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后练习:语文核心能力飞扬的助推器

2019-01-16王莉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

王莉莉

[摘要]课后习题不是与课文分裂开来的两个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言语发展、素养提升的资源共同体,只有真正把握课后习题的编排价值,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发展奠基。提出要明晰设置特点,洞察编者匠心;对比其他版本,洞察编排用意;参透编者意图,巧妙落实训练,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地不断发展。

[关键词]洞察匠心;编排用意;落实训练;课后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59-02

电影《流浪地球》中为了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在地球表面安装了上万座助推器。这样的原理其实可以运用在语文教学层面中,教材课后的习题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编者渗透编排意图的窗口。因此,准确解读并利用好课后习题,可以助推学生语文核心能力不断发展。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二上课后习题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明晰设置特点,洞察编者匠心

(一)练习与指导交融,聚焦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与当下其他版本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将语文训练要点呈清晰化、序列化排列,语文训练的价值点变得清晰明确,而这一点在课后练习的编排与设置中同样体现得非常鲜明。教师精确研读就不难发现编者在这一方面的匠心独运。

如在识字维度,《纸船和风筝》有一道练习题:猜测生字读音,交流自己是怎么猜的——这样的题型设计不仅在于检测学生的识字状况,还对学生的识字进行指导,渗透了猜测的方法。学生在后续的交流中更能打开自己的认知思维,丰富自己的识字策略。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在常态化的教学中,将“猜测”的策略融人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归纳并演绎出不同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悦纳指导,为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助力。

(二)练习与层级相同,契合认知规律

统编版教材课后练习有着鲜明的层级,这不仅体现在单元中每篇课文的练习富有层次性,同时每篇课文后的习题中也有着鲜明的层次。这种从简至繁的题型结构,契合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这就更需要教师明晰编者题型设置的用心,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过分拔高。

比如朗读层面从儿童喜闻乐见的朗读转化为默读,慢慢提出了“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在整体感知朗读上,编者的题型设置从“依照图片排列顺序”到“依据提示,讲述故事”,再到最后“根据课文,讲述故事”,提供给学生的扶手越来越清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复述能力地训练,同时更要注意教学策略的变化。而在写话练笔上,编者也体现了从扶到放的原则。在本册书前面几个单元中说话写话练习时都配置以鲜活的图片,以激活的学生的表达思维,而后面几个单元所呈现出来的提示性信息则是越来越少,给予了学生更加自由而广阔的表达空间。

此外,统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体现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只有真正把握了课后练习的设置特点,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助力。

二、对比其他版本,洞察编排用意

(一)着力点清晰,要求更明确

统编版教材采众家之长,很多经典性文本在原来的人教版或苏教版教材中都被选用。这些课文的课后体系与原来版本相比有着更加鲜明的变化,体现出统编版教材更加清晰的着力点和要求意识。

比如《日月潭》在人教版的习题中,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以及朗读识记相关词语,将会写的词语摘抄下来。而到了现在的统编版,这篇课文的练习有了如下转变: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不再是模棱两可的“背诵喜欢段落”的虚无要求,引导学生直接聚焦最为经典的文本语段;其次,思考日月潭美在什么地方?圈画出课文中的语句朗读——旨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触能力,并通过自主性的寻找、朗读深化对文本的感知效果,强化学生的积累和悦纳。

这种鲜明的变化其实更展现出统编版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价值着力点,对于学生的訓练要求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

(二)语用性凸显,层次更鲜明

再如经典文本《葡萄沟》一文在人教版教材中的设置,除了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核心练习是紧扣“为什么人们都会说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相关语段进行填空,最后再组织学生尝试介绍自己的家乡;而现在的统编版教材的练习设置则明显地更加精细化。在朗读课文要求中,明确提出“注意下面加点的正确读音”——这就体现了编者对学生朗读课文要求的进一步明晰,是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一个鲜明特征,体现出编者要求严谨的层次性;此外,“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自己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即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够围绕着提取出来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真实感受,将语用训练的指向点聚焦在品味和鉴赏层面;最后,“朗读下列语句,模仿课文中的原句写一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通过创生性地模仿再次强化对总分总句式表达效果的认知,这与其他版本中半填空式的训练相比,语用训练便真正落在了实处。

三、参透编者意图,巧妙落实训练

(一)融通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练”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一篇课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教材特点等综合性因素制定出精准而适切的教学目标,其中课后练习就是不能忘却的一个重要参考维度。只有将课后练习的实践训练融入目标结构中来,才能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树之歌》一文教学目标的设定,笔者就完全与课后练习的题型进行整合性提炼。目标如下: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并会写一类生字——指向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对生字教学的要求;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指向于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3.紧扣课文中的语言和教材中的插图,整体感知课文所介绍的11种树的特点和概况,及时感知和积累与树木相关的重要句子——指向于练习“读一读,思考下面几句话的意思”。

当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统整时,教学就不再会有新授与练习完全割裂的尴尬,从而将扎扎实实地训练巧妙地融入教学环节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凸显生本质态,在学习体悟中“练”

统编版课后很多习题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创新之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喜闻乐见的题型,也为教师进行创新设计提供了资源,这对于契合学生的认知特质,凸显教材的最大价值都有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

以《纸船和风筝》一文中的一道练习题为例,要求学生在“读读比比”中感受“飘哇飘”与“漂哇漂”表达的作用。笔者将这一练习落实到学生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历程:1.朗读含有“漂哇漂”的语句,教师再示范读,对比中请同学进行评价,并说说老师朗读生动的秘诀在什么地方;2.结合想到的画面,猜测老师从“漂哇漂”中可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相机凸显纸船在溪流之上慢悠悠飘荡的画面;3.组织学生先模仿,在脑海中浮现想象的画面,朗读出纸船悠悠流淌的状态,并提炼出朗读方法:要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才能让我们的朗读更加有味道。

纵观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就是通过示范朗读和学生对比评价的策略,将想象画面生动朗读的方法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在情境化的朗读中历练了学生朗读能力,丰富了认知画面,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性的基础。

课后习题与课文不是分裂开来的两个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言语发展、素养提升的资源共同体,只有真正地把握课后习题的编排价值,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发展奠基。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
巧妙利用课后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走进文本的“后花园”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