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好好说话
2019-01-16柳晓洁
柳晓洁
摘 要:来访者初一时对新环境不适应,想家,情绪紧张,出现说话结巴现象。上了高中之后情况更加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教师运用认知疗法帮助他调整观念,用放松训练法帮助其改善结巴状况,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辅导;结巴
一、基本信息
小强,男,16岁,高一年级学生,性格内向敏感,乖巧懂事。父母均为农民,小学毕业从农村考到县城寄宿制初中,想家出现紧张情绪,一次因为回答问题紧张出现结巴现象,此后只要回答问题就结巴,进入高中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二、个案陈述
求助者陈述:我现在结巴特别严重,没法正常回答老师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小时候我说话不结巴,后来考上了县里的寄宿制初中,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来到一个新环境,我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既陌生又害怕。我非常想家,心理非常脆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变得紧张且敏感,生怕自己说错了话被同学笑话。有次上课老师叫自己起来回答问题,因为紧张我出现了结巴现象,此后我只要回答问题就結巴。
再后来我择校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重点高中。我感觉择校生跟正常考上的同学是有差别的,我想好好表现让大家认可我,可是好像努力了效果更差了,主要是结巴现象,我越努力想说好,就越说不流利。最近上课,语文老师问我叫啥名字,我就一直“嗯嗯”就是说不出来自己的名字,后来是同桌帮忙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我感觉很痛苦,我想好好说话,希望老师能够帮帮我。
三、原因分析
经过摄入性会谈,确定小强的困扰是初中时环境适应引起的紧张情绪而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结巴,后来升入高中觉得自己是择校生不如其他同学学习好,情绪更加紧张,结巴现象更加严重。
四、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辅导:建立咨访关系,寻求问题起因
辅导老师:你能具体说说初中时的感受吗?
来访者开始诉说自己的经历,第一次辅导老师更多的是倾听、陪伴。来访者说害怕城里的孩子会笑话自己是乡下来的,想好好表现,却出现了结巴现象。
辅导老师:你为什么会觉得城里的孩子会笑话农村来的学生呢?
来访者:我是从电视上看到,以前看电视有这样一个情景,当时觉得如果我是那个农村孩子,肯定会特别伤心,所以我一定在新环境做好自己,不给他们笑话我的机会。
辅导老师: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初中同学有没有笑话你,尤其是你们班的城里孩子?
来访者:好像没有(回忆并思考)。同学们都对我挺好的,宿舍的同学看我想家还主动安慰我。
辅导老师:你现在还会认为城里孩子会嘲笑农村孩子吗?
来访者:我想应该是我多想,电视上演的毕竟是少数。
辅导老师:现在你如何看待初中的第一次出现的结巴现象?
来访者:一次平常的失误,如果我当时能正确看待失误,应该会好些。
辅导老师通过引导,帮助来访者自我审查,检验自己的错误观念,理清初中时出现结巴只是偶然现象。
第二阶段辅导:了解家庭情况,探索家庭因素
小强的父母亲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问题,从小教育小强姐弟俩要好好学习考大学走出大山,在得知自己的孩子上课紧张出现结巴后。父亲主动找老师说明情况,希望老师能够谅解小强的情况,多鼓励,少一些提问。
小强说感觉父亲沟通了之后,老师们对自己特别好,经常照顾自己,但自己却压抑,因为这份照顾让自己觉得跟别人不一样,老师越说没有关系,他心里就越难受,他希望能彻底改善自己结巴的状况,而不是处处受到优待,其实他内心特别希望老师能跟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对待他。
第三阶段辅导:总结问题,助其成长
辅导老师:经过咱们这几次的探索,现在你能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吗?
来访者:应该是初中时我将一次的失误扩大化了。
辅导老师:那高中之后呢,更加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来访者:我是择校生,我觉得自己跟他们不一样。我的考试成绩比录取线低一分。
辅导教师:高一入学成绩高的,高考成绩就一定高吗?
来访者:那不一定,有很多入学成绩低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努力,逆袭到重点大学的。
辅导教师:所以说入学成绩并不是唯一,高中三年的努力过程很重要对吗?
来访者:是的。(开始沉默思考)
来访者:我明白了,高一入学成绩已经成为过去了,更重要的是高中三年的努力过程。
辅导教师帮助来访者用自我审查、语义分析、重新归因等技术纠正不合理信念,让他认识到其实自己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以及对自己不够自信,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会紧张而产生结巴现象。
在找到结巴背后的深层原因之后,辅导教师和小强一起制定了训练计划。每天由辅导老师选定一段材料,小强将材料读出来。刚开始训练的过程,来访者很紧张,双手紧握,每次紧张时老师会让他停下来放松身体,深呼吸,然后再重新练习。经过几次的咨询练习,来访者自信大方了很多,结巴现象也有了明显改善,能更好地和周围同学相处,学习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反思
这是一例典型的后天性结巴案例,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加上电视网络的影响,容易产生不合理信念。来访者的父亲望子成龙心情迫切,本意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孩子,却未想到老师的照顾反而给了孩子压力。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家长首先要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孩子润物无声的陪伴。其次应该是跟专业老师沟通,建立合理的辅导训练方案帮助其切实改善结巴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郭念锋.心理辅导老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心理社团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研究》(课题号:GS[2018]GHB0650)研究成果。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