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019-01-17周正江
周正江
628455苍溪县唤马镇卫生院,四川 广元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加大、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使得便秘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规西医治疗多给予促分泌药、胃肠动力药以及泻药,给药后其短期疗效显著,但停药后便秘程度加重[1-2]。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优势,本文特对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中药辨证论治
脾肾阳虚:此类属于便秘的冷秘,患者证见大便不畅,腹中冷痛,多见手足不温,腰酸背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治疗原则以温润通便为主,常用治疗方法为济川煎加减治疗。张喻然等[3]采用济川煎加味联合腹针治疗脾肾阳虚型便秘,组方中肉苁蓉、白术为君,当归、怀牛膝为臣,取锁阳、杜仲、火麻仁等助其润肠之效,黄芩、泽泻、枳壳等共为佐药,加入少量升麻以取欲降先升之效,诸药合用联合腹针治疗脾肾阳虚型便秘,发现治疗后患者的主要证候、排便症状等均得到显著改善。
气虚便秘:此类属于便秘中虚秘的气虚型,患者证见排便不畅,粪便质地不硬但难以排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脉虚,此类治法为健脾、益气、通便,生脉散、补中益气汤以及黄芪汤等加减治疗是其常用方剂。姜义彬[4]给予患者黄芪汤加味治疗,方中甘草、麻仁、陈皮、山药、白术、党参、黄芪等煎剂加蜂蜜调服,治疗10 d后患者排便间隔时间、排便费力程度、乏力汗出气短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2.00%。
津枯肠燥:此类患者证见大便干燥,缺乏便意且排便困难,腹部胀满,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治疗方法为滋阴润燥,常见方剂为麻子仁丸、增液汤等。王世华等[5]给予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患者复元活血汤联合麻子仁丸加减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0.90%。
肝胃郁热:此类患者证见大便干结,腹胀,睡眠质量不高,多梦,烦躁易怒,舌红苔白,脉弦,多由情志因素导致,治疗方法为清肝泄热,常用六磨汤加减治疗。张渝均等[6]给予老年气滞型便秘患者枳术丸合六磨汤加味治疗,治疗后患者食欲下降、腹部胀满等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
胃热肠燥:此类患者证见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次数显著降低,常见数日一行,需服用排便药以通便,多伴有腹部胀痛,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此类患者治疗方法为清热润肠,排下通便,多给予麻子仁丸加减治疗。常玉双[7]对小儿功能性慢性便秘给予麻子仁丸治疗,发现治疗后小儿心烦不安、面红身热、口干口臭、排便困难、便期延长、腹部胀痛、大便干结等症状体征均显著提高,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0%。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刺与灸法、穴位埋线、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等,经研究证实均具有理想疗效,患者容易接受。
针刺与灸法:针灸治疗疾病在《灵枢·杂病》中就有记录,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具有理想效果,具有彻底改善症状的疗效。有研究认为,对脾肾阳虚证或脾虚气弱证的慢性便秘患者采用温针灸方法治疗,取其调节脏腑之气之效,通畅气机则患者便秘症状改善[8]。小儿以纯阳体质居多,胃肠实热是导致小儿便秘的主要原因,小儿惧针、喜动,因此针灸过程中应对小儿便秘进行辨证论治,针灸时结合小儿特点采用不留针法进行治疗。《灵枢·官能》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治疗是治疗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艾灸治疗便秘的过程可根据便秘证型取穴,虚证者取天枢、气海、足三里、大肠枢等,实证者取穴支沟、大肠枢、天枢等,艾灸过程对准穴位进行固定,持续艾灸至皮肤潮红。
穴位埋线:穴位埋线最早记录于《灵枢·终始》,将材料埋置于穴位,可产生胀、重、麻、酸等得气感,长时间刺激穴位进而治疗疾病。有人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气虚血瘀中风后便秘,取大肠俞、天枢、双侧足三里埋线,总有效率为93.10%,治疗后患者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均更优。穴位埋线法将中药作用、埋线方法以及毫针刺法相结合,对人体发挥综合作用,具有花费较小、疗效明显、简便易行的特点,与当前我国医疗水平相符合。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药物贴敷于患者相应穴位,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后对体内经络造成刺激,进而通畅脏腑之气,纠正脏腑阴阳失衡,达到治疗效果。有人联合针刺与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虚证便秘,取穴双侧足三里、腰阳关、命门、关元、气海、下脘、中脘,取曼吉磁贴贴敷,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耳穴埋豆:《灵枢·口问篇》记载,“耳者,经络之所聚也。”脏腑与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耳穴埋豆是压丸贴敷于耳郭穴位上,对相应穴位进行刺激以防治疾病。耳穴埋豆的材料包括王不留行籽与磁珠等。有学者治疗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取穴三焦、皮质下、交感、直肠、大肠、肺等在耳穴内部的敏感点,消毒后胶布粘取王不留行籽贴敷于相应穴位,示指、拇指持续按压,经王不留行籽对患儿耳穴进行刺激,至出现麻重、酸胀等自觉反应,嘱患者自行按压,同时联合艾灸治疗,治疗后腹胀程度、排便频度、粪便形状以及排便困难等中医证候可基本得到改善,总有效率90.00%。
总 结
常规西药治疗便秘,可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仅治标而不治本,导致停药后患者便秘复发,容易出现便秘加重的情况,长期用药则容易产生用药后不良反应与药物依赖。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便秘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且其不良反应较少。
中医药治疗便秘,需要重视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使用泻下药物。穴位敷贴、针灸、艾灸、耳穴埋豆、穴位埋线、中药汤剂与丸剂治疗等均是有效方法,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耐受情况与体质进行个体化用药。便秘患者需坚持饮水,食用粗粮或较软食物,适当揉腹、运动,定期排便,改变自身不良生活习惯,进而改善症状,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