖到党外知识分子密集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原则上市、县一级都应当成立知联会组织。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成立全国知联会,列入全国性社会团体序列。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知联会组织矩阵,试行下一层级知联会以团体会员身份加入上一层级知联会组织,实现知联会组织架构由“块状”向“网状”转变。同时,注重推进知联会同其他传统性、建制性、领域性统战社团的协同发展,发挥知联会对相关统战社团、其他社会组织、自组织等的辐射联系作用。

(三)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知联会特点的运行机制

着眼健全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会长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会员大会和法人代表及秘书处、内设机构职能职责,建立权责统一的责任清单。着眼程序化制度化,进一步理顺议事决策程序,完善学习教育、联谊交友、财务管理等制度,提高知联会规范化水平。着眼发挥会员主体作用,制定知联会会员发展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会员履职评价体系,完善使用和退出机制,切实把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吸纳进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不断创新知联会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

围绕政治引领,建好用活知联会网站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阵地,注重培养知识分子型网络大V,着力打造切合知识分子群体特点的传播介质,在增强说服力、认同感上下功夫,发挥党外代表人士“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的作用,引导广大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围绕联谊交友,更加关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状况和精神需求,从支持创新创业、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创新主题沙龙、众创咖啡、研习社、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联谊交友的场景体验,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归属感,真正把知联会建成党外知识分子信赖和欢迎的“娘家”。围绕社会服务,立足党外知识分子“散作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的群体属性,将“同心·星火”作为知联会社会服务总品牌,突出智力优势,整合会员资源,着力培养一批社会活动家、专门工作者,在服务民生中展示良好形象。围绕建言献策,进一步建好党外知识分子智库,加大激励保障力度,培养更多的参政议政型人才,引导广大会员把建言献策作为参政履职的主业。围绕人才培养,制定会员发展中长期规划、个性化培养方案和青年人才“墩苗”计划,有意识地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知联会中,并有计划地向各民主党派和其他统战团体输送干部,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推荐工作,着力在发现、培养、使用各个环节发挥知联会的“蓄水池”作用。

(五)大力解决知联会发展中的具体困难

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形成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知联会建设的工作合力。民政部门应根据知联会等统战社团实际情况,指导制定统一的统战社团章程示范文本,并在社团注册登记、变更等方面适当降低门槛,优化服务,强化管理,加快解决部分知联会成为“山寨组织”的问题。组织部门应适度放宽对统战干部、党外干部在统战社团兼任职务的限制,加强党的领导。财政部门应支持统战部门加强对知联会经费的保障力度,落实固定的办公场所。统战部门应积极调配干部,进一步加强和充实知联会秘书处的工作力量。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通过聘用工作人员、接收志愿者、购买社会服务等有效途径,多渠道探索推进知联会工作机构实体化。

猜你喜欢

联会知识分子社团
“老”手艺绽放“新”风采——记宜兴市新联会理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婷
缤纷社团
高校知联会建设与作用发挥研究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定位、关系、目标——知联会建设的三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