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揣摩构思,让学路与文路有机交融

2019-01-16徐桔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2期

徐桔群

[摘要]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需要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统整于同一节奏,让师生的思维依循着作者创作的思路,逐步向文本的内核迈进。以《黄河的主人》教学为例,提出要品析语言,联想补充,再现艄公形象;感知形式,拓展补充,还原艄公形象;感知细节,对比联系,凸显人物形象;深入核心,体悟洞察,植入人物形象,从而促进学路与文路有机交融。

[关键词]品析语言;深入核心;对比联系;揣摩构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4-0072-02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需要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统整于同一节奏,让师生的思维依循着作者创作的思路,逐步向文本的内核迈进。著名散文家袁鹰先生的名篇《黄河的主人》作为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文章,承载着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过渡的价值。这篇课文以刻画艄公的形象特点为己任,却将描写的重点指向了黄河、筏子、乘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如此构思究竟有着怎样的表达秘妙?这就需要教师要顺应作者的创作思路,让学生在步步为营的过程中朝着文本的内核迈进。

一、品析语言,联想补充,再现艄公形象

这篇课文在开篇即以雄浑的笔力展现了黄河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整段文字简洁质朴,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认知空间。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关键性词语的基础上,尝试想象的方式,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现出图文并茂的效果,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完整而立体地展现出来,初步形成艄公人物的感性认知。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探寻并圈画出课文中的语句:“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在学生感知体验的过程中,相机提炼出核心词语“胆战心惊”“黄河滚滚”“浊浪排空”“万马奔腾”,在把握词语整体性大意的基础上,将这些词语分列为气势、形态和声音等不同的维度,并逐步想象黄河波翻浪涌的画面。此时,印入学生内在意识的就不再是机械的文字,而是鲜活可感的画面。教师相机播放黄河的视频,将直观的画面与生硬的文字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进一步验证学生对文本核心语言进行的拓展性想象。此时,有了文字的支撑,又有了视频的介入,学生原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被充分激活,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在如此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你能想象艄公驾驶着羊皮筏子的情景吗?将你所想到的画面分享给大家。孩子们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已经不完全局限在黄河的描述上,更聚焦于艄公是如何克服黄河的凶险。为此,教师则引导学生尝试以艄公的角色浸润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之中,将学生思维意识完全置放在文本上,从而为艄公人物的形象感知奠定基础。

与文本的对话,并不是局限在文本固有的文字上,而需要学会前后拓展,彼此联系,从已知中想象未知,品味其言外之意,才能准确地揣摩作者的表达欲求。

二、感知形式,拓展补充,还原艄公形象

在对艄公展开直接性描写之前,作者竟然花费了三个自然段对羊皮筏子进行了详尽地描述,这不得不引发读者的困惑。为此,教师先组织学生以纯粹状物的角度来揣摩文本,紧扣“小、轻”“小小浪头”“整个吞没”想象羊皮筏子的轻盈小巧,并抓住核心动词“贴”将羊皮筏子在黄河中无奈颠簸的画面镌刻在脑海中……教学至此,学生所感知的仅仅是羊皮筏子,而对于主人公艄公还未有半点涉及。为此,教师就专门拓展补充了介绍羊皮筏子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对羊皮筏子的构成、材质、大小等有了更为鲜明的认知。此时,教师充分结合羊皮筏子的小巧轻盈和黄河的湍急汹涌,再次引领学生进行累积性补充:面对如此汹涌的黄河,只能在这样一座小巧轻盈的羊皮筏子上驾驶,艄公是怎么做的呢?

以上案例中,教师基于文本语言之后,又进行了极富针对性的拓展,此时的想象已不再是第一板块教学原有的层次,学生的还原过程就是对当下所有文本进行拓展和统整的结果,反衬了艄公的镇定机敏和技术高超。

三、感知细节,对比联系,凸显人物形象

作者似乎是在故意和读者捉迷藏一样,在重点描写了黄河巨浪和羊皮筏子之后,就在人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对艄公的正面描写时,作者却还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再次宕开一笔,又将描写的笔触聚焦在乘客身上。为了顺应作者的创作思路,我们又可以从乘客的表现上窥探怎样的艄公形象呢?

教师就着力从文本描写乘客的细节人手,引领学生经历两个板块的感知:首先,是依词感知,紧扣描写乘客的“指指点点”“谈笑风生”,对乘客的表现进行再次补充:乘客在羊皮筏子上随波颠簸时,可能在畅谈些什么呢?他们又在“浏览”窗外“哪些景色呢”?孩子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的言谈内容和浏览景色进行了拓展与补充。此时,就已经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黄河这样的汹涌,羊皮筏子看上去更是令人胆战心惊,这些乘客难不成都是不畏死亡的敢死队成员,为什么会如此“镇定自若”呢?学生的认知源自于对生活经验的认知,而这些与常态生活有着较大差异性的现状,正激活了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很显然,这样的认知困惑,正是将学生的关注从乘客转移到艄公身上的绝好契机,教师则相机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想象:乘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与艄公有着怎样的关联?此时,学生自然对后续描写艄公的语言充满了期待,当他们深入其中时自然就会被文本中“大胆前行”“小心注视”“专心致志”“沉着镇定”等词语吸引,统整对比之后就会发现,正是艄公的技术高超、大胆心细,才给乘客们带来了足够的自信。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顺应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巧妙地將乘客与艄公的语言进行了对比,既解决了学生在阅读中动态生成的困惑,更明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根本性用意,巧妙而自然地解构了艄公的人物形象,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深入核心,体悟洞察,植入人物形象

我们传统文化就一直倡导委婉含蓄的表达特质,这就需要教师在个人洞察写作策略的基础上,将学生所要感受到的内容浸润在作者描写的维度和体系中,真正深入洞察作者的创作初衷。

如这篇课文的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就针对整篇课文作者所构思出来的全局结构,设置了这样的填空题:这篇课文虽然描写艄公的语言很少,但我们却处处都能看到艄公的身影。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我们好像看到了艄公……;在随风颠簸的羊皮筏子身上,我们又看到了艄公……从镇定自若的乘客身上,我们还能够看到艄公……我们的艄公正是凭借着……,凭借着……,真正成了黄河的主人。在学生完成了自己统整性填空之后,教师再相机点明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虽然很少写自己想要描写的对象,但处处都在为展现描写对象的特点服务。最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语用迁移训练:在一次班级与班级的篮球比赛中,参赛队员们奋勇拼搏,会有怎样的表现呢?鼓励学生运用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将从课文中积累的策略进行趁热打铁般的实践运用。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完全遵循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尝试从间接烘托的事物中想象、揣摩、还原艄公的人物形象,并通过情境的置换和创设,进行写作方法的迁移性实践练笔,逐步将原本零散的细节向中心聚拢,促进了学生从量变向质变的有效转型。

随着第三学段篇章的过渡性要求,在教学这篇《黄河的主人》时,我们一直所关注的就是从文本整体性视角上,把握文本作者的创作思路,感知作者在运用多维素材进行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真正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