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分析及思考
2019-01-17刘尚儒邵长兰
刘尚儒,邵长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了研究生专业基础和研究潜力,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程度[1]。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生课程应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培养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该学科研究生数量以及高校培养点不断增加。文献[2]的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具有诞生时间短、发展迅速、跨专业考生比例较大等特点。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跨专业学生数量多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那么如何在课程设置上满足这类学生的要求,并在培养过程中达到培养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级、2016级和2017级3个年级的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被试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他们对课程设置现状的反映,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从学生主观层面切入,找寻和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以期在课程设置上发现更多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1 基本情况概述
《教育大辞典》对课程设置的解释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3]。随着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如今这个定义已不能表达出课程设置概念的全面性。《新编高等教育学》[4]将课程设置定义为:“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规划,它把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任务、内容、范围、进度和活动方式的总体规划体现出来。”由此看出,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而不应仅仅是教学科目的展现,应将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体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全面发展。本研究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科目的研究,还包括参加会议、学术讨论、科研以及社会实践等内容。本校职业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课程安排共分为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以及补修课5大模块,学位课又分为公共课(4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9门课程),大类别选修课中共有1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他均为2门课程。此外,在学分上要求学生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实践课不少于4学分。
除学习科目外,学院在课程设置的其他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规范。例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以及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大型会议,参加会议可跟随导师,也可自行参加。在学术讨论上,学生可以与导师提前联系沟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同“师门”的学术研讨与汇报等。
为了对本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研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随机抽取了2015级、2016级和2017级研究生40名,其中32名为跨专业、无教育学学科学习背景。本次调查共发出40份问卷,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100%。虽然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但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有典型的代表性,加之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是本校的重点培育学科,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生培养方面具有别具一格的培养方式,因此该被试研究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对判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复合型人才成为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对培养目标方向进行调查时,被试研究生有着不同的认识。认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占5%;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占27%;而认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占68%。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学属文科性质的学科,但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应当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的理论型人才。还有较少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在访谈中得知,这些学生均有考博深造的想法和意愿,他们更重视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因此,从多数学生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目标应该考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
2.2 理论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2.2.1 课程设置的内容以及门数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有1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一般;4%的学生认为课程有少部分的前沿知识;而5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较陈旧。虽然有些课程加强了学生关于职业教育以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关于社会前沿性知识还相对缺乏,没能做到持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
在对课程门数设置的调查方面,有57.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门数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对课程门数设置的评价如图2所示。课程设置的门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扩散能力,研究生课程不能仅设置关于“教育”的课程,还要包含“教育”以外的课程。课程门数设置的单调,必然会带来专业学习上的乏味。
图2 对课程门数设置的评价
2.2.2 公共课程设置重复,针对性不强
英语和政治类课程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设置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打基础”的作用。想要了解国外研究动态,看懂英文文献,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虽然目前本校研究生英语课时相对其他课程来说较多,但是许多学生为了应考四、六级以及各种英语考试而忽视了英语课上知识的学习和课后巩固。采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课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性较大,并且课程内容比较随意,没能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政治类课程的安排,目的是使学生提高政治意识,培养学生参政议政能力,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动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政治课的学习效果多依赖于教师上课的方法与技巧,希望任课教师在课上能够多讲一些与历史有关,与中共党史有关的伟大事迹,以调动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2.3 选修课程设置不够丰富
在对选修课中跨学科课程设置的评价上,60%的学生认为跨学科课程只有1~2门,课程门数设置太少;30%的学生认为跨学科课程应设3门以上。选修课中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跨学科课程设置不足将会限制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对选修课程设置比例的评价上,70%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所占比例过少,不能满足需求。实际上,这与学校师资整体配备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选修课的设置范围也只是在教育学学科周边,并没有真正做到选修。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外延度,发展学生的特长。如果在选择上受到了压缩,那么兴趣也会随之下降。
2.3 实践情况不理想
2.3.1 课余进行学术讨论的频率不等
调查发现,学生与导师进行学术讨论的频次大有不同。7%的学生1~3天进行1次学术讨论与交流;40%的学生1周1次;18%的学生每月1次;30%的学生每半月1次;5%的学生表示没有进行过学术讨论。学术讨论是学生向导师进行汇报以及同学间进行学习的好机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诚然,不同年级以及导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也会导致讨论频率不等。
2.3.2 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会议不一
参加会议次数如图3所示。从图3知,仅有7.5%的学生参加过3次及以上的学术会议。在访谈中得知,这样的学生多是已经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参加大型会议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研究能力。
图3 参加会议次数
2.3.3 参与科研课题数量不等
调查结果显示,有7%的学生参加了3项以上的课题研究,28%的学生参与了1~2项的课题研究。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对其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经常参与科研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创新能力。
2.4 专业前沿知识与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等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研究方法论知识、专业前沿知识等。分别有42.5%和22.5%的学生认为要提高专业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论知识;另有17.5%和12.5%学生认为应该提高跨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其中,大部分学生把专业前沿知识看做最需要提高的知识。在课程设置时,如果没有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整合课程知识内容,将会降低应有的知识覆盖面。在能力提升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从目前高校对学生培养情况看,这两种能力的确也是当今大学生最欠缺的。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提高硕士研究生知识和能力方面作用最大的几种学习方式包括课堂听课、课外自学、听学术报告、参与课题、社会实践、参加学术会议。分别有37.5%和27.5%的学生认为参与课题、选择社会实践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作用较大。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非常注重自身科研能力提升的。
3 对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
3.1 课程设置应遵循前瞻性原则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过去、看曾经,而要看发展、看未来。随着社会各类职业的高度综合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已是大势所趋。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只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或者是应用型人才,而应是既掌握广而深的学术理论,又掌握一定前沿性的技术技能,并具有应用头脑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面向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课程内容更应与前沿动态紧密联系,保持课程的生命活力,紧跟该领域发展趋势,并能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做到内容的持续更新。因此,要使课程的设置具有动态性,学校须审时度势,遵循前瞻性原则,采取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灵活办学形式,设置课程始终要把前沿性的知识贯穿于课程中。
3.2 加强与各相关领域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
一个学科领域人才的培养需有属于自己的培养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只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足的,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门属于文科性质的学科,但如果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应用技能知识的支撑,是很难将这门学科掌握的,也很难在职教领域开展更广更深的研究。对这种特殊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要想提高实践能力,课程的设置必须要同学科领域相关用人单位合作,建立课程互贯互通的“立交桥”,做到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衔接与匹配。此外,各省市相邻区域高校也可建立“联盟”合作机制,共同组织开展各种实训活动,让更多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参与到技能训练当中,从实战经验中提升科研能力。因此,课程设置要始终着眼于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平台,以便于更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更优秀的职教领域人才。
3.3 适当增加应用性课程比例,注重科研实践能力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培养出的研究生层次人才,更多的是要培养能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职业教育领域实际问题的人才。在研究生专业学习期间,作为“学硕”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更多的课程安排是理论性课程,实践机会很少,哪怕接触到了实践内容,最多也只是为了做论文去职业院校见习一段时间,实际上更多的时间还是放在了“文字”学习上。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那么在研究上也不会有切实的感受,写出来的论文也只能停留在皮毛阶段。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当适度的多安排一些实践操作课程,加强学生在某一技术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与职业院校签订协议,与职校学生一同参加实训课,既可以提升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也可在课程中发现问题并得到启发。学校也可以安排不同学院的专业教师定期开展专业学习公开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也可以在学习本学科知识之外,更多地接触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
3.4 选修课程应与相关的跨学科课程资源相结合
选修课是专业课之外且对学生起到知识补充和延伸的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来选修。当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时,他们才会更加投入,更加用心。选修课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提高创新意识,更好地促进个性化发展。
就目前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是跨学科而来,这对学生培养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辩证地看,这也许是一个好势头。职业技术教育学中的“职业”与“技术”四字就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如果只是以教育学的眼光去看待这门学科,那么就会使学科的研究变得狭窄而无力,所以学校应该在现有专业必修课之外,提供更多的跨学科选修课程来更好地体现本学科高度融合的特点。例如: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教育学学科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会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而且还非常重视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其中包含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人文类学科课程,也会有一些计算机技术类课程,这样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具有多样化特点[5]。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仅要注重实践课以及研讨课的开发,还要加强与拓展选修课的跨学科资源,突破传统课程设置结构,设置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各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设更多的跨学科课程。另外,属同一区域内的大学之间可实施“学分互换制”,在网上开设选课系统,实行网络公开共享,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学校的课程,也可以选择跨校课程,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校的师资资源,又避免了某些选修课出现人数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在知识学习层面,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也能够在扩充本学科专业知识面的同时,吸收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就业层面,也可以适度地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空间,减少就业压力;在人才培养层面,也能够更好地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双师型”教师。
3.5 将职业指导理论相关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中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能够很好地接受职业上的规划与指导,导致就业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这种被贴上“难就业”的专业来说,这种问题更应该被重视。每年在大学毕业季时,都会举办就业类指导讲座,但是内容都相差无几,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学生的反映也并不好。其实,针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让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去研究,因为他们本身就关注就业问题。那么把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类课程纳入必修课,其一是学科特殊性的要求;其二可以让更多对职业生涯规划感兴趣的学生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应该将职业指导规划类课程纳入到专业必修课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职业的研究能力。
3.6 构建合理的英语课程体系
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设置目标,更应该着力于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要在教学上加强语言实践性[6]。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要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按照正确的语言学习规律进行。改变目前纯粹以授课型课程为主的课程安排,构建适合本学科的英语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不仅可以开设听力、口语、写作等传统的基础型课程,还可开设英语国家文学选读、报刊选读、西方影视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学校可依据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开设尽可能多样化的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
4 结语
作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力后备军,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课程设置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表面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路径,而深层次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其课程设置的体现要区别于其他教育学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应更具有特色,更具“职业味儿”“技术味儿”。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符合其培养目标要求,也要随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生发展的特点而变化,从多方面完善学科体系的同时,更新课程体系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