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可持续人文关怀在重症“三无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19-01-17马荣荣邝静李晓琼
马荣荣 邝静 李晓琼
310000杭州九和医院ICU1,浙江杭州
467000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河南 平顶山
467000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3,河南 平顶山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患者在陌生的环境中难免焦虑、恐惧,护理人员不仅要满足危重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更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尤其是“三无患者”大多无依无靠,易产生被遗弃、绝望的心理,对“三无患者”这一特殊群体[1],我院ICU积极探索和开展护理服务新模式,实施全面可持续人文关怀,重视和尊重三无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与尊严,让“三无患者”充分感受到被关怀和尊重,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三无患者”20例,其中清醒9例,昏迷11例;其中机械通气8例入住ICU;找到家属6人,送社区3人,送救助站5人,死亡6人。
方法:⑴入ICU前:接到急诊科通知,医生积极前往急诊科会诊,及时向急诊科接诊人员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发病地点、发病情况等,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危重程度,符合ICU收治范围的,通知ICU护理人员准备床单元、氧气、负压吸引、抢救物品等,陪同患者入病区。⑵入ICU时:①认真做好接诊工作:“三无患者”入住ICU时,至少3名护士到科室门口接收患者,安置床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开放静脉通道,安置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抽取血液进行血常规、生化、凝血、快速四项、动脉血气和交叉配血标本(备用),根据病情及医嘱酌情留置胃管、尿管,遵医嘱准确及时用药,配合医生进行多脏器功能的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准确及时书写特别护理记录单,包括患者的入院经过、生命体征、主要用药、出入量等。②认真登记患者信息,多数重症“三无”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无法沟通交流,我院对“三无患者”进行了编号,如“无名氏1”“无名氏2”以此类推,认真登记出入院登记本,对患者病历、检查单等按编号进行专人管理,并定点放置,定期归档,由病案室统一存放。对于有财物的患者双人核对后,使用密封袋封存,专人管理。③遇“三无患者”入院立即通知给科主任和护士长,上报保卫科、医教部,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开通专项救助基金,优先保证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治疗与护理顺利进行,在抢救的同时,通过公安系统迅速开始寻找患者亲属;“三无患者”清醒后,及时询问其病史、家庭信息、联系方式等补登记其相关信息,缩小寻亲范围。⑶入ICU后:①改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践行6S管理理念,保持病房内干净整洁,提供功能强大的多功能电控床,遥控器放于患者触手可及处,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舒适感受,自行控制床头床位高度;舒适温暖的床单元,床单、被套、枕皮摒弃传统的白色、粉色,以白色为底色,配以灰黄虚线相间格子,给人以简洁、愉快、明亮、稳重的感觉。护士服则以淡雅的粉色为主,给人以温馨的感受,每个床单元均设有床头灯、地灯、墙灯,光线柔和,按需使用,如夜间只开地灯既减轻光线对患者的刺激,又不影响护士观察,每日7:00~8:00,16:00~17:00播放优雅、舒缓的背景音乐,降低患者紧张恐惧心理,让患者感受到被爱。②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对全科护士进行基础礼仪培训,将基础礼仪规范如站姿、坐姿、点头礼、问候礼、接人待物等融入ICU护理工作,使护士举手投足间展现自信的精神风貌与职业涵养,使人产生安全感,体现人文关怀。③无差别化服务,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操作:重症“三无患者”由于身份和病情的特殊性,更应该耐心的解释与沟通,告知患者所处的环境,这里有最好的设备,有最优秀的医护人员陪伴,在这里很安全,让其感受到平等和尊严。操作前耐心解释,询问患者需求,对于不能使用言语沟通的患者,提供写字板,自制卡通图来帮助患者沟通,操作中及时使用言语安抚,动作轻柔,尽量减轻患者痛苦,操作后运用肢体动作,如握手、轻抚等,满足其爱和归属的需要。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感谢患者的配合。④提供人性化监测技术,减轻对患者的伤害:a.合理镇痛、镇静:根据患者的病情ICU为患者实施各种有创监测技术,如机械通气、CRRT、CVP监测等,导致危重患者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及生理不适感受,诱发焦虑、躁动、睡眠障碍,产生与呼吸机对抗、意外拔除导管等不良事件。因此恰当的镇静、镇痛治疗能有效减轻或消除危重患者ICU住院期间的不良感受已成为危重病医学界的共识[2]。合理镇痛、镇静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其安静进入睡眠状态,提高疾病康复水平。根据医嘱采取镇静措施,一般用右美托咪定200μg,0.2~0.7 μg/(kg·h)持续泵入,舒芬太尼50 μg,0.03~0.15 μg/(kg·h)泵入,应用数字评分法、疼痛行为量表(BPS)、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进行疼痛评估,判断镇静、镇痛效果。b.个性化营养支持: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防止并发脏器功能衰竭中发挥一定作用;在营养支持方面较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及更好的营养效果;实施方便,并发症少[3],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根据医嘱采用肠内营养乳剂经鼻肠管间断匀速泵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能够经口进食的“三无患者”,餐前询问患者饮食需求,根据患者需求为患者定制符合病情的爱心餐,管床护士亲自送餐至床边,协助患者进食,让患者有家的感觉,感受到亲人般的关心与照顾,营造人性化、温暖和谐的救治氛围。⑷出ICU时:患者清醒后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联系其家属、朋友,转往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没有家属的联系救助站工作人员妥善安置,定期探视随访,及时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保管好患者遗物,以便家属认领,认真做好尸体料理,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
体 会
“三无患者”大多来源于流浪者、拾荒者或有精神疾患、家境贫困、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或被社会歧视被家庭遗弃,但是每一位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三无患者”更应该受到关爱,传统的ICU护理模式往往是重技术而轻照顾,忽略了患者的需求,把全面可持续人文关怀落实到重症“三无”患者的治疗中,全程人文关怀,积极延伸护理服务,让生命重享平等和尊严。人文关怀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