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模式构建策略
2019-01-16孙海丽
孙海丽
【摘 要】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趣味课堂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趣味课堂的问题谈几点思考,以期通过探讨,对以后的教学起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模式构建;策略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改革课堂模式,注重创新教学,将兴趣与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趣味课堂构建,主要从兴趣的激发、积极性调动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课堂设计进行优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趣味课堂的问题谈几点实践性的认识,简单论述操作的途径和方法,以期通过探讨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一、基于创新理论,鼓励学生质疑
趣味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创新思维理论。创新思维也是创新人才智力结构的核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激发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趣味教学模式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质疑。疑是问之源,问是思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中,鼓励学生质疑,留时间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呈现出生活中的一些图形、实物等,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哪些实物的面是正方形、哪些是长方形,并根据观察比一比,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有什么特点。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量、折、比等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学生通过做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等。实践活动的开展,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如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那么,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吗?问题提出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再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互动,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基于心理学理论,运用直观教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给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探究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基于这个理论,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增强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让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感兴趣。生动、具体、直观、趣味性的实物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浓厚的学习欲望,营建愉悦、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如《元、角、分的認识》,教师可以呈现给学生目前流通的纸币和硬币,认识市面上常用到的人民币,并根据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说说1元和1角、5角的关系,说说10元是几个1元,50元是几个1元、几个10元、5元……实物的运用,生活经验的融入,让“元”“角”“分”的教学简单易懂,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呈现给学生目前新版的10元、20元、50元等的纸币,呈现以前流通而现在生活中几乎见不到、用不着的“分”,如1分、2分、5分的硬币,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再如《图形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分、秒》等的教学时,教师借助于实物,同样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如圆柱体、球等,让学生再滚一滚、摸一摸等,感受其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正方体、长方体实物的观察,如魔方、橡皮擦等,感知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大小相等,而长方体的对应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正方体的棱都相等,而长方体对应的三组棱分别相等……实物、图片等的教学,利于学生直观构建知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三、基于快乐教育理论,开展趣味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快乐教育的理念,新课改的宗旨也是改变传统被动的模式,构建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互动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快乐教育理论表明,人们只有在需要满足时才会快乐,快乐和兴趣相随,兴趣产生积极情感,促人们积极参与。为此,快乐教育理论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通过趣味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心,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快乐教育理论的融入,开展趣味活动,游戏是备受大家青睐的主要途径。游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游戏的融入也满足孩子们爱玩、好动的需求,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如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玩掷骰子游戏,教师先说出游戏规则:两个骰子同时掷20次,将每次掷出的数字和分成两大组,A组:2、3、4、10、11;B组:5、6、7、8、9。然后让学生各选一组,再掷骰子,得到的数字和在哪个组,该方赢,最后,哪个组赢的次数多,哪个小组将获胜。如选A组的一同学掷出的数字和5,则获胜的小组为选B组的小组……这个游戏不仅具有趣味性,也与可能性相关的知识相联系,游戏的融入让课堂趣味横生。
游戏的融入应注重多样化,仅仅以高年级为例,数学游戏就有很多,如猜数学术语的游戏、摸同色球的游戏、移棋子、天平游戏等,多样化游戏的灵活运用更能发挥游戏的作用,让游戏为数学课堂增趣提效,实现“寓教于乐”。
快乐教育理论下的趣味活动,除了游戏之外,竞赛、分层教学、激励评价、动手操作等,也都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乐趣的有效途径,促学生快乐学习、积极参与。
总之,趣味教学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从趣味模式的设计入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探索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玉蓉.增添趣味,增进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J].学周刊,2019(23):99.
[2]吴聪.浅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教学[A].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