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阳木版年画文化内涵探析

2018-03-31卫泉鑫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平阳木版年画

卫泉鑫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装饰品,有“东方古老之花”的美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艺术形式之一。尧都平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产生了民间艺术的珍宝——平阳木版年画。

一、平阳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

(一)平阳木版年画概述

1.平阳简介

平阳,地处古河流平水(发源于吕梁山脉东麓)之北,故得名。《帝王世纪》称,尧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据《平阳府志》记载,夏商西周时期,平阳地属九州的中心冀州。春秋战国,狼烟四起,平阳始属晋国,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此。秦汉之际,置平阳县,隶属河东郡。隋开皇年间,为避讳“杨”字,更名“平河”,后又更为“临汾”,临汾得名,沿用至今。两宋时期,始置平阳府,隶属河东路,辖十县三州。明清平阳府下辖三十五州县,包括今临汾运城两市及晋中灵石县和吕梁石楼县。民国初年,废府设道,原平阳地区十七个县归河东道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成立晋南专区,后又按原建制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今天所指的古平阳地区就是今临汾市下辖的十四个县及两个县级市、一个市辖区。

自古以来,平阳地区就是南下中原、西进潼关的战略要地,位于临汾城中心的鼓楼,始建于北魏,四面门洞上镌刻着“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十六个大字,这是对平阳地理位置最精准的概括。

2.年画综述

独特的制作风格:木版年画的制作要经过画稿、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年画匠人先在纸上起稿,线条要清晰流畅、简洁明快、突出细节,创作题材要满足人民大众的喜好;刻版是制作工序的中心环节,决定着一幅年画的优劣。年画艺人对雕刻材料十分讲究,一般以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枣木为主,而平阳地区临近汾河,两岸多枣木,为其雕刻提供了绝佳的材料。艺人精湛的刀工同样不可或缺,在雕刻中要做到上下线条一样宽,这样才能保证雕版的重复利用;雕版完成后,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印刷。印刷对纸张的要求也很严格,一般选用麻纸,而平阳地区水质偏碱,制作出来的纸张经年柜藏,不霉不烂,民间流传平阳麻笺甲天下的说法。印刷年画时一般先印墨线,再印彩色,先把雕版刷上墨汁,把纸张铺平,用刷子刷一遍,再刷上其他颜色,晾干之后,一幅栩栩如生的年画就制作完成了。

鲜明的绘画风格:由于受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平阳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影响,平阳木版年画在画风、造型、色彩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年画不同,其画风粗犷豪放,不同于江苏桃花坞的细腻柔润,也不同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高贵雅致。平阳木版年画造型夸张,不拘泥于细节,质朴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注重色彩的对比,以大红大绿为主,艺术效果更强烈。其绘画风格与普通民众生活极为贴近,深受人们喜爱。

广泛的地域分布:平阳年画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我国古代主要年画产地,地域分布广泛,几乎遍及整个晋南地区,形成以临汾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状态。据史料记载,自宋朝开始,洪洞、曲沃、襄汾、赵城、霍州、稷山等地,木版年画的刻印已成区域性规模,至今这些地区还保留着木版年画的祖传遗风。

(二)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

1.萌芽

《太平广记》记载,有邻邦进献重明鸟,国人以为是吉祥之物,于是“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可见当时尧都平阳的民众已在门上刻画重明鸟用于辟邪纳福,这是最早的关于年画的记载。到了商周时期,在春节来临之际,人们开始在大门的两侧悬挂绘有神荼、郁垒画像的桃木板,早期的桃符开始出现。之后,桃符逐渐发展演变,开始出现了春联和门神画两大分支。随着造纸术的兴起和雕版印刷的发展,木版年画渐渐兴起,平阳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发展

北宋建立之后,在今临汾市设平阳府,并在此设立官冶机构,铸钱资助关中军费,使平阳成为北方重要商业贸易城市,加之平阳一带受到战争破坏较轻,临近都城开封,又与古都长安隔河相望,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繁荣,雕版印刷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官营出版机构和民间私办书坊兴起,木版年画随之得到发展。《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年岁,市场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桃板及财神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可见,宋朝木版年画逐渐走向市场,开始向商业化发展。

金灭北宋后,金人将开封地区的宫廷匠人悉数掳掠北上,行至平阳一带,部分画匠艺人在此滞留,并定居于此。这些艺人把自己的技艺与平阳当地的麻纸、雕刻相结合,此后雕版印刷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也让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并由此扩展到平阳之内的洪洞、襄汾、曲沃、侯马等地,此后不断发展,遍及晋北及京都燕京,同时延伸至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当时平阳所刻的书籍叫做“平水版”,盛极一时。木版年画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如鱼得水,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留下来诸多传世珍品,如平阳姬家、徐家雕版作坊所刻的《四美图》《义勇武安王位》《东方朔盗桃图》。

3.鼎盛

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了明末清初,木版年画已渐趋成熟,达到鼎盛。明朝政府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限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民间艺人也在不断改进创新,增添了新的题材和内容,使平阳木版年画在明清两代大放异彩。制作和售卖木版年画的作坊、商铺覆盖整个平阳地区,各个县城、乡村集市都设有摊位售卖春联、年画,仅临汾城内就有画店几十家,如“益顺画店”、“德隆画店”、“兴昌画店”、“平阳陈家”、“平阳陆家”等。据统计,明清临汾及周边地区有年画作坊上百家,每年印刷的年画近亿张。其年画作品在全国各地享有盛誉,受到人们的追捧。此外平阳地区还向外输送了不少年画艺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大槐树下先后迁移数百万人,其中就有许多画匠艺人,平阳木版年画也在这次背井离乡中走出另一番春秋,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4.没落与重生

清朝末年,平阳木版年画受到外来石版印刷术的冲击,再加上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不安,平阳木版年画走向衰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攻陷临汾,大肆破坏城内画店,大部分作品、雕版毁于战火,这使得木版年画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平阳木版年画虽重新得到发展,但“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民间工艺被批判否定,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从瓦房窑洞搬进高楼新居,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张贴年画的习俗也随之渐渐淡去,只有在部分农村地区还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传统,但大部分人选择张贴廉价的胶印年画,平阳木版年画发展仍面临困境,举步维艰。

二、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背景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纵观中华文明演进史,临汾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大约十万年前,丁村人在此繁衍生息,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片空白;四千五百年前,陶唐氏尧治平阳,据考证,位于临汾东南的陶寺遗址是帝尧的都城,华夏文明从这里起步;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北方,曲沃侯马一代就是晋国的中心;两汉时期,平阳地区人才辈出,卫青、霍去病北抗匈奴,封狼居胥,霍光位极人臣,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西晋末年,刘渊迁都平阳,登基称帝,声威赫赫;宋金两代,平阳府是北方的经济文化重镇;明清,平阳商帮纵横大江南北,“非数十万不称富”。平阳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氛围浓厚,为民间艺术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木版年画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华夏儿女心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围绕着春节,兴起了许多年节活动,如扫尘、贴对联、贴福字年画、守岁、包饺子、拜年和压岁钱等,长此以往,形成了固定的民俗习惯。不同的地区风俗各异,地处晋南的平阳地区也形成了独特的年节文化,在临汾人眼里,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就算开始过年,“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祭灶,在这天人们要用糖果祭祀灶王爷,因为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各家一年来的善恶,用糖果黏住灶王爷的嘴,以防他上天瞎汇报。在农耕社会,冬天田地里没有太多的农活,也没有其他娱乐活动,所以人们十分重视春节,从小年开始就忙碌起来,去热闹的集市庙会购置春联、年画等年货,把房屋里里外外打扫一遍,然后贴窗花,杀猪宰羊,蒸煎煮炸,蒸捏花馍。在大年三十那天,人们把新买来的春联、年画张贴到院内、屋里、槽头、畜圈、门窗、影壁等位置,欢欢喜喜迎接新年的到来。平阳人贴年画讲究“多多益善”,在他们看来不贴年画就不算真正意义的过年,尤其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凡是可以贴年画的地方都要贴上,以求红火和吉利。年画一贴,年的喜庆氛围就烘托出来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要从小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正是平阳人独特的年节习俗滋生了木版年画,同时也正是木版年画为平阳的年节增添了浓厚的年味。

(三)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

平阳地处黄土高原,毗邻滚滚黄河,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原和奔流不息的万古黄河造就了平阳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人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加上相对闭塞的交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形成了长期重视农业的社会习惯。围绕着农业生产,人们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张贴年画以佑丰收。《春牛图》《男十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作品就寄托着这一愿望。农耕社会从事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力,重子观念浓厚,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祈求子孙的年画,如《麒麟送子》《天仙送子》等。地理环境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黄土高原风沙较多,在农村人们大多居住在窑洞,受到“一方水土一方画”地域文化的影响,平阳地区产生了拂尘纸画,张贴在窑洞上和橱柜上,既能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避免单调布局,又能去除尘土,使房屋整洁干净。年画张贴位置也体现了传统农耕社会的风水观,如财神要张贴在进门处,脸不能朝外,否则财富会外流。土地神应面向大门,向门外四方纳财,增强住宅财运。

农耕文化的印记深深烙印在平阳这块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上。平阳木版年画孕育于农耕时代,其具体内容、题材、贴用方法体现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民间艺术的交流融合

临汾既是文明的源泉,也是民间艺术的摇篮,各类民间艺术在此交汇融合,平阳木版年画与寺庙壁画、皮影、刺绣、剪纸一脉相承,彼此影响,共同发展。洪洞广胜寺的元代壁画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戏剧壁画,其刻画者多为民间画匠艺人,把版画绘画技巧加以改进,运用于壁画创作中;曲沃的碗碗腔皮影戏在制作皮影时同样汲取了版画壁画的风格和手法,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临汾刺绣内容丰富,多宣传和谐平安、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与人们张贴年画表达的情感异曲同工;浮山县被文化部誉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民间艺人做的剪纸造型优美,线条粗犷,乡土味浓厚,表现北方人们豪放的性情,与木版年画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这些民间艺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滋养并发展壮大了平阳木版年画。

三、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

平阳木版年画题材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既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了平阳地区淳朴的民风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实地调查对平阳木版年画进行分类,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一)农本思想

平阳木版年画中关于农业生产的,大都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劳动生活,人生天地间,务农最为先,其代表作品有《春牛图》《男十忙》《女十忙》《自立年丰》《五谷丰登》。其中最具特色的佳作是《男十忙》,该画大都以小幅的形式出现,一般宽15cm,高24cm,这类年画虽画幅较小,但展现的内容丰富。画面将各种劳动场景都绘在一个年画版中,分为上中下三层,这是平阳木版年画最常用的手法,展现了平阳地区男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秋收、打场的丰收情景和繁忙景象。下面一层展现的是人们收割小麦的情景,中间是人们把收割回来的小麦铺在地上,轧场人立在中央,一手牵着牛,一手挥鞭喝令,牛听话地拉着石磙子来回地转,同时用木杈将轧平的麦子翻挑,把下面的麦子挑上来,用石磙子碾到麦粒脱落。上面是扬场的画面,扬场人用木铲铲起带草的麦粒,迎着风向上抛出去,金黄的麦粒散落在地。画中十个男子各有分工,有条不紊地把小麦收割、脱粒、扬场并集装成袋,一个个劳作的身影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一幅《男十忙》就将秋收所有环节收录进来,可见版画艺人高超的表达技艺,同时也可以窥探出平阳民众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富足生活的向往。

(二)戏画一体

平阳木版年画之所以能独树一帜,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戏曲文化的发展。在古代,家家每逢年节、婚丧嫁娶等大事,都要请戏班子唱大戏来增添气氛,但这样的看戏机会对广大平民子弟而言一年难得,这样,木版年画艺人就看到了这一发展契机,大量的戏曲题材在木版年画中体现出来,涌现出众多杰出作品,如《三进士》《白水滩》《汾河湾》《桑园会》等都是平阳地方上发生的事、地方上的戏,这种画最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其中《汾河湾》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作品,讲的是唐初名将薛仁贵功成封侯,回家乡探亲,到了汾河湾,遇到一对男女儿童正在打雁,忽然有一只猛虎袭来,薛仁贵害怕伤了两个孩子,突发袖箭,不料却误伤了男孩,回到寒窑,听妻子讲述,才知道在汾河湾射伤的男孩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夫妻悲伤不已,奔向汾河湾。这类画大多都是拂尘画,比较常见的有《白蛇传》《精忠保国》等。画匠艺人在创作这类画时,充分汲取了戏曲中以虚代实、以少胜多的虚拟手法,把动态的戏剧静态化,场景简练,高度概括,以最动人的情节抓住最揪心的细节加以刻画,构思精巧,一幅版画就能将一部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驱凶辟邪

平阳木版年画中最常见的、人们张贴最多的是驱凶辟邪类,家家户户每年过年都要张贴。古时,人们对自然神秘力量心存敬畏,张贴年画驱邪镇宅,佑一家平安。这类作品在平阳地区流传广泛,诸如《满门增福》《秦琼敬德》等。《满门增福》又称《魁头》,即钟馗的头像,因“馗”字难识读,故俗称“魁头”,“魁”字还寓意考场吉利,图中的魁头,把钟馗的头像加以夸张,头戴进士帽,怀抱卷轴,画面左题“满门增福”四字,面露凶狠之色,怒目而视,血口大张,獠牙两立,双耳穿环,胡须满腮,突出其捉鬼食鬼的厉害形象,可降伏恶鬼威赫魑魅,常贴于门上和卧室墙上,希望能把“妖魔鬼怪”都驱除在外,在新的一年中无灾无难。

(四)祈祥纳福

明清以来,画匠艺人充分汲取历代传统画之长,刻苦钻研,加以创新,使吉祥类年画得到充分发展,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题材,代表作品有《恭喜发财》《麒麟送子》《加官进爵》《大吉大利》等。其中《麒麟送子》是典型的求子题材,图中描绘的是两个仙女将一骑着麒麟的小孩送到人间,小孩左手持玉书,右手拿着如意,寓意吉祥如意。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麒为雄性,麟为雌性,二者结合即生子,是人间“贵子”的象征。这幅年画通常是新婚夫妇洞房的装饰品,常贴于年轻夫妇的房门之上,寓意早生贵子。这类年画多采用谐音,如刻画一只猴子立于马背上,取“马上封侯”之意,春节张贴《金鸡独立》,取“鸡”“吉”同音,寓意新春大吉。

(五)伦理教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注重道德教化。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引导和教化民众的作用。平阳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深厚,其木版年画也体现儒家仁义礼智信,尊三纲、循五常的思想,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对违背当地风俗习惯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主要作品有《二十四孝图》《回娘家》《一团和气》《走亲戚》等。平阳当地画匠艺人将《二十四孝图》加以简化,用简单的图画把二十四个感天动地的孝子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张贴于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日常行为,指导人们以孝为先。平阳木版年画通过生动的形象和通俗的内容,表现出艺术的认知教化作用。

(六)传奇传说

平阳地区文化氛围浓厚,当地民众受历代传奇故事、神话传说影响,自发形成崇拜神灵和英雄的风俗习惯,并通过年画表达出来,这类年画主要有《赵云救阿斗》《义勇武安王位图》《东方朔盗桃》《刘海戏金蟾》等。其中《义勇武安王位图》为传世珍品,1909年俄国探险家在我国甘肃西夏黑水城遗址的古塔中发现这幅作品,现在收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义勇武安王位图》又称《关公图》,义勇武安王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加封三国名将关羽的封号。画面中间刻印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目光炯炯,美须飘然,身披战袍,坐在椅上,前后士兵五人,立于其旁,分持大刀、盾牌、“关”字绣旗,画幅周边刻有“平阳府徐家印”。关羽生前有功,死后为神,在民间被赋予更多的角色,演变为保佑平安、惩邪除恶的万能神灵,同时也是忠义的化身,得到当地民众的崇拜祭祀。

四、近代以来平阳木版年画的新元素

传统的平阳木版年画发展期处于农耕社会,人们生产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大部分年画作品以农业生产、驱邪祈福、伦理教化为主,充分反映了平阳地区民俗习惯和风俗人情。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平阳画匠艺人以民族大义为重,用刀和笔刻画大量反侵略反封建的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后,平阳木版年画得到重生,当地人民积极投入生产建设,年画制作者也积极创新,结合新元素,刻绘新的作品。笔者通过搜集相关年画作品,对近代以来平阳木版年画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民族意识增强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传统手工艺受到严重打击,平阳木版年画也不例外,但不少年画制作者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创作年画作品反对外来侵略,缅怀英雄,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这一类作品大多见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代表作有《慰问太行山老革命根据地》《贺老总说戏》《拥军爱民》等。《慰问太行山老革命根据地》是力群在抗日战争中刻绘的,这一作品可以看到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的老一辈版画家的艺术风采,为保证战场的宣传鼓动,连队的油印小报刻插图通常是由木刻工作者刻画的,这些小报深受前线战士的喜爱,大家抢着看。艺术家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革命需要,积极探寻木刻艺术及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同时反映时代元素的艺术作品,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带下的革命根据地。

(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风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阳木版年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画匠艺人创作出一批反映新中国、新生活的年画,这一时期年画主要以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劳动生产为题材,其中《人民英雄》《欢庆丰收》《学愚公》《放羊养鸡》《接班人》和《赤心开出向阳花,汗水培出丰收果》等作品的时代特色尤为浓厚。《赤心开出向阳花,汗水培出丰收果》是反映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治和时代特征很深的作品,画面中摆满了柿子、葡萄、棉花、西瓜、南瓜等,展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右侧男子被授予“五好社员”光荣称号,这类年画在当时起到鼓励人们辛勤劳作的作用,人人争当“五好社员”。平阳木版年画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的作品,既能起到宣传作用,又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平阳木版年画已有千年历史,它生于民间,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寄托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长于民间,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它的发展与平阳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探讨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平阳地区的民间文化、感受普通民众的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发展到今天,传统木版年画发展举步维艰,而深入解读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而且有利于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平阳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牛年画牛
年画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缸鱼年画之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