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旋杆菌在消化性溃疡中的致病因素以及治疗进展

2019-01-17王斌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9期
关键词:螺旋杆菌胃部消化性

王斌

401520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

幽门螺旋杆菌在消化性溃疡中的致病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微厌氧、螺旋状、生长要求苛刻的一种细菌,是当今所知可唯一在人类胃部生存的一种微生物。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在2017年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在胃中,幽门螺旋杆菌生成的大量尿素酶可产生氨,进而将胃内的生理环境改变,导致胃部生长抑制,胃泌素混乱,降低胃黏膜疏水性,产生氧自由基,并破坏上皮细胞对炎性递质的释放等,导致胃局部出现黏膜炎症,引发胃酸的过度分泌,将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进行破坏,最终导致胃部或十二指肠出现消化性溃疡。对此,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及炎症反应是决定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主要致病因素[1]。

毒力因子:幽门螺旋杆菌可分为Ⅰ型、Ⅱ型及中间型。其中Ⅰ型菌株中具有CagA基因,此基因为细胞毒性相关的一种基因,Ⅰ型菌株因此可产生CagA蛋白及VacA蛋白,而VacA蛋白是一种空泡细胞毒素蛋白,具有很高的细胞毒性,在临床中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一种致病因素。Ⅱ型菌株中没有CagA基因,不会产生VacA蛋白及CagA蛋白等细胞毒素,毒力小,感染人体仅会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甚至没有临床症状。而中间型菌株则为仅表达VacA蛋白及CagA蛋白中的一种的菌种。此外,幽门螺旋杆菌还会释放磷脂酶A2、磷脂酶C、尿素酶、金属蛋白酶、氧化酶、乙醇脱氢酶等损伤黏膜上皮细胞的毒力因子,均为导致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

炎症反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体后,可与宿主进行相互作用,引发人体产生对菌体的免疫反应,提高IL-6、IL-8等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使多种机体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其中IL-8作为一种强劲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在出现炎症的过程中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出现驱化、脱颗粒,最终引发局部炎症。而中性白细胞会浸润、移入黏膜组织,并在吞噬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中释放氧自由基和溶酶体酶,同时在生产的免疫炎性调节反应中,内分泌、旁分泌等途径对自然杀伤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产生作用,使之在胃部黏膜迅速激活、增殖、分化,引发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对局部组织产生损伤。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西药治疗

治疗药物: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抗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链霉素、阿奇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甲基红霉素、四环霉素、青霉素等。其中单一使用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为42%~54%,是当今所知效用最强的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一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则是耐药性较少、治疗效果较好的根除幽门螺旋菌感染的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在当今幽门螺旋杆菌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等抗生素敏感性逐渐下降的情况下,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机体内外均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具有临床应用潜力,已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二线用药。此外,在临床抗菌治疗中还需要和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联合使用以保证治疗效果[2-3]。

治疗方案:在临床用药治疗中,单一使用甲硝唑、克拉霉素、铋盐等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可进行二联、三联、四联药物治疗。其中用PPI或铋盐联合克拉霉素、甲硝唑或阿莫西林等一种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二联疗法研究较多,但临床报道较少,且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率低,故不推荐应用。对于三联疗法,有以铋剂为中心及以PPI为中心的两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以PPI为中心再与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是当今主要的推荐治疗手段,而使用泮托拉唑有更高的有效性、安全性。对于四联疗法,则主要是对一线治疗失败病患进行补救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铋剂、PPI再与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药治疗

治疗药物:研究表明,黄柏、黄连、黄芩、大黄、乌梅等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可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而紫花地丁、元胡、厚朴、高良姜、丹参、槟榔等均有一定的幽门螺旋杆菌抑制作用,可作为辅药。同时可利用甘草、黄芪等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白术、仙鹤草等益胃健脾药物,三七、百合、赤芍等提高免疫力药物以及陈皮、木香等抗溃疡药物等。

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二黄三七汤、溃疡散、愈疡汤、丹参饮、胃止痛汤等中药加减方均对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有显著效果。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

有临床研究表明,胶体次枸橼酸铋、痢特灵及清胃冲剂的中西药联合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单一中药及单一西药治疗;丽珠得乐胶囊、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黄芩、蒲公英、黄连等八味中药组成的清幽门螺旋杆菌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88.6%)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4]。中西药联合治疗正确使用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缓解西药不良反应,但不能任意盲目使用。

结 论

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有毒性酶、毒素以及其引发胃部黏膜炎症反应均对胃部黏膜造成伤害。在临床中主要使用抗生素联合铋剂或PPI的三联药物治疗,但需避免滥用抗生素。此外,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显著。但需对汤剂成分、药理进行进一步确定,在临床中需谨慎使用。目前,益生元及益生菌已是十分有希望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剂,需进一步在体外、体内及临床试验中探索。

猜你喜欢

螺旋杆菌胃部消化性
为什么坐过山车时胃部会发痒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胃部爱情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健康体检者消化道症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胸苷激酶1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