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积累型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

2019-01-16朱利红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49期
关键词:纪年科举文言

朱利红

文言知识主要包括文言语法、文言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侧重于文意的理解,侧重于整体的把握,还要高度关注文化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的了解积累外,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学习《〈孟子〉两章》,就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關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

二、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化大为小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姓氏称谓、礼仪习俗、衣食住行、职官沿革、教育科举、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教学中要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化大为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高一、高二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分类归纳识记理解。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这两句中涉及地名“关中”(函谷关以西)、“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教师教学时可以就“古代地理”这一板块加以归纳整理补充。又如,《鸿门宴》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一句,教师可以就“人的称谓”这一板块加以归纳整理。

2.充分挖掘高三语文试卷中课外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如苏轼的《司马温公神道碑》中:“公始进士甲科,事仁宗皇帝,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宰相韩琦等因其言,遂定大计。”“而公卧病,以元祐元年九月丙辰,薨于位,享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谥曰文正。”这几段文字涉及科举制度、庙号、官职、纪年等古代文化,教学时应相应讲解有关知识。比如: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1)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年法”。(2)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专本专记,利用零星时间反复理解识记,适当开展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趣味性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演练习题、巩固强化。最好要有一定的检查反馈,使之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古代文化面广量大,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不断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形式要多样灵活又充满趣味,教学才可能有收获。

猜你喜欢

纪年科举文言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科举”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年”的别称
对时间的再认识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