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整把握,铺设故事复述的康庄大道

2019-01-16臧守家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2期

臧守家

[摘要]复述故事融合了感知理解、积累悦纳、重组创造的语言实践,是夯实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搭建框架、梳理枝干、设置抓手,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才能协同并进,真正达成复述故事的作用。结合实践提出要构建双桨,让故事复述顺利启航;梳理枝干,让故事复述扎根土壤;构建抓手,让故事复述有章可循等故事复述指导策略。

[关键词]构建双桨;梳理枝干;设置抓手;故事复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58-02

纵观统编版教材,要求学生复述的课文篇幅明显增多,所提出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多维,更显序列化,足见复述故事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作用。那如何运用统编版教材的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策略,对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进行指导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构建双桨,让故事复述顺利启航

低年级学生语言储备相对匮乏,即便能够讲述情节,也是干瘪无趣。为此,教师要能够从文本内容出发,将其转化为鲜活而直观的画面,为学生搭建复述的思维支架,顺势融入故事内容中,从而将复述转化为自身的认知需要。

(一)依托图片.在情境创设中搭建支架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直观的图片可以连接文本内容,是文本语言的直观化、活跃化呈现。教师就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语言以直观图片的形式呈现,利用文本之间的密切关联,吸附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提升学生储存与内化言语的能力。

比如《小毛虫》一文的复述时,小毛虫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呈现出“每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就借助教材中毛虫成长的图片,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过程中进行课文复述,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巧妙地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资源,关联图片和文本语言,从而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降低了学生的复述难度。

(二)角色体验,在感知浸润中搭建支架

低年级学生容易被明艳的色彩所吸引,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复述,对文本语言进行巧妙地转化,将故事转化成为鲜活的画面,或者以想象表演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转换,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感受画面的鲜活和形象,让学生乐于用图片说话、练习。

以《青蛙卖泥塘》一文的教学为例,多个朋友前来给青蛙献计献策,他们对话的内容、语气语调,都凸显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教师在学生理解内容之后,就以角色朗读、想象画面、角色表演等板块,激活学生内在的多维感官,让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的故事情境之中,然后再进行实践复述,这不仅能够再现文本的故事情节,同时对于学生内在认知能力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正是在这种栩栩如生的画面冲击下,在身临其境的感知氛围中,复述难度降低了,搭建的支架为学生的顺利复述奠定了基础。

二、梳理枝干,让故事复述扎根土壤

(一)梳理时空元素,在串联中把握情节发展

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更乐于紧扣故事的地点或者时间等元素来感受故事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故事描述的过程中,关注故事中的时空关联,关注情节发展中时间或者地点的节点,为学生梳理出整个事件的枝干,将故事的复述扎根于语言的土壤之中。

比如《风娃娃》在描述风娃娃给自然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影响时,就是依照地点转换的方式展开的。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的内容结构出发,梳理出这样的故事枝干:风娃娃来到了田野、风娃娃来到了河边、风娃娃来到了广场……并紧扣这些特点展开收集风娃娃是怎样给人们带来好处、造成影响的。

有了这种时空的转换,学生就能清简出故事的基本结构框架,回想并统整故事内容,在化零力整的过程中,将思维沉浸在故事之中,起到了极好的指导性作用。

(二)梳理人物联系,在统整中统整情节发展

故事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人和事件,有的甚至会关涉到众多的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就如同是一张密集的蜘蛛网,低年级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难以在如此密集的网络结构中开掘出一个精准的切人口,只有将网的内在关联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才会清晰而明朗。

如教学《蜘蛛开店》时,蜘蛛卖的商品不断变化,购买不同商品的顾客也是各不一样,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混淆,为此教师就可以通过罗列表格的方式,将购买对应商品的顾客罗列出来,集中性呈现,从而梳理出故事发展的基本脉络。随后教师出示句式“蜘蛛开店了,现在卖的是 ___,____来了”,借此提炼故事发展的整体板块,学生在阅读中提炼信息,在提炼信息中完善句式,在积累句式中自然就能对课文内容和文本结构了然于胸了。

在这样示意图的浸润下,学生不仅对故事的结构有了鲜明的了解,同时还对故事发展的情节和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和组织串联,提升了思维辨析能力,顺势达成了有序复述和精准表达的逻辑能力。

三、设置抓手,让故事复述有章可循

(一)提炼关键词语,确定故事复述的轴心

关键性词语,对于作者来说是展现、描述故事的基石,正是在关键词的作用下,故事才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吸引读者;而对于学生的复述来说,关键词又是解构文本、复述内容的抓手。只有紧扣了关键性词语,学生的复述才能有坚固的轴心,不至于跑偏方向。

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在复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展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节日的场景,教师结合课后生字出示了关键性词语“凤凰花、柏树枝、象脚鼓、银碗”,帮助学生理清了周总理参加泼水节的顺序;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而详实地展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和谐共处的场景,教师从文本语段中提炼出关键性的动作,让学生从周总理“接过”这个动作开始,先后串联“敲着”“踩着”“端着”“拿着”等动作,有顺序地展现周总理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不仅再现了周总理参与泼水节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展现了周总理的言行细节,凸显了总理与民同乐的高贵品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两组关键性词语,分别类属于动作和事物两个方面,集中性地展现了周总理参与泼水节的场景,完全将这个故事的精华蕴藏其中,起到了较好的表达作用,同时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精准的方向,更为学生的自主性复述表达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二)聚焦人物细节,消解故事复述的难点

复述故事的至高境界不仅要完整、通畅地表达故事,还需要在复述的过程中讲得丰富而灵动,这就需要组织学生尝试融入自身的表情与动作。为此,教师可以创设鲜活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熟悉相应的故事,并相机选择扮演其中相关的角色,然后创造性地展现出人物的神情、动作,甚至可以将内心活动以旁白的方式和盘托出。

如教学二年级《狐假虎威》时,教师先从课文中提炼词语:大摇大摆、东张西望、神气活现、半信半疑、摇头摆尾。在认读字音、识记字形的基础上进行归类,哪些是描写狐狸的?哪些是描写老虎的?然后,将这些词语置放在语境中进行理解,在组织学生复述的过程中,为了再现这些词语的特质,教师则鼓励学生融人自己的理解,配备自己的动作。有的学生在展现狐狸狡猾时,眼睛骨碌一转;有的学生在表达狐狸说话时,“扯开了嗓子”;有的学生展现老虎的凶猛时,就做出了“扑过去”的动作……

动作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和记忆,进而丰盈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强化口头语言表达,展现自身理解,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复述故事融合了感知理解、积累悦纳、重组创造的语言实践,是夯实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幫助学生搭建框架、梳理枝干、设置抓手,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才能协同并进,真正达成复述故事的目标。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