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诊断及应对策略
2019-01-16翟翠敏
翟翠敏
[摘要]群文阅读直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阅读教学新形态普遍受到到师生的青睐。目前的群文教学往往会出现阅读方法缺失、主议题与小议题脱节、教学无议题、“形…神”分离等现象。要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就要遵循群文阅读的教学原则,根据阅读方法、表达方式、文体特点等展开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篇比较、聚焦议题、优化整合等教学策略,有效有序地实施教学,以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群文阅读;问题诊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12-03
群文阅读很明显地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阅读教学新形态一经出现,立即成为一线教师的“新宠”“最爱”,争相效仿,风靡一时,学生从中也有所受益。但观察、研究现阶段的群文阅读教学,发现初涉群文教学的课堂问题不少,严重影响了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长此以往,非但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反而会削弱群文阅读教学的功效,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劳。因此,针对这些教学问题,我们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纠偏策略,希望能给教师以比较直观的教学思考。
一、阅读与阅读方法待携手
【课例呈现】
组文方式:相同主題,课内多篇。
课堂议题:爱是什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
教学流程:
1.让学生默读文本,逐篇思考“爱是什么”,引导学生逐一抓住每篇课文的关键词语(鼓励、谦让、帮助、信任)。
2.交流分享中总结:“爱是掌声,爱是鼓励;爱是谦让,爱是生死关头的舍生取义;爱是给予小女孩所希望的圣诞礼物;爱是尊重……”
【问题诊断】
这一教学过程,仅仅是把几篇文章同时拿到一节课上教学而已,目标不清,意义不大。课堂上,未能看到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当然也看不出是“用显性的方式教阅读”还是“用显性的方式教表达”,更无法看到“用显性的方式教思考”,违背了群文阅读教学要侧重阅读策略、表达方式以及多采用比较阅读、多篇并重的原则。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在选择好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比较发现,学会探究思考。面对这样相同主题的群文,我们不仅要寻同,更要辨异,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
【教学策略】
1.凸显群文阅读策略。群文阅读要教一些单篇文章教学很难练到的阅读策略,如比较、整合、判断等策略。在实践中,比较是最实用的阅读策略。因此,初涉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对多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并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同伴分享、交流,使阅读过程变成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2.关注课标的年段目标。群文阅读教学要以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标尺。《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 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教学提出这样的目标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据此组织教学,注重“默读”“概括”“关键词句”“提问”等语文要素的训练。
3.围绕议题展开教学。本节课的议题是“爱是什么”。如何在学习之中经历默读、概括、探究等活动,最终走向“爱是什么”的内涵,才是学习的重点。那本节课该如何教呢?
(1)默读《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思考:“这几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交流发现,它们都是写爱的,并由此确定本节课的议题:爱是什么。
(2)针对这一人文议题,采用“概括主要内容一摘录关键词”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爱的内涵的不同。
(3)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抓住每篇课文的关键词语(鼓励、谦让、帮助、信任)梳理发现“爱是什么”。
在交流分享中,给予学生思考的时空,使学生明白爱的深刻内涵:“爱是掌声,爱是鼓励;爱是谦让,爱是生死关头的舍生取义;爱是给予小女孩所希望的圣诞礼物;爱是尊重……”
(4)在品读交流中,抓住关键语段,感受情感,比较发现简单的语言表达之法。
这样,阅读与方法携手,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思考之旅、探究之旅、发现之旅。这才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主议题与小议题脱节
【课例呈现】
组文方式:相同主题,课外多篇。
课堂议题: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内容:《三袋麦子》《在牛肚子里旅行》《卓别林智斗歹徒》。
教学过程:
1.复习单元要点“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知道本单元教材蕴含的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2.默读《三袋麦子》《在牛肚子里旅行》《卓别林智斗歹徒》三篇文章,抓住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打动自己的语句,完成表格。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感悟,并用“从一一中我感受到了一一
”进行表达
4.推荐最有魅力的人物,并说说推荐理由。
5.分享交流:一一聪明,一一一机智,一一勇敢。
【问题诊断】
本节课的教学与议题“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有距离的。课的伊始明确了议题,但教学的重点是“画出打动自己的语句并谈感悟”。这哪里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子?由于群文阅读教学篇目较多,不少教师会出现这种教学内容散而乱的现象。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精准,不可随意拓展,否则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任何一项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从一课一得来讲,我们必须学会科学取舍。如果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就会产生分散,教学目标就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因此,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务必清晰、精简。
【教学策略】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事件。
2.阅读发现:哪些语句能体现出人的“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浏览中,学生学习提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方法,发现体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的语句,并在整合中发现其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整个过程充分关注了阅读策略的学习)
3.交流分享,梳理整合,总结所得。《三袋麦子》告诉我们: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收获;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看出根据牛的生理特点——反刍规律救出红头的科学方法;《卓别林智斗歹徒》一文,根据手枪只有六发子弹的特点逃出了歹徒的魔掌。
这样,不仅使主议题与小议题一致,而且让学生求同存异,在思考中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群文阅读就是这样让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还可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思考、知道运用,变得聪明灵动。
三、课堂无议题
【课例呈现】
组文方式:相同主题,课内外多篇。
教学内容:《别饿坏了那匹马》《只有你欣赏我》《望梅止渴》。
教学流程:
1.默读《别饿坏了那匹马》,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动,想想为什么。
2.默讀《只有你欣赏我》,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动.想想为什么。
3.默读《望梅止渴》,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动,想想为什么。
总结:“谎言并不总是带来坏的结果,善意的谎言不仅能让人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且能给人带来鼓舞和激励。”
【问题诊断】
1.本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议题。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意义所在。议题缺失,群文阅读教学就没有方向。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完全给人一种不知所往的感受。
2.群文阅读教学要提出域宽的问题,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而非一篇一篇地问。教师要对几篇文章仔细阅读,整合资源,拟定议题,整合后提问。或者分析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或者是进行整合、判断等,然后提出指向明确的问题。显而易见,本节课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是欠妥的。从《别饿坏了那匹马》开始,逐一对每篇文章进行提问,让学生抓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品味,这是有悖于群文阅读教学以一组文章为对象,找到共同探究话题的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拟定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课的起点。对初涉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师来说,议题必须有章可循,不可随意拟定。蒋军晶老师告诉我们:可从“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阅读策略”等角度提炼出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为此,我们可根据本节课所选内容以及单元训练要点,将课堂议题改为“如何看待谎言”。
围绕此议题,教师就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词句理解,应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并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课堂教学可分三步走。
1.整合阅读,发现共同点。先让学生在默读、浏览中发现三篇文章的共同点——主要人物都说了谎,这些谎言未让我们憎恶,反而心生感动。这样,为引领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性阅读做好铺垫。
2.探究阅读,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谎言为什么让我们感动?”这样,在阅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中,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我”渴望读书,父亲希望“我”有尊严地读书;残疾人用“谎言”给予“我”尊严,让“我”能够好好地读书;《只有你欣赏我》则是母亲根据儿子在班上找不到自信的沮丧,给予儿子成长中需要的精神养料——鼓励;《望梅止渴》则用谎言给予颓丧的士兵勇气和力量,让他们走出绝境。这种谎言是另类帮助,是一种精神给予,可以创造奇迹,让人心中温暖。
3.批判阅读:这样做可以吗?
4.区别判断:善意的谎言和真正的谎言的区别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探究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善意的谎言是给予,是帮助,是人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真正的谎言是欺骗,是伤害,是人们不需要的,是需要避开的。”
四、“形”与“神”分离
【课例呈现】
组文方式:相同体裁,单篇带多篇。
课堂议题:走近诗人毛泽东。
教学内容: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七绝·呈父亲》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教学流程:
1.结合古诗背景,读课文《七律·长征》。 你读懂了什么?(不畏艰辛——以史抒情,借史抒怀)
2.结合古诗背景,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1)你读懂了什么?(乐观积极——借物抒怀)
(2)比较阅读这首词和陆游的《1、算子·咏梅》,发现它们有何不同。
3.结合古诗背景,读课外诗歌《七绝·呈父亲》。
你读懂了什么?(少年心事,心怀家国。志存高远——以诗言志,直接抒情)
总结:毛泽东不仅是一个善用“以诗言志,直接抒情”“以史抒情,借史抒怀”才华横溢的人,更是一个志存高远、不畏艰辛、乐观积极的人。
【问题诊断】
执教教师采用阅读背景资料与学习古诗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四首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时期的毛泽东。从课堂流程看,似乎已经实现了学习目标,完成了品读诗文的任务。可是,本节课却有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地方。比如,教师想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让第三学段的学生学习什么?难道仅仅是知道三种抒情方式吗?再则,古诗词的教学没有品读、鉴赏还有意义吗?四首诗词的教学都采一个方式是否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作为群文阅读的教学课,虽然体现了比较阅读后的思考,但未能突出主次,显得散乱,学生难以抓住要点。这又违背阅读教学精简课堂、扎实训练的教学理念。由于学习内容过多,使得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方面的群文教学阅读策略难以体现。
【教学策略】
对这样的课,我们该做怎样的调整呢?
1.结合语文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诗文教学的要求以及单元学习的要点,把学习目标确定为:“在多篇對比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感悟诗词蕴含的豪迈、乐观、自信的精神品格;读懂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初步感受.朗读出豪迈之情,积累诗词语言。”这样既符合第三学段诗文教学的要求,也更利于学生接受,更接近学生的语言最近发展区。
2.主线清晰,让课堂形神统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围绕议题。比如,学习完《七绝·呈父亲》后,引导学生回顾《七律·长征》,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在学习两首《卜算子·咏梅》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它们的不同,体会诗人个性的不同、表达的不同,领悟毛泽东同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对待一切事物的情怀。
3.单篇推进群文阅读时要因“体”施教。首先,要淡化资料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不是历史课,而是古诗词品读课,过于频繁地使用背景资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不悦之感。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去选择资料,教师适当引导即可。其次,比较要精当。比如,教学两首《卜算子·咏梅》,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相同点:两人都是赞梅花,两人都是借梅花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同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的心情不同:一个“愁”,一个“笑”。在一“愁”一“笑”中,学生容易发现作者的个性不同、人生态度不同。二是两个人所写的梅花所处的环境不同:一个的“驿外断桥边”是荒凉寂寞的,一个的”风雨…飞雪”是极为恶劣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一个是“寂寞开无主”;一个是“送春归”“迎春到”,突显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三是两个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语言也是不同的。一个只能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孤芳自赏;一个却能乐观豁达。发现了不同,读出情感,领悟作者的个性以及诗词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在单篇推进的同时,又融入了比较阅读,从中发现诗人以及诗词的特点,从而实现对议题的深入探究。这看似繁杂实则主线清晰,考量着一个教师的语文素养及教学智慧。
群文阅读教学以包容的姿态,吸纳主题教学的优点,为己所用,使之有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创新点。理解它、运用它,使它落地生根,需要用心思考、需要精心准备、需要耐心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