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载体,强化低年级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9-01-16冯黎
冯黎
[摘要]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重要的教育思想。低年级语文统编教材选编了不少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机械灌输的教学形式,以教材内容为载体,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低年级;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34-0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它提出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人课程与教材体系”的要求。统编语文教材特别体现出这一方面的要求,选编了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许多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认知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教师要避免讲大道理的形式,根据教材编排特点,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展开教学,使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从而让他们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
一、守正创新,巧传文化
“守正创新”是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在统编教材的编写上,“守正”主要是指对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发扬;“创新”主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及时吸纳一些先进的思想内容,融人教材,以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守正创新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编排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汇聚经典,把握特点
低年级的语文统编教材在内容上,特别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篇目的选编。有传统神话故事《弈射九日》,有经典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有经典的古诗《登鹳雀楼》,也有传统民谣《二十四节气歌》和历史故事《曹冲称象》等。另外,还有人们熟知的许多名言警句等。《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古对今》等课文更是涉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才五行、对韵历法等方面的内容。统编教材不仅注重对一些老课文的传承,而且与时俱进,对一些内容进行改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充分挖掘经典课文的文化内涵,在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把老课文教出新内涵,与时代接轨,让教学符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传统文化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田。
(二)巧妙布局,适当发散
低年级语文统编教材除了汉语拼音这个板塊外,还有“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等几大板块。其中,“课文”中的古诗词以及其他的一些经典文本大都是我国千百年来留下来的精华;“语文园地”板块中的“日积月累”栏目,更多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体现。除此之外,课文内容还涉及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手工艺术、传统礼仪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千人糕》《端午粽》等。同时,还有一些赞扬人类优秀品质的文章,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教学中,只有真正读懂教材内容,明白编者意图,才能使传统文化教育更为扎实、有效。
二、承前启后,适时渗透
近几年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借鉴已有的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受到无痕的教育。
(一)借鉴经验,无声渗透
《纲要》指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分阶段进行。根据《纲要》的精神,传统文化教育应从低年级抓起。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让他们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首先,教师要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形象地感知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借助教材文本,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以及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以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其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使学生自觉地传承优秀文化。
(二)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目前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要想实现这个学习目标,教师就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通过挖掘教材文本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服饰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礼节文化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教学《端午粽》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播放给学生看。在看完赛龙舟、挂艾草、拴五色丝线等习俗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谈一谈。这样,学生会由衷地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的厚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利用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文化。
三、潜移默化,乐学善学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不要给学生灌输大道理,而要在立足于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目标导向,充分观照儿童的心理认知与接受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挖掘内涵,彰显精彩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民间习俗、成语谚语、神话传说、民族服饰等方面。这些直观可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还有一些中华文化以较为隐性的方式存在,如《我是中国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妈妈睡了》等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恩图报、孝老爱老等精神方面的教育。由于它们是以一种隐形的状态存在,很容易被忽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不仅注重显性传统文化的渗透,而且要注重隐性文化的挖掘利用,并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二)关注兴趣,学中有乐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基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低年级的文本大都是以生活化的场景和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并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端午粽》这一课,主要通过“我”对外婆包粽子过程的观察与描述,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中华传统的美食文化,而且告诉了人们吃粽子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千人糕》一课,则是通过对千人糕这一食物的介绍来体现合作精神与劳动精神的可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实物展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爱上祖国的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低年级语文统编教材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从插图、内容以及课外拓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