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架构 有效设计
2019-01-16金燕
金燕
纵观现行各版本(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尽管对分数意义的教学的编排思路有所不同,但都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了分数产生、发展的历史,在编排上都注意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递进的方式帮助完善认识,即先认识分数的“份数的含义”,然后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建立分数的“商的含义”,拓展分数的意义,并在比的意义之后再次进行拓展分数的意义教学,阶段不同,教学的具体定位和安排也不同,认知要求也不相同,越深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知更为多元。分数的意义有其丰富特点,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小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教学分数时,除了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对分数意义作系统梳理分析和整体认知,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之外,还应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理解教材例题之间的本质联系,能站在一个制高点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系统规划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分数的意义”的内涵实质,努力向学生传递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从数的维度出发,实现数量分数与除法(商)之间的对接
基于分数意义在各年级的不同编排,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该立足于分数的本原意义,关注分数的两个基本维度,从四个方面展开,揭示分数作为“量”和“率”的两个层面,序列化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引出单位“1”的概念,抽象出分数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以后,还需认识它的外延,回顾三年级上册“把每种食品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中,其中的“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而后面正式引入这个分数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样的前后表述中其实渗透了分数的两种含义:关系和数量,前一种表述“二分之一个”为蛋糕的数量,而后一种表述“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为关系,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即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时,对分数的不同内涵作出了适当的孕伏渗透,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来说,这两种表述的理解是模糊的。
通过以上设计,抓住学生的知识起点,从数的维度出发,精心设计以上一系列的教学过程,运用数形结合,体会分数的有关知识及应用是以平均分为起点这一核心知识,将分数问题与归一问题联系起来,从“商”和“运作”这两方面解決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分数与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实现迁移,初步形成知识的结构化理解,为建构知识体系提供可能。
二、从比的维度出发,实现倍比分数与倍数的对接
比的维度中,“部分与部分”关系的内容是分数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以上有层次的推进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辨析、思考,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将“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迁移纳入“谁是谁的几倍”中,很好地把不同学段的两个知识点有机结合到一起,促进了与已有认知的对接,帮助学生感悟分数的丰富内涵,不断完善并建立分数意义的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两个同类量的比的认识,学生也不会形成分数只能表示部分与整体的思维定式,为高年级学习解决分数(百分数)乘除法的相关实际问题中对单位“1”的理解、数量关系的确立等一系列下位知识奠定了基础,让学习逐步走向结构化、系统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好”问题,教师要设计好探究的引领问题必须理清两点:①深入思考知识本源问题,也就是“教什么”;②搞清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真正的起点在哪里,才能明白自己该“怎么教”。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驱动学生有价值的学习,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学分数的意义亦是如此,我们立足分数意义的核心,深挖知识的本质,对教材适当进行重组架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支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式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拓展分数的内涵意义,学生不断完成新问题的挑战,慢慢积累数学经验,达到“学一法,解一题,会一类”的技能,使学生能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让数学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上落地,那么这样的教学才真正落到实处,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