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时节病纷纷
2019-01-17叶健全小儿科主任医师编辑英斯设计庞婕
文/叶健全 小儿科主任医师 编辑/英斯 设计/庞婕
“流脑”就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为流行高发期,据统计,每年的2~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6个月至2岁的宝宝特别容易感染,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死亡率高,所以妈妈们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一是为宝宝及时接种预防疫苗,二是做好宝宝的日常卫生护理。
认识“脑脊髓膜炎”
脑脊髓膜由外向内可分为硬脑膜、蜘蛛网膜和软脑膜,各脑膜间有夹腔,夹腔内有丰富的血管和脑脊髓液,在蜘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就是所谓的“蜘蛛网膜下腔”,此处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感染性生物的侵犯而引起发炎的症状,就是“脑脊髓膜炎”。
症状表现
“流脑”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在病情发展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这时宝宝会出现一些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如咽喉痛、鼻塞、流鼻涕、咳嗽和轻微的发热等。当细菌进入血液中并进行繁殖时,就会出现第二期也就是败血症期的症状,宝宝会持续高热、面色灰白、精神萎靡,臀部、肩部等受压部位还会出现出血性皮疹,呈鲜红或暗紫色,大小不一,小的有针尖大小,大的呈斑片状。严重的出血疹可以迅速扩散到全身,发生坏死。第三期为脑膜炎期,宝宝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抽搐和颈部僵直等异常情况。
还有,如果婴儿的囟门尚未关闭,那么脑脊髓膜发炎就会导致脑压上升,使得囟门膨出,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传染途径
流脑的传染源包括流脑患病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染,病原菌存在于患病者和带菌者的鼻咽腔分泌物中,当他们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原菌可以随飞沫散布到空气中,继而被宝宝吸入呼吸道内。因此,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让宝宝远离传染源。
护理要点
宝宝被诊断为“流脑”后,不论病情轻重,都应住院治疗,确诊为流脑后要及时隔离,从发病日算起,隔离时间不少于7天。照护者和探病者均要戴口罩,病房要安静,空气要流通,严密观察宝宝的血压、皮肤、瞳孔、呼吸、体温等病情变化,对重症、昏迷的宝宝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要为宝宝增设床栏,保护宝宝安全。
饮食方面,需给予宝宝易消化的、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进食原则为“少量多次”,以减少宝宝呕吐。尽量多喂水,高热患儿应多饮开水,以利于药物排泄,减少对肾脏的损害。要注意观察尿的次数、颜色及尿量,每周留尿查尿常规两次。
另外,还要注意宝宝的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帮宝宝漱口,减少咽部细菌的繁殖。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发生感染,溃烂时可以涂紫药水或抗生素软膏,用纱布敷盖伤处。
积极预防
流脑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的耐受力很差,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经常开门窗通风,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宝宝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秋末冬初对5岁以内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保护率可达80~90%,抗病能力可维持1年左右;以后每年再打加强针一次。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不要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这样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病菌。饭后盐水漱口,也有利于预防“流脑”的发生。患儿或成年患者要及时隔离,宝宝身边的流脑易感者和可疑者要及时、正确地服药预防,以免影响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