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具体感知,提升词语教学效果

2019-01-16吕克懿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2期

吕克懿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组织学生展开词语学习。借助板画理解字理,结合视频立体化识记词语,在口语交际中具体使用词语,结合生活实践深化对词语的认知。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具体感知的能力,能提高词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具体感知;词语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49-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词语是重要的内容,然而不少教师都会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抄写词语、背诵词语解释等方法来学习词语。这样的学习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还会促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我在教学中尝试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的特点,设计了一些能激发学生具体感知能力的词语学习方法,这样就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展开词语学习,在形象化的感知中加深对于词语的印象。

一、借助板画,凸显字理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图画等也十分敏感,因此我在教学中便利用了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结合板画展开学习。我会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将某些汉字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说说该形象和哪个汉字相互匹配,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此后我还鼓励学生结合该汉字的意思来进行理解,并且用该汉字组词,看看该汉字的语义是否发生变化。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词语学习。

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第7课《青蛙写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一串”这个词语,我采用了借助板画的方法展开教学。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肉串,包括一根竹签子和两个肉丸,然后让学生联系一下学到的新字,看看哪一个字符合这幅图的意思。学生很快便找到了“串”这个字。此时我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家结合这幅图画想一下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提出:“是不是表示糖葫芦的意思呢?”我提出:“糖葫芦就是一串串的,还有羊肉串等,也是一串串的,所以这个词就能用作量词。大家尝试用这个字来组词吧。”学生组成了“一串串、牛肉串”等词语。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做量词以外,这个词还有一个词性,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有学生提出:“难道是动词吗,表示将东西串起来这个动作。”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用其来造句。学生造出了“我串了一串牛肉串”等句子。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该汉字的字形,对其词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在教学中还会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简笔画,将自己感到难记的词语转化成图画,并和同伴一起分享。这样能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掌握学习方法。

二、欣赏视频,立体认知

除了静态的图画以外,用动态的视频能更好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我在教学中尝试围绕那些具有诗情画意的课文,结合其内容设计视频,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立体化地认知,让学生学着根据词语的内涵将其转化成具体能感知的画面,提升体会感悟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第3课《江南》是一首十分优美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的意思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理解其意思,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个古汉语词汇,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那就是“田田”。在教授这个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田田”的意思,我采用了视频法进行辅助教学。我首先给学生展现了和荷塘有关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觉得在画面中,荷叶的样子给人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回答:“荷叶十分多,给人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的感觉。”我便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田田这个词語的意思。它一般用来形容荷叶,而且表现出了荷叶十分茂盛、绿油油的样子。”此时我又拓展开来,引导学生思考:“其实,在汉语里有很多词汇都是重叠使用的,在重叠后用来形容某些事物。除了‘田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有同样的特点吗?”学生开动了脑筋,分别找到了“默默、悠悠”等词语,还有学生找出了“AABB”形的词语,包括“淅淅沥沥、兢兢业业”等。

在学习词语的时候,有些词语由于具有古汉语的特点,所以其词义比较难以理解。针对这些词语,我组织学生将其转化成具体的画面,然后再加以感悟。我还鼓励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遇到难懂的词语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辅助记忆。

三、口语交际,实际应用

词语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在实际语境中的意思。因此我常常组织学生展开口语交流的活动,加强实际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围绕词语展开简短的对话,并鼓励学生思考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多音词的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生词。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时候,学生学到了“捉鱼、游泳、偷偷、淹死”等词语。为了加强学生的认识,我给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具体感知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词语进行交流。有学生就尝试表达:“我们不能偷偷地去游泳,否则就会像小公鸡一样淹死。”另一个学生则和其进行交流:“不仅是游泳,捉鱼之类和水有关的活动都要小心,注意安全。”在交际的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关注自己说话的语气。学生认为:“在说第一句话的时候,因为带有一种警告和建议的意思,所以要说得坚决一点。”另一位学生思考后回答:“我在回答的时候,因为是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所以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表达。”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对比“淹”和“腌”,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字形也很相似,那么,它们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你知道在怎样的情境下用‘腌吗?”学生尝试进行口语表达:“我用盐腌菜。”

在口语交流的活动中,我充分抓住了小学生活泼好动这个特点,让学生在词语学习中充分地“动”起来,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学生能掌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也能更好地进行词语之间的辨析。学生能借助语境对词语进行具体感知,提升词语学习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深化思维

在生活中碰撞也是一种加强具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我鼓励学生思考在生活情境中自己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词语,这些汉字在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我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中学到的词语,自主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并将这些词语连成句子。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使用词语的时候产生切身感受,提高识字效果。

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6课《树和喜鹊》的时候,学生学到了“孤单、招呼、快乐”等词语。为了让学生加强具体感知的能力,我组织学生围绕这些词语展开联系生活进行运用的活动,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生活中一般是怎样运用的。有学生便围绕“孤单”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若是家里只有一个人,就会产生孤单的感受。此时若能给好朋友打个电话,打一声招呼,那么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在这样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情况使用这些汉字进行造句,并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词的理解。此时我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进行分析:“‘孤单和‘孤独的意思差不多,那么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有学生提出:“当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是孤单的,但是当我和朋友打电话的时候,我虽然还是一个人,但是却不孤独了。所以我觉得‘孤单表现的是身体的状态,而‘孤独还体现出了内心的情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区分,结合语境说出了对于词语的不同看法。

在生活中使用词语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上下文情境,所以我就鼓励学生思考某些词句在特定的语境下是否会有不同的意思。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词语的语义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给学生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促使学生具体感知词语,在实践中运用词语,进而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词语,提升自己的语文基本素养。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