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乐新声—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

2019-01-17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乐谱作曲家

龙 鑫

作者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硕士

“《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的2018 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剧目,9 月14 日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盛演,其间座无虚席,共享盛乐。

陈应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自1963年起,陈教授先后发表了将近200 篇相关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论文,可谓深入致学。2007 年,专著《敦煌乐谱解译辩证》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一等奖,在中国古谱学、乐律学等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敦煌乐谱研究,享誉国内外,他始终不渝、独树一帜,用音符来奏响这神秘又古老的“天书”。早在陈先生之前就已有理论家在探索古谱的解译,叶栋花费毕生的精力研究唐乐,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唐乐古谱译读》等重要著作,赵晓生和何昌林都对唐琵琶古谱作了解译,推动了敦煌古谱研究不断向前展开。

敦煌乐谱,距今有1000 多年的历史,有幸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乐谱之一,是流传在人间的不朽灵魂,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认识中国古代音乐极为重要的窗口。其谱式为琵琶谱,由20 个谱字、术语等符号组成,这些谱字与符号极其晦涩,解译困难,故有“千年天书,百年解译”之称。敦煌乐谱P.3808 全卷现存25 首,日本学者林谦三按其三种抄写笔迹分为三组:第一组10 曲、第二组10 曲、第三组5 曲。因为敦煌乐谱第一组所用的音阶和现今新疆传存的维吾尔族音阶基本相同引起了陈应时对乐曲的注意,并尝试根据自己的译谱来探索敦煌乐谱中的西域古曲。陈应时将古谱译成现代乐谱之后,就使它们不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物了,我们通过读谱唱奏,就可以听到谱中有声的音乐,从而使这沉睡了800 多年的古曲穿越了时间隧道又悄然回到了人间。

本场音乐会是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总策划,导演吴敏,舞美总监代晓蓉,舞美设计焦燃,多媒体设计毕盈盈,灯光设计周钰棋,选取的是陈应时研究成果中的解译精品《倾杯乐》(周嘉颖编配)、《急曲子》(孔志轩编配)、《撒金砂》(陈晓栋编配)、《营富》(陈密佳编配)等13 首乐曲。这25 首简单又精悍的旋律,每首仅有1 分钟左右的时长,经著名作曲家朱晓谷、苏潇、陈晓栋、孔志轩及多名民乐作曲方向的青年作曲家编配而成,以不同大小型编制的形式,组成“敦煌古乐团”,特邀戴晓莲(古琴演奏家、上海市人类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古琴艺术传承人)、五弦琵琶演奏家舒银友情参演。

《品弄》为敦煌古谱第一首,由青年作曲家李墨编配而成,其以琵琶、中阮、古筝等弹拨乐器为主奏乐器,在打击乐和笙、笛、筚篥等吹打乐器的衬托呼应下,紧凑递进,推向高潮,表现出铿锵有力、庄重肃穆的气势氛围。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由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最贴近西域的地区之一,以古代西域伊州,位于今新疆哈密一带,命名的《伊州》便能证明。敦煌古谱第十六首与第二十四首皆为《伊州》苏潇编配,二者曲调基本相同,皆为两段式曲体,此曲旋律二者合为一体。女高音在箫、中阮、古筝、打击乐的铺垫下,悠扬婉转,绕梁不绝。《长沙女引》周依澄编配,旋律悠扬典雅,灯光聚焦在舞者身上的时候,婀娜多姿的动作,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容易让观众们幻想眼前是否是壁画中的女子,勾勒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美好画卷。《水鼓子》朱晓谷编配,是敦煌古谱第十八首和第二十五首的结合体,全曲由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气氛热烈,节奏急促,富有变化,表现出大唐盛世的宏伟气势。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演出,对舞蹈演员(王沁渝、李家慧)和声乐演员(男高音郭孟洋、女高音陈斯)的要求非常的高,敦煌古乐团的演员们工作量大,有的演员参加了将近十首演奏,著名指挥家吴强和陈晓栋在排练当中要求极其严格。

敦煌古谱音乐会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们首先是把这每首曲子的曲调原封不动的呈示出来,沿用它们的旋律去发展,这是作曲家们所要遵循的原则,呈示完之后,再根据这些个音调去发展和延伸,把十几小节构成的乐段,编成为一首首完整的作品,这十三首敦煌乐曲,没有一首是相同的编制,有两首作品是增加了舞蹈,三首作品是演唱。在乐队编制上采用了不同的乐队编制,用了一些当时的乐器,比如筚篥、排箫、笙、古琴等。在基于原来的乐器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宋朝以后才出现的乐器,包括二胡等弦乐器,二胡是弦乐的主要乐器,理当用此来推陈出新,重现唐风宋韵。在传统的创作技法上,给伴奏音型增加了一些现代技法,与现代的多媒体相呼应,让观众耳目一新。而敦煌乐谱作为琵琶曲,作曲家们巧妙的采用琵琶的伴奏音型进行发挥。要完全达到古代的乐曲思维发展逻辑是很难的,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去修改并研究。

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亲笔题词:

因陈出新,卓尔立派,究释古乐之谱,年耄耋而重现唐风宋韵。伟哉大师,能继绝学,斯德斯功堪称国宝;

应时生化,斐然成章,演绎敦煌之曲,弄丝竹以追拟金鸣玉振。幸也上音,勉兴寂响,或得或失姑作先声。

本次《古乐新声》呈现给观众一场视听上的饕餮盛宴,古老的乐谱与作曲家们当代的音乐审美艺术并置毫无违和,甚至锦上添花。敦煌古乐团精湛的演奏与多媒体设计的思路,可谓是视听盛宴。敦煌古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宝库,是民族的骄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脚踏实地,古为今用。让观众亲近这些文化遗产,以此增加对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希望更多的人对古代艺术产生共鸣,能够更喜欢这些文化遗产。此次敦煌古乐之新声将在艺术的穹宇久久回荡!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乐谱作曲家
山之高
乐谱:放飞梦想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长大可当作曲家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
基因密码乐谱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猫咪成长史
跨国、跨时空的交融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