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几点思考
2019-01-16郭学旺乔一卓
郭学旺 乔一卓
摘要:習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为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发展提出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条建议。而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离不开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坚强的思想保证,红色文化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时创造出的独特财富,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当代青年要熟悉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生平事迹、重视他们的人格魅力,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继承红色精神文化;另一方面,要保护好红色物质文化遗址,使青年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有迹可循。
关键词:红色文化;“五四”运动;当代青年;成长成才;价值;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2.011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2—0051—05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五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六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1]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撑青年实现人生梦想的精神动力,其所蕴含的诸如理想信念、奋斗奉献、责任担当等重要元素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要求紧密相连,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作用。
一、对“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
自2004年刘寿礼先生在其《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一文中正式提出“红色文化”的概念以来,我国学术界不少学者根据自身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尝试对红色文化进行了界定。从近5年的研究来看,有人认为,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维度,积极、健康、向上是它的主流倾向;[2]有人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3]有人认为,红色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顽强革命斗争与民族振兴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形成的观念意识体系及其相应物质、制度表现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紧密结合并相互碰撞、相互吸纳、相互融合之后诞生的独特文化形态;[4]还有人认为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类进步文明的综合,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方面,狭义红色文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总和,[5]等等。针对这些论述,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对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划分不同,有人持“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观点,有人认为仅仅指革命战争年代时期;二是对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有人认为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本研究中的红色文化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相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价值意义
(一)红色文化对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首要一环,也是青年精神力量产生的重要源泉,它决定着青年其他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强调:“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6]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大解放、决心去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中国青年在新时代下树立“中国梦”这个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最好的引领。
一方面,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它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诠释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指明方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7]红色文化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价值首先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极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刻诠释帮助青年一代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例如长征路上,革命战士正是怀着解放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爬雪山、过草地、渡江河,经历风雨浸衣、野菜充饥的艰难岁月,突破敌人一道道封锁线,跳出一个个包围圈,最终胜利到达陕北目的地。延安地区普遍贫困,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再加上国民党对当地的经济封锁,更使根据地的生活雪上加霜。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人为拯救民族危亡,依然满怀革命豪情,整顿自己的思想,一步步发展壮大,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国斗争。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创新创造中坚定理想信念,为当代青年指出一条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例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屠刀对准共产党和革命人士,白色恐怖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三次武装起义相继失败。当大家一致认为党和革命事业应该走城市道路时,毛泽东主席敢闯新路,决定走向农村,在理想信念下、在极艰苦的环境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二)红色文化对当代青年热爱祖国的培育
第一,红色文化帮助当代青年领悟生命内涵,寻找生命价值。无论是欧阳梅生的“愿为刀下鬼,换取真太平”,还是贺锦斋的“为党为民何惧死”,亦或是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都是个人对生命内涵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追寻。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胁迫下英勇就义,毛泽东评价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竹筠在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但在死亡面前始终坚贞不屈。“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从不曾吝惜自己的生命,愿意将它献给新的祖国,甘用自己的热血浸染中华土地。一个个革命烈士把自己做榜样,向世人展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帮助青年领会生命的深刻内涵,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第二,红色文化可以磨炼当代青年的意志品质,保持定力。红色文化也是革命先辈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力谱写的历史。正是因为有顽强意志,红军才能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第三,红色文化可以端正当代青年人生态度,在树立健康心态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15]因此,青年在问题面前应展现积极的、乐观的或进取的意愿,表现出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红色文化中一个个历史史实都是革命先辈面对问题积极乐观、迎难而上的生动体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军力、经济实力很强的敌人打败,反而迎难而上,用智慧和奋斗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战胜了侵略者;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带领一批批科学工作者摆正心态,在严于律己的基础上不断奋斗,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三、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路径
一方面,突出红色文化中革命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人格魅力,让青年将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人物的生平事迹相联系,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红色精神,使红色文化更鲜活、更具体,这是红色文化得以融入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列举了多个青年英雄,国外著名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牛顿、莱布尼茨、达尔文、爱因斯坦和国内著名人物賈谊、王勃、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杨靖宇、赵一曼等,说明青年也可以成为英雄,得到赞赏,鼓励中国青年以他们为榜样。红色文化不是生而有之,而是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等主体在尊重时代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而,首先,理论魅力要以人格魅力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宣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争取将理论阐述与革命先烈真实、感人的事迹相结合,运用各种形式(例如运用雕塑1:1还原人物形象、运用VR技术让青年身临其境等)使青年亲身感知人物,加深对人物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学校教师要在著名人物的著作、传记、书信和诗歌等内容中把握其生平,运用展示图片、播放真实影像资料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感知他们的风范和人格魅力,为学生认同红色文化、理解红色文化打下基础。其次,用人格魅力说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自身所体现的精神财富,在反省中传承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修炼品德时提出了要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16]因而,在展示人物人格魅力的同时,还要指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等红色精神文化的闪光点,帮助青年继承红色文化,为青年指明成长方向。
另一方面,保护好红色物质文化遗址,使青年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有迹可循。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广大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地发挥青年作用。”[17]红色物质文化作为人们可以看到、摸到的实际物质,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真实故事,是红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因而,各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纪念馆等要积极承担自身职责,实地调查、寻找之前未被发现的红色物质文化,保护好已发现和开发的红色物质文化遗址,在保护优先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文物保护的研究、讲好红色故事,帮助青年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2]陈树文,蒋永发.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
[3]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
[4]张亮.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
[5]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7]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2).
[8]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5(01).
Reflections on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the New Era and Growing into Talents——Learning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100thAnniversary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GUO Xuewang1,QIAO Yizhuo2
(1.School of Sociology and Law,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i Shanxi 041000, China;2. School of Marxism,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Abstract: In commemo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lofty ideal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to love the great motherland,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to fight hard, to practice hard skills, and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repair.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and becoming a talent, young peopl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strong spiritual support and strong ideological guarantee. During 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reated the unique uniquen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great struggle. Wealth, the rich material content and spiritual content it contains,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growth of contemporary youth.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heroic figures and the life stories of the model of the tim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ir personality charm, and inherit the red spiritual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self-refl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red material cultural sites so that young people can learn about red culture. Traces can be followed.
Key words: red culture; May Fourth Movement; contemporary youth; growth into talent; value; path
[責任编辑:周海秋]