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的内在关系
2019-01-16李西海许丽梅曾建伟郑春松许慧凤彭军叶蕻芝
李西海 许丽梅 曾建伟 郑春松 许慧凤 彭军 叶蕻芝
【摘要】 学科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单位,其学术水平与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标志高校的地位。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依托于学科发展,又能加快学科的内涵建设,且研究生培养质量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严谨的学术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协调发展、互动共融,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因此,本文基于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研究生培养发展历程与现状,从相离、相切、相交、相融等四种类型,探讨了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的相辅相成,从互动共融的角度,揭示了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研究生培养; 学科内涵建设; 教育改革; 发展模式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LI Xihai,XU Limei,ZENG Jianw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9,16(25):-172
【Abstract】 Subject is the basic functional unit of higher education, its academic level and influence marks the academic ranking status of universities to a certain extent. Postgraduate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connotation, which dep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a highly qualified teaching staff, a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a rigorous academic atmosphere.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us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source of motivation of subje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academ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lor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four types relationship including tangent, intersection, separation and coincidence, and reveal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commun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Medicin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ub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reform; Development formula
First-authors address:Academ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25.043
學科内涵建设是一项综合科研、教学、师资水平、学生培养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学科规划、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环境、科学研究、研究基地等多方面要素,其中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科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教育资源协调与配置,关系到整体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1-3]。因此,本文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研究生培养改革举措为切入点,揭示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内涵建设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作用,建立了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互动共融的发展模式,为学科内涵建设提供了新的策略。
1 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内涵建设的关系
研究生培养不仅依托学科内涵建设,还在学科内涵建设中提出更高的需求,从而催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4-5]。学科内涵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生培养质量则是学科内涵建设的生命线[6]。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的共同使命,根据两者交叉程度,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相融等四种类型。
1.1 相离型 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相互独立,随着学科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学位授权点,两者的关系由远及近,直至相切,从而发生本质变化。
1.2 相切型 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相互制约,学科发展规划与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条件与研究生培养平台、学科研究方向与研究生科研创新之间的矛盾,均是制约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的关键因素。若各因素得到协调发展,则学科内涵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拓展平台,为进一步相交奠定基础。
1.3 相交型 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协调发展,学科内涵建设逐步提升,从而良性促进研究生学位点的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又不断提高学位点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学科内涵建设的和谐发展。
1.4 相融型 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互动共融,高校不仅承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还要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高校要发挥研究生的科研主力军作用,从而实现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的共荣,为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提供稳定的平台。因此,学科内涵建设是高校战略性建设的任务,研究生培养肩负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担,并在推动学科内涵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学科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
2.1 学科内涵建设的目标 以促进学科内涵建设为目的,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必须适应新时期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需要,按照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分析现有的基础,合理定位所处的水平,理清差距与不足,把握特色与优势,突破原有的局限性,瞄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前沿,注重学科交叉,整合优势资源,寻求长远发展,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形成研究优势[7]。
2.2 学科内涵建设的基本原则 学科内涵建设,要从学科建设发展趋势出发,科学分析、正确预测学科内涵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合理把握已有基础与建设能力[8]。学科内涵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把握趋势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坚持开放原则、重点建设原则、强化特色原则。
2.3 学科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 学科建设反映了高校的特色与水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声望与地位。学科建设的规划不仅涉及主要任务与基本要素,还涉及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政策措施、基础保障与监督估等多方面建设。从高校层面,学科内涵建设反映了学术创造与创新能力,主要涉及结构与布局、特色与优势、质量与水平、制度与环境、管理与创新等多个层面[9]。
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布局是实现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学科基础与发展定位,科学制定建设规划,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完善学科体系,各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利于新兴与交叉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发展学科特色,提升学科优势,是决定新阶段高校水平的关键因素。学科内涵建设应选准方向、瞄准目标与找准切入点,从根本上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采取重点扶持、重点倾斜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科的关联诱导与辐射渗透效应,从而建成体现高校特色的优势学科群。
学科建设质量与发展水平是一所高校地位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培育具有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应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学科群体在质量、水平、结构、效益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提升高校学科的整体水平。科学的制度与良好的环境是学科内涵建设的基础,应抓好制度机制建设,重视学术环境建设,形成完整的评价标准与运行程序,从而形成联合攻关、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知识创新、敢于突破的学术环境。管理与创新是落实与升华科学的学科制度和良好的学科环境的重要一环,按照学科内涵建设的规律与趋势,确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框架,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目标管理体系,采取过程管理、绩效评估、目标控制,实现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2.4 学科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战略高度充分認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学科建设规划的纲领性作用,深入探索学科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实现学科建设规划目标。科学掌握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遵照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统筹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与学位点建设,聚焦学科的优势与特色方向,着重做出亮点;根据人才队伍规划,重视标志性成果在学科内涵建设的支撑作用,统一规划学科发展、重点研究领域与标志性成果;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学科现状评估与今后发展评估,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10]。遵循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协调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提倡多学科交叉协同、互补共进的模式。
学术带头人与学术梯队是学科内涵建设的关键,充分分析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并整合到相应的学科方向,引进与学科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人才,从而调动专业人员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构建高水平学科建设平台,为学科内涵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良好的科研基地与活跃的学术环境。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保障学科内涵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学科内涵建设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确保学科建设的优先投入,扶持重点、特色与新设学科[11]。努力培植新兴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中西医结合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挖掘与整合学术资源,培育新兴学科;调整学科设置,优化学科布局,实现学科内涵建设的整体跨越。
3 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的互动共融
一流研究生培养要建立在一流学科基础之上,学科内涵建设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12]。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之间的关系密切,若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则须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即学科队伍建设、凝练特色方向、推动科研创新、优化学术氛围、加强交流合作[13-15]。
3.1 研究生培养与学科队伍建设的关系 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研究生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关键要素[16]。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针对学科内涵建设的瓶颈问题,采取有计划、分步骤地引进研究方向紧缺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与科研骨干,从而提高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科研水平;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机制;采用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通过短期进修与在职进修相结合的措施,提高学科专业人员的学历与学术水平;鼓励与支持青年专业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强实验平台专业技术人员短期进修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科研服务的水平;积极促进学科专业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素养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搭建了科学的平台,为培养研究生科学严谨的学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2 研究生培养与凝练特色方向的关系 研究方向是学术团队利用学科构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的桥梁,有了优秀的学术团队,先进的科研平台,但没能深入挖掘区域中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不能实现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有效转化,则会限制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不断筛选,逐步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凝练学科特色方向的关键。
研究方向的筛选应适应新时期的学科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体现本学科的前沿与动态[17]。各学术团队的带头人,通过调查分析、反复论证、同行评议等途径了解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所处地位,并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前瞻性顺应现代科技发展潮流为目标,从而凝练特色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根据自身的特色,采取以重点研究方向为基础,加强优势特色方向,培育新兴优势方向,促进多学科、多方向的交叉融合,从而实现学科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深入与多个领域交叉融合的整体化发展。根据福建省的区域特点,凝练出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骨病、消化道肿瘤等优势特色方向,从而拓展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与辐射力。与此同时,凝练特色方向,也为研究生培养创新意识、激发科研兴趣提供了稳定的依托平台。
3.3 研究生培养与推动科研创新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突破科学前沿创造新知识、构建新观念与新方法的复杂过程,也是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形成过程[18-19]。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为推动科研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原则,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环境,采用政策引导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与调动专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学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适应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科研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增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革了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但提高导师的科研能力、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还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团结协作意识,为推动学科内涵建设提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4 研究生培养与优化学术氛围的关系 学术氛围是影响学科内涵建设的核心因素,不仅决定学科的发展水平,还决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20-21]。学术氛围与研究生培养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为满足培养研究生的需求,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造条件,重点完善学科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方面,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强化学术活动,建立良好的学风,以建好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硬件建设方面,实验仪器设备的先进性,是决定研究生掌握新技术与手段的关键要素。为满足新时期的学科内涵建设需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医学实验中心,为培养研究生搭建了稳定的科研平台。同时,研究生积极探索、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促进了学科内涵建设。
3.5 研究生培养与加强交流合作的关系 交流合作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加强学科内部合作,还要增加与外单位的横向合作与拓展国际合作。学术交流是相互传播与获取最新科技信息、交流前沿学术思想、了解学术动态与热点、提高学术水平、活跃学术气氛、强化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与方法[22]。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努力创造环境,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学术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或参加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与专业技术培训,促进相近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从而推动高层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出现。通过各种学术活动,不仅有利于专业人员获取新思路、了解新动态、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还有利于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瞄准学科的前沿与动态,加大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从而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研究生培养是由不同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管理方式构成的系统复杂工程,与所处学科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因此,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的力度,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避免学科的发展缓慢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培养可反作用于学科内涵建设,应根据学科水平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与目标,提升研究生培养的适应性,保持研究生培养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实现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内涵建设的互动共融。
参考文献
[1]詹向红,曹珊,刘文礼,等. 中医基石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7):922-924.
[2]张昊旻,万志强,张丽莉,等.中医学一级学科建设模式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23):2065-2066.
[3]杨勇平.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内涵發展—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96-100.
[4]刘燕,房雯,邓宇.交叉学科方向研究生科研能力优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9):69-73.
[5]张立迁,袁本涛. 研究生教育学之发展理路及未来省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60-65.
[6]李艳,王建宇,彭栋,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文教资料,2018(21):140-141,130.
[7]李宁,王玉婧,陈星.创新共同体与学科内涵式建设互动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9):44-46.
[8]宋华明,严心彤.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内涵解读与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8(3):12-17.
[9]梁程程,雷磊,毛思思,等. 双一流背景下探索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统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3):53-55.
[10]聂慧芳,宋祯彦,邓奕辉. 中西医结合“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208-209.
[11]赵慧辉,王娟,单娇,等. 中医药高等院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及思考[J].中医杂志,2014,55(24):2158-2160.
[12]刘国瑜.一流学科建设中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14-19.
[13]刘丽.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8,5(19):4-7.
[14]汪玲,包江波,钱序.探索一流研究生教育助力支撑“双一流”建设—以复旦大学妇幼健康学科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26-30.
[15]耿有权.“双一流”建设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1-5.
[16]齐晓颖,刘海峰.“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研究生导师队伍优化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8(23):150-153.
[17]成雅,李晓屏,徐则林,等.基于“三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医预防保健研究生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0):34-36.
[18]王宇,赵贞,陈刚,等.研究生创新能力“立体”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9):165-168.
[19]陈悦,李想. 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意义及量化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5(11):71-72.
[20]郅军锐.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155.
[21]邓婕,吴林海,王晓莉.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与模式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8):226-229.
[22]刘小鹏,魏朋. 跨学科学术交流对科研合作及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初探—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讲座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3):571-576.
(收稿日期:2019-01-21) (本文编辑:周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