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应对策略

2019-01-16黄祺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摘 要: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以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进行课程改革,并于2017年颁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新旧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实施建议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实施建议的对比,探讨新课标的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政治教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新旧对比;弱化知识;应对策略

新课标实施以来,活动型课堂的口号很响亮,但真正的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新课标施展不开,旧课标已无法适用现代化教学。这就使政治教学的开展处于尴尬的境地。新课标提倡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活动型课堂是本次改革的两大亮点,实施建议中对这两点有明确要求,新课标与旧课标存在一定的联系,也发展了许多内容。

一、新旧课标实施建议异同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丰富发展了许多内容,两者实施建议表述如下表所示:

(一)相同点

1.强调实践

无论是旧课标“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还是新课标“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两者都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从2004年到2017年,教育部一直強调政治课堂要与实践相联系,不能局限于教室这个小环境。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政治书本中许多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如果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探索知识的产生过程,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可以带学生旁听居委会或村委会的选举,学生在旁听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产生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书本知识不一定都是真理,也可能存在误差,所以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其具有问题意识。把特定过程的体验作为课程目标来规定,把课程内容安放在活动过程铺就的轨道上运行,这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成就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必然途径。

2.注重价值引领

政治课程是价值导向色彩比较浓重的一门课程,政治课程的开设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国都有开展,但外国都以隐性教育为主,如好莱坞电影中意识形态的灌输,东南亚国家的童子军教育等,都是借以一定的载体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而中国是一个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国家,通过初中开设《思想品德》(已改为《道德与法治》),高中开设《思想政治》,对学生进行品德与价值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不言而喻。

(二)不同点

1.知识传导方式不同

旧课标知识传导路径比较单一,新课标则强调知识的整合性。旧课程标准中第一条建议是“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具体要求有: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可见旧课标提倡教材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建议教师通过生活场景的展示传授知识。如文件中的案例一:模拟听证会,通过模拟“针对社区的一笔钱该如何使用征求居民意见听证会”,是以“公民政治参与”这一知识点为前提开展听证会,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糅合进去,学生通过模拟听证会熟悉这一知识点。一个模块知识点对应一个活动,这样的知识传导就具有单一性。而新课标则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新课标实施建议第三条:“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正如要求中所说:既要着眼于同一课程模块的内容,综合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着眼于同一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课程模块的内容。同样是听证会,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案例三列举了一个听证会的信息,让学生针对听证会两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局限于某一知识点,学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案例的选择贯通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多方面素养。

2.侧重点不同

新旧课标在侧重点上存在差异,旧课标注重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以学科知识为主,以生活教学为手段,旧课标从教学内容到学习方式都是围绕学科知识。即使提出了生活主题的概念,也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实践环节也如此,用“强化”一词增强实践的比重,但随后还有一句“丰富教学内容”,文件中也说道: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只是教学内容的补充。而新课标侧重活动型课堂,强调在活动中学。从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走出教室、社会实践活动、情境创设等字眼,政治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学习,通过社会实践或者是情境创设,参与活动或者自己创设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教育。这一系列表述的理论依据在于核心素养,在总要求中提出“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新课改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科学逻辑思维,新课改涉及一系列活动型课堂的建议。

二、新课标教学方法的利与弊

利:一方面改变以往思想政治课堂沉闷的气氛,开展更多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采用“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推行的活动型课堂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素养,活动型课堂和核心素养是本次课改两大亮点,其中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创造性的,新课标一系列改革的目的都在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辨析”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走出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这一系列要求都是现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备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改革也与时俱进。

弊:在强调活动的同时,新课标活动型课堂的提出不可避免地会弱化知识,因为活动更注重形式,在开展过程中学生容易沉浸在活动的乐趣中而遗忘活动的最初目的。此外从上文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新课标提倡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虽然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南辕北辙,因为综合性知识容易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如果没有把单独的知识概念理解透彻就开展综合性课堂,无异于揠苗助长。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活动课堂的实施也比较困难,活动型课堂从设计到实施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困难,因为我国的升学机制依旧是通过考试决定,一场考试就决定学生的升学道路,部分教师认为把时间花在活动上不如多讲几道考试题,许多学校为保证升学率也没有推行活动型课堂,导致活动型课堂的开展进程缓慢。

三、身为教师应如何应对

(一)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1.延伸知识的深度,增长本学科知识

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师本体性知识主要局限于政治课知识,止步于高中政治课本,对知识也是浅尝辄止,考试考什么,上课就讲什么,缺乏扎实理论知识,导致高中政治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狭隘发展。针对活动型课堂的开展,教师更要巩固深化本体知识,知识储备丰厚才能将活动开展得有深度。活动课堂的开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引导者的地位同样重要,活动的选择与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引导,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来把控。活动型课堂的开展并不意味着忽视知识,只是将知识蕴含在活动中,这对教师要求更高。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知识点掌握透彻,才能够采用正确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正如讲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时,教材中内容只有人大权力包含哪些,但没有具体解释各权力的含义与区分,教师在这一章节可以实施活动型课堂,通过模拟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让学生分别行使四种权力,感受各种权力之间的差别。熟悉教材的教师都知道其中立法权和决定权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立法的过程和程序必须经过“三审”,而决定权行使的内容则是针对某个专门委员会提出方案,无须经过“三审”。如果教师知识储备量够深,就可以在活动中体现这一知识点。

2.拓宽知识的广度,学习跨学科知识

受到学科本位教学影响,政治教师过于专注本学科的知识, 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这些文化知识缺乏关注,没有形成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不懂的就应该问老师”,这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想法,所以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知识,还要能够旁征博引,掌握一些跨学科知识,能够“授业解惑”。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同样需要教师的全面助力,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第三条也明确提出:建议采用综合性的教学形式。该建议提倡综合各课程模块教学知识,培养学生多种素养。活动型课堂综合教学方式还体现在综合知识上,教师在活动型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如果能适当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知识课堂的体现。例如讲到“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句话导入,让学生进行辨析,从而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对待国家利益方面的不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国提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二)慎用活动型课堂

1.审慎选择课程内容

活动型课堂只是辅助形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用活动型课堂,活动型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心情容易浮躁,活动型课堂开展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传统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想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内容选取不当,活动型课堂的开展只是让学生沉浸于活动的形式,而不能记住知识点。国家既需要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也需要钻研科学、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定力和创造性同样重要。传统课堂是培养学生耐力、增长学生知识的好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审慎使用活动教学。

2.浓缩时间,探索“小活动”

小而精的活动更具有可行性,因为实际教学中,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开展活动时间太长,会导致课堂知识量不够,此类课程开设过多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教师可以探索“小活动”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快节奏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文化倾向于“微型”,比如:微电影、微视频、微展览等,“短小精悍”是众多“微产品”的特点,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生活方式。同样课堂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将活动开展时间缩短,提炼知识点,将耗时长的活动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活动”,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达到传授知识内容丰富,课堂饱满的效果。

3.仔细斟酌议题,拓展课堂深度

新课标强调围绕“议题”展开活动设计,因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议题的设定能够决定整个课堂的氛围,以及学生讨论的深度,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所以为了提高课堂的知识水平,教师在选择议题时应仔细斟酌,既要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经验水平和思维方式,选择效果和价值最大化的议题。选择议题时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蕴含知识的深度,二是可行性。好的议题必须是以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议题来源于知识的提取,如何将课程内容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议题中,是一线教师必须做的课题。而学生是议题的讨论者,议题的选择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规律,考虑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恰当的议题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素养。

4.及时总结,升华主题

活动的开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局限性,正如上文所说,因为活动性太强,容易弱化知识,所以活动课堂的开展需要老师总结升华知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引导,使活动不脱离主题,活动最后可以由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对活动主题进行升华。因为活动开展氛围好会让学生沉浸在激烈的气氛中,而逐渐忘记讨论的主题,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可以及时凸显主题,引导学生消化当堂知识。

活动型课堂只起辅助作用,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其全面推行有一定的难度。但其形式确实有许多可取之处,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开展活动课堂,课堂结束后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黄锰.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

[2]谈俊.基于新课标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

作者简介:黄祺(1983—),女,湖南常德,汉族,中一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