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方芪麻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19-01-16黄培红周宁智王怡林焕锋靳利利苏慧史振羽王清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血压

黄培红 周宁智 王怡 林焕锋 靳利利 苏慧 史振羽 王清海

【摘 要】 目的: 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评价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芪麻胶囊模拟剂治疗,治疗组则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芪麻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服药8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动态血压及检测血液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内皮微颗粒(EMPs)的水平及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XB2、ET-1、EMPs、ADMA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O浓度均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治疗后NO浓度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具有益气化痰作用的复方芪麻胶囊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疗效较好。

【关键词】  高血压;益气化痰法;复方芪麻胶囊;血管内皮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21-0098-03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可分为中医辨证治疗和西药治疗。虽然西医药在降压方面效果明显,但是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容易波动,该病患者血压水平稳定的维持,对于该病的治疗及疾病的发展、并发症的发生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中药及中成药对高血压的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广东省名中医王清海教授在继承邓铁涛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后,提出治疗高血压病当注重益气化痰,并据此研制出具有益气化痰功效的复方芪麻胶囊。通过前期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复方芪麻胶囊治疗高血压病,能够调整患者血压、改善临床症状等临床作用[1-2]。血管內皮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并在高血压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释放血栓素B2、内皮素-1等收缩血管物质及释放一氧化氮等舒张血管物质,从而维持血压在一定合理范围。当这个动态平衡失衡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为进一步观察益气化痰作用的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病血压影响的可能机制,笔者从高血压病内皮功能的角度,选取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内皮微颗粒(EMPs)及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等指标,以研究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病血管内皮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全部来源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选取符合以下西/中诊断标准、纳入及筛除等标准,证属气虚痰浊证的高血压病患者共72例。应用随机数分组方法,将合格的受试者进行编号,将受试者分为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为57~68岁,平均年龄(62.4±5.4)岁;其中高血压病1级14例,2级22例;高血压危险分层极高危组2例,高危组8例,中危组18例,低危组8例;病程4.4~17.2年,平均病程(10.7±6.2)年。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6~69岁,平均年龄(63.1±5.7)岁;高血压病1级15例,2级21例;高血压危险分层极高危组2例,高危组7例,中危组17例,低危组10例;病程4.3~17.8年,平均病程(11.1±6.8)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高血压分级分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的西医诊断、分级、危险分层标准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医气虚痰浊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有关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制定,其中主证:头重如裹、头晕目眩、胸闷呕恶;次证: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气短、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白腻,脉滑细或弱。同时具备2项或2项以上主证,再结合次证、舌脉即可诊断。排除高血压病3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糖尿病、冠心病、卒中等其他慢性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在进入研究前进行2周的导入期,使用除氨氯地平外的降压药物予停用,改为服用氨氯地平5mg 每天1次(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224),其他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可继续服用。治疗组采用氨氯地平+复方芪麻胶囊2粒,3次/d(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制剂室生产,批准文号:粤Z20071350),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复方芪麻胶囊模拟剂2粒,3次/d(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制剂室生产)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在中医证候疗效、动态血压、内皮功能(TXB2、ET-1、NO、EMPs、ADMA)方面的差异及对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影响。

1.5 疗效判定 疗效标准包括症候积分疗效、降压疗效。①证候积分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 疗效指数(R)≥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 30% ≤R<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R=(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4]。②降压疗效标准评定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SBP下降10mmHg以上, 并达到正常范围;或SBP未降至正常, 但已下降30mmHg或以上。有效:SBP下降不及10mmHg, 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SBP较治疗前下降10~30mmHg,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4]。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动态血压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动态血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TXB2、ET-1、EMPs、ADMA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O浓度均较治疗前上升,但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病的特征在于复杂的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继而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涉及有:遗传因素、缺少运动、吸烟、饮酒过度、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发病机制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胰岛素抵抗、钠过多、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等方面[5]。其中血管内皮不仅仅是一种屏障,同时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位于血管腔的内表面,遍布于全身大血管至各脏器微血管,在维持循环稳定、调节血管张力、抗凝与防止血栓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6]。内皮细胞主要是通过释放血栓素B2、内皮素-1等收缩血管物质及释放一氧化氮等舒张血管物质,从而维持血压在一定合理范围。当高血压的发生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舒张血管物质分泌减少,收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多,使得血压升高,同时血压升高又进一步加重内皮功能障碍[7],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有观点认为维持血管内皮功能是防治高血壓的关键点之一[8]。

内皮细胞主要通过合成和释放一氧化氮(NO)、TXB2、ET-1、内皮微颗粒(EMPs)等活性因子来调节血管张力[9]。以上因子中,NO是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内源性血管舒张物质,其具备平衡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功能。有研究[10]表明,NO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发展,主要与其增加环磷鸟苷水平以及其特有的抗炎作用、调节血管钙等多种物质的水平等多种途径相关,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继而延缓高血压的发展。ET-1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强大的收缩血管物质,ET-1增多,可使NO的合成及释放降低,从而影响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导致血压异常[11。有研究表明,ET-1的水平升高与血压增高呈平行关系[12]。TXB2是内皮细胞代谢过程中TXA2的转化物,可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ADMA是主要的NOS抑制剂,可显著减少NO,NO的减少可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因此ADMA可认为是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13]。EMPs是携带内皮细胞抗原,能够抑制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凝血级联反应,影响内皮功能等[14]。EMPs的水平能够反映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状态,也可直接反映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15]。内皮细胞的功能与以上指标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TXB2、ET-1、NO、EMPs的水平,直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

高血压病脉胀理论是我院王清海教授在中医“血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以血脉为核心指导高血压辨证论治及靶器官保护的新理论。益气化痰法是高血压脉胀理论的重要治法。高血压患者在气虚的基础上,血脉中痰浊等有形之邪形成,脉道壅塞胀满,脉搏僵硬坚涩,最终导致脉搏胀满,脉压增大,血压升高。久则营卫失和,痰浊附壁,管腔狭窄,促发一系列高血压相关的血管病变。这与高血压病过程中内皮功能紊乱,血脂沉积等导致动脉硬化过程相类似。以益气化痰立法创制的高血压专病制剂复方芪麻胶囊是高血压病脉胀脉胀理论应用于临床实际的具体实践。既往对复方芪麻胶囊做了以临床研究为主的诸多研究,证实了益气化痰法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从内皮功能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复方芪麻胶囊联合氨氯地平对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氨氯地平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钙离子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起到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从而起到降压效果。有研究表明氨氯地平可使ET-1降低,NO升高,其机制可能是氨氯地平通过降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起到调节内皮功能有关[16]。本研究以氨氯地平为对照组,氨氯地平联合复方芪麻胶囊为治疗组,结果显示两组均可降低血压,改善内皮功能,但复方芪麻胶囊能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这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同时显示治疗组在升高舒张血管因子NO水平,降低收缩血管因子TXB2、ET-1水平,降低反映内皮功能障碍的ADMA、EMPs水平等方面优于对照组。表明复方芪麻胶囊是通过升高血管舒张因子水平,降低血管收缩因子水平这一机制来调整血压,这一过程可能与改善内皮功能紊乱有关,但通过何种通路减少ADMA及EMPs水平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梁文坚,徐玉莲,杨跃娜,等.复方芪麻胶囊治疗气虚痰瘀型高血压病3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8):35-36.

[2]靳利利,丁达,郭英普,等.复方芪麻胶囊治疗气虚痰浊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60例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17-221.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6.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1-44.

猜你喜欢

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说说高血压这件事儿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探讨中医药对高血压防治的作用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