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角化棘皮瘤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
2019-01-17田玉生
田玉生
408400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
角化棘皮瘤(KA)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皮肤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可自行消退,远处转移的发生概率较低,通常情况下皮损在1年内就可以自动消退,临床误诊率较高[1]。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5月收治角化棘皮瘤患者36例,男17例(47.22%),女19例(52.78%);年 龄45~93岁,平 均(70.70±13.60)岁,50岁以下3例(8.33%),51~60岁7例(19.44%),61~70岁7例(19.44%),71~80岁6例(16.67%),81~90岁12例(33.33%),90岁以上1例(2.78%)。
皮损特征:所有患者都是单发性皮损,头面部31例(86.11%),颧部及颞部3例(9.68%),鼻部2例(6.45%),眉部1例(3.23%),额部2例(6.45%),头皮1例(3.23%),眼睑1例(3.23%),下颌1例(3.23%),颊部14例(45.16%),耳前2例(6.45%),颈部2例(6.45%)为,手背2例(6.45%)。肤色至淡红色角化性丘疹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直径为0.5~3.9 cm,皮损中央出现凹陷,内含角质栓,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情况:根据临床表现考虑为角化棘皮瘤19例,诊断准确率为52.78%,误诊率为47.22%,被误诊的患者17例中,被误诊为皮肤鳞状细胞癌7例(41.18%),被误诊为寻常疣3例(17.65%),被误诊为基底细胞癌3例(17.65%),被误诊为光线性角化病2例(11.76%),被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1例(5.88%)。
组织病理特征:典型的角化棘皮瘤呈半球形,中央呈火山口样,充满角质。最重要的镜下特点是病变的剖面结构:两侧的边缘突起,像口唇形状(唇状边缘),火山口中充满角质物质,大多数上皮细胞分化良好,胞质呈嗜酸性毛玻璃样[2],有时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边缘呈推进性生长,边缘有较密集的炎细胞浸润。
结 果
所有患者中,早期皮损3例(8.33%),成熟期皮损32例(88.89%),消退期皮损1例(2.78%)。出现溃疡28例(77.78%),角化3例(8.33%),角化过度25例(69.44%),角化不全20例(55.56%),角囊肿22例(61.11%),毛玻璃样细胞17例(47.22%),出现异型细胞15例(41.67%),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8例(22.22%),出现真皮炎性细胞浸润28例(77.78%)。
讨 论
关于角化棘皮瘤,有研究者认为角化棘皮瘤属于良性肿瘤,而还有研究者认为角化棘皮瘤为可退性恶性肿瘤[3]。角化棘皮瘤多发于老年人群中,通常会在2~3个月内快速生长,并在1年内自行消退,其消退原因尚未有明确定论[4-5]。多数研究者认为其自然消退与细胞凋亡有关。
手术切除为单发型角化棘皮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切除的患者,可对其注射甲氨蝶呤、干扰素,光动力治疗或放射治疗。对于多发型皮损,可以通过外用维A酸乳膏进行治疗。角化棘皮瘤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较低,并且角化棘皮瘤SCC无法鉴别,为了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患者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对预后具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