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
2019-01-16芦寿良
芦寿良
[摘要]语文课堂上,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学,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设计好学生课堂活动,需要语文教师对教材细致深入地研读,学生活动必须要实实在在,需要有训练的力度,有独特的角度,学生活动要根据文本体式、学情来设计,种类要多样,以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活动;教材研读;训练力度;不同种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62-02
自从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差、慢、费”以来,这种现状似乎没有太多的改变。笔者认为,这与语文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无关系。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仍然是教师“一统天下”,仍然是过分强调教师的讲析,仍然是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语文素养的提升自然成了“空中楼阁”。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就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设计好学生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有成长呢?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语文教师对教材细致深入的研读,是设计好学生课堂活动的前提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语文老师必须精读教材,有了教师的精读,才能发现教材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以利用于有读有写的课堂教学。
在对教材的研读中,语文老师首先要“细读”。南帆先生说,细读文本就是“沉入词语”。词语是我们习惯意识中语言的最小单位,细读文本,就是要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一个詞地咀嚼。细读文本还在于潜心涵咏,“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看王崧舟老师对课文《小珊迪》题目中“小”字的细读:你的敏感聚焦到哪个字上呢?当然是这个‘小字。第一,珊迪是个小孩,这是从年龄上说的。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这不仅仅是个生理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的问题。第三,珊迪在那个社会中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他是孤儿,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被人瞧不起的人。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意思,前面的三层意思只是起到一种蓄势的作用,它要言说是小珊迪在身体上的确非常瘦小,但这个人物的精神形象非常高大,这个人物的灵魂价值高大。
细读教材,就会发现许多文字里面原本你不曾注意的“东西”。这些都会成为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的“素材”,即便有些多余的边角余料,也有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让语文学习锦上添花。
在对教材的研读中,语文老师还要有多角度研读的习惯。第一是读者视角: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形象,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我们一定要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第二是作者视角:读一篇文章,在自己感性的看、想、读的收获背后,一定有更本质、更客观的东西等待我们挖掘。一篇文章之所以这么表达,一定有一些相关的背景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
第三是课程视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师生实际的教学实践。教材解读是要把文本放人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我们可以借它来学习音律,也可以借它来练朗读,还可以借它来改写作文,学习古诗中的意象,甚至借它来学习晚唐诗歌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适宜的选择。
语文教师只有能够得心应手地解读课文,对教学的内容“胸有成竹”,才能把教材中的“精华部分”设计成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才能深入浅出、高效自然。
二、设计好学生课堂的活动,需要实实在在,需要有训练的力度,有独特的角度
在如今为数不少的阅读课中,学生的活动基本上只是“找”:找到与老师提问有关的内容并将它表述出来。类似这样的活动,因为没有多少思考、欣赏和探究的成分,在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就显得浅易,欠缺语文教学应有的深度与力度。
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必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旨归,要实实在在,需要在活动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厚语文积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塑造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有相应的趣味性,需要有独特的角度。我们来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
《纸船》的朗读设计:(1)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2)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3)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一个很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它不仅仅只是有序地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人到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将学生引入优美动人的诗情之中。
这样的学生活动,形式雅致、丰富与灵动,完全与那种机械单一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区分开来,表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教学角度的新颖,教学技艺的纯熟。
我们再来看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九色鹿》。整堂课薛老师用“说一说:评论人物,感知形象”“读一读:想象朗诵,感受情境”和“写一写:角色体验,感悟事理”三个活动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由感知、感受再到感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颇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给师生的想象和思维留下空间,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活泼,学生收获明显。
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设计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课堂训练则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与组织,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实效,有趣味。
三、设计好学生活动,需要教师根据文本体式、学情,设计不同种类的学习活动 好的阅读教学,学生活动会根据文本体式、学情来设计;而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学生活动设计随意,没有根据和章法。比如散文,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散文,不少语文老师一律采用“整体感知”“词语揣摩”的活动,这样的设计怎能有较好的课堂效果。
让我们一起欣赏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沁园春雪》的活动设计,余老师用朗读与品析相互交织,用诗意的手法形成了诗意的课堂活动。以下是余老师的活动设计:朗读活动之一,读出字词句的力度;朗读活动之二,读出两个字的长度;朗读训练之三,读出几个句的高度;朗读训练之四,读出全诗的情感美度。此课四次穿插朗读训练,连点成线,完全符合诗歌的文本特质。朗读成为教学的线索,同时又表现出一种穿插手法。
设计好学生活动,除了关注文本体式,学情考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学情。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并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
当然,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必须有多种类型,必须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余映潮老师指出,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时间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都是可以合理设计与组织的课堂活动。
设计丰富多样、扎实生动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形成专注学习的教学氛围,是为了有效、高效地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相信当教师把大量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