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练习也精彩
2019-01-16李琳
李琳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赞可夫说:“不要进行盲目的、互不联系的、大量机械的练习。”因此,教师应注重扭转这一局面,精心设计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生活性练习,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拉近数学应用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让学生“练”出趣味、“练”出实效、“练”出精彩,进一步凸显练习的价值和意义。
一、设计趣味性练习,引发兴趣
教育学家科罗廖夫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有兴趣才会主动探索,有探索才会有收获。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融入趣味,让数学显得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在教学角的知识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一个长方形,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下幾个角?题目出示后,学生兴趣倍增,很多同学认为长方形原先有4个角,剪去一个角,必定是剩下3个角,此时教师没有作出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不一会儿,学生便发现了问题,有学生剪去一个角后,还剩下3个角,也有学生剪去一个角后,剩4个角,还有学生剪去一个角后,还剩下5个角,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教师让学生到前面进行展示,学生发现,尽管都是剪一刀,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练习不但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还深化了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
像这样,通过设计趣味性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设计层次性练习,因材施教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学生先天智力、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习能力必然有高有低。因此,搞“一刀切”的练习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那样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所以,在练习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分层性的练习,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像这样,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层次性的练习,能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及时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成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思维方式各有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思路多样,解题形式灵活,更易激发学生的热情,真正达到学会、学懂、学活的境界。
像这样,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没有固化学生的思维,而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智力角逐的乐趣,提升了练习效果。
四、设计生活性练习,促进应用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模型。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应从知识内容的特点出发,为学生设计富有生活性的练习,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后,教师没有让学生单一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了“超市购物”的练习。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他们扮演超市中的顾客和营业员,让学生将相关的物品标上价钱,如钢笔每支6.5元,练习本每本2.8元,铅笔每支0.5元,直尺每把1.2元等。不一会儿,很多小“超市”便开始营业了,有一位“顾客”买了1支钢笔和2把直尺,付了10元(学具)人民币给营业员,营业员很快找回1.1元给顾客……学生就这样饶有兴趣地练习着,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提升了应用能力。
像这样,教师在教学新知后并没有进行机械的练习,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师生进行有效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紧扣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高质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强化理解,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